給處於危險中的男孩的建議:二級幹預
二級幹預是針對表現出侵略性、行為不當和暴力的早期症狀的男孩。這些年輕人大多數都有遭受長期侵略的危險,除非采取針對性的行動來打斷並改變他們的成長軌跡。二級幹預的優勢在於它們是有效的,是針對需要幫助的群體量身定製的,而且往往有效果。例如,青少年注意力轉移計劃,在青少年司法係統中識別早期青少年罪犯,並把他們分配到輔導小組和谘詢項目中去。在學校,更多的教育項目聚焦於道德推理、衝突和憤怒管理等技能。在第二階段,項目可以根據需要針對個人和團體展開。一個以學校為研究對象的案例針對一組七年級學生進行了細致的行為監控,強調對恰當的行為給予正麵反饋,學生的表現根據以前的紀律記錄來確定。接受治療組表現出了積極且持久的變化,即使是在五年以後。
但多年來,一些幹預模式最後被證明是無效的。例如,在青少年注意力轉移領域,許多項目設計都無法引導男孩離開他們已經踏上的犯罪道路。據研究人員介紹,這類項目的失敗更多是由於設計草率以及目標和方法含混不清,而不是由於理論上尖銳的、有針對性的幹預措施所導致的。一項有趣的研究將接受研究的男孩分成了6個不同的治療組,其中包括2個沒有實際幹預的小組。在接受治療的組裏,男孩的反應明顯好於那些沒有得到任何幫助的組裏的男孩,而且每一種不同的治療模式在參與者的態度和行為上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走上錯誤道路的男孩給予特別的關注和支持,特別是通過加強他們的自我調節和人際交往能力,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對被診斷為問題孩子的男孩采取以家庭為基礎的幹預措施,是很流行的一種做法。協助父母采取有效的管理,提供適當的情感支持,並創造有安全保障的日常生活方式,這從根源上觸及了導致男孩犯錯誤的不良人際關係模式。一些青少年的侵略性和傷害性行為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是在他們上學之前,與父母不健康的互動導致的。盡管每代人都發誓不要再重複他們父母的錯誤,但在家庭文化中,養育孩子和管教孩子的做法依然存在,可能需要外界的幹預。關於男孩需要什麽以及他們應該怎麽做的觀念一直一代代傳承著,而不管它們是否有道理。
美國心理學會暴力與青少年委員關於二級幹預做出這樣的總結:“因為暴力行為背後的認知模式似乎是在童年早期習得的,是習慣性的,然而,直接幹預和改變這些認知模式的治療方案是可以對暴力行為產生相對持久的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