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學校和家庭:一級預防

2016年,美國疾病預防和控製中心發布了一份《預防青少年暴力行為和相關危險行為的全麵技術方案》(A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Package for the Prevention of Youth Violence and Associated Risk Behaviors)。這個方案認為暴力行為和長期處於壓力狀態有關係。簡報推薦了一種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既有危險因素,也有保護因素。有許多項目想把男孩從街上拉下來,尤其是在放學後社區暴力多發的關鍵時間。在教堂、社區非營利組織以及全國性的組織中都有這樣的項目,比如童子軍和美國男孩女孩俱樂部(Boy Scouts and Boys & Girls Clubs of America)。雖然他們提供活動、指導、技能訓練、教育提升和參與,但它們的要旨是健康的關係。正如疾控中心所報道的:“除父母和看護人之外的成年人的關愛關係會影響年輕人的行為選擇,減少他們參與犯罪和暴力的風險。”

社會情感技能學習計劃因其在一級暴力預防中的價值而在學校大受歡迎。培養自我管理和人際關係管理技能、培養自尊、社會問題解決能力、自信、情感素養等都能減少反社會行為。人們相信,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可以防止男孩在沮喪或者陷入衝突時采取激進的舉動。有一個這樣的項目“尊重的養成”,報告說該項目實施的第二年受欺負和受害的人數減少了30%。

通常健康的課堂規範不太可能使男孩覺得他能不受約束地擺脫另一個男孩。學校範圍內的朋輩調解項目和衝突解決項目也引導男孩將緊張和侵略行為轉化成日常的語言交流,幫助男孩建立更好的朋輩關係。還有一些年輕人,他們動用恐嚇和暴力已成為習慣,已經超出了這些技能培養項目的範圍。因為他們深深陷入了朋輩群體的另一種獎勵體係中,所以他們受到社會行為規範的影響很小。對這些男孩來說,設定嚴格的行為界限,並清楚地傳達違規的期望和後果是很重要的:這是一劑現實的強心針。強有力的反暴力和霸淩政策與技能養成項目相結合會更有助於促進積極的規範,防止隨機的自發暴力行為。

我曾經工作過的一所學校有很久遠的朋輩霸淩傳統。這是學校文化的一部分,年輕一代的學生一直忍受著。學校的“老鼠”製度被視為是大男孩的一種額外待遇,也是“新進男孩”通行的一項必要儀式。這個體係賦予男孩權力,讓他們能互相傳授有關男子氣概的重要經驗,包括尊重這個體係的等級製度以及忍受嚴酷的待遇。然而,學校最後意識到這種朋輩虐待的傳統有損學校聲譽。父母們開始投反對票,而且錄取率和保留率都下降了。學校想要更好地了解問題的嚴重程度並找到解決辦法。最終,行政人員禁止了所有的霸淩行為,並且設置了更嚴重的後果強化了這一政策。他們在意的是業務,然而,要結束男孩對男孩的騷擾需要多年不斷的強化。新來的學生希望有支配小男孩的權利,這是他們珍視的“傳統”。

反霸淩項目也在學校展開,因為學校是霸淩發生的主要場所。但是針對這一問題,有些解決方法明顯比其他方法更好用。在2013年的研究總結中,研究組織兒童動向提供了三種應對霸淩的方法。首先,有針對父母的項目,指導父母們如何以最好的方式與他們的孩子討論霸淩。這些項目都獲得了廣泛的成功。第二,整個學校層麵的做法,包括培訓員工如何將該計劃的核心信息融入全年的課堂和課程,這些也都進展得很順利。將父母和學校項目相結合起到了彼此強化的作用。第三,社會情感技能學習計劃,包括針對特定技能的計劃,比如如何培養同理心和如何做決策,這一方麵顯示出的結果不那麽明確。除非將男性行為規範內置於學校文化並且給予重視,否則,賦予男孩更好的社會與情緒技能不太可能產生大範圍改變。

當學校工作人員向霸淩行為發起挑戰時,哪怕霸淩行為會持續,也會向男孩傳遞一個關於道德安全的重要信息。當老師或學校管理人員以實際的執行力支持某個政策時,男孩會覺得他們是被關注著的。最有效的反霸淩幹預措施開始的起點是對混雜信息和對朋輩霸淩粗心大意的容忍進行全麵的文化審查。當學校能夠有效地控製校園霸淩時,就會成為道德責任惡化的社區中的一片綠洲。

另一個霸淩行為頻發的場所是夏令營。兒童治療師鮑勃·迪特在美國宿營協會(American Camp Association)的一本在線期刊——《營地》(Camps)中為宿營管理者和顧問提出了一個三管齊下的方法。對於受害者來說,他推薦通過有積極朋輩經曆的社交項目,幫男孩更有效地維護自己,並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回應社交暗示。對於實施霸淩的人來說,這個策略是對進一步的言語或身體虐待的一種嚴格限製,因為它引導霸淩者把負麵情緒轉移到更有建設性的方向去。最後,從社區層麵來說,旁觀者主動接觸受害者,並歡迎他們從與周圍人失去連接的狀態中走出來,這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無論社區、團體和學校做什麽,他們都不太可能完全克服男孩在家裏習得的模式,特別是如果他們繼續受到家庭暴力、受到忽視或者誇張的男子氣概的影響。據疾病防控中心的研究人員介紹,“不穩定,壓力大,缺少規矩和監督,人際關係差,家庭成員之間溝通不暢,用嚴厲的紀律約束孩子或者約束不夠,都是導致青少年暴力行為的原因。”幫助父母滿足自己兒子的連接需求,是一個重要的暴力預防策略,特別是當父母引導和管教孩子時。

我從父母那裏聽到的一個普遍擔憂是,他們的兒子對弟弟或妹妹很不友善。鑒於一個男孩的自我概念是會受他對別人的虐待的影響的,所以當父母看到一個男孩對弟弟妹妹不友善時,就應該幹預。孩子之間的霸淩和不友善行為可能代表著他們在爭奪稀缺資源、關心和照料。當一個男孩超越了“大哥哥”的文化規範,即對弟弟妹妹有所提防時,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有事情讓他難以承受了。

在一次朋輩谘詢領導會議上,德肖恩談到他和弟弟的關係。他說弟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對照料和引導弟弟有獨特的興趣。他說話的時候眼睛濕潤了,我可以看到他眼裏的承諾很深,並意識到德肖恩從他們的關係中所收獲的和他弟弟一樣多。他每天都能感覺到自己改變了很多。

但在另一個家庭,大衛和他母親不融洽的關係讓他感覺到被排斥、憤怒、絕望和慌亂。大衛說服自己,妹妹是“愚蠢的”“煩人的”,以此來合理化他把憋在心裏的怨恨發泄在妹妹身上的行為。他妹妹隻是單純地愛他,渴望哥哥回報她的愛,但大衛卻時而感覺像個受害者,時而又像個強大的壓迫者。但刻薄地對待妹妹並沒有使他對自己的感覺好轉一些。更重要的是,這並沒有解決他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問題,還危及了妹妹在家中的安全。當我說我了解他對自己的沒耐心和殘忍有多麽失望的時候,他承認也為自己感到羞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