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

在流行文化和朋輩關係中,常常把男性視為性侵者,這種觀點可能會影響男孩如何看待自己。例如,男孩第一次看色情視頻往往和朋友在一起。他剛開始也許會覺得,這些網站上的圖片很無聊或讓人反感,但他會得到一個強烈的信息,就是看到這些會產生某種反應。

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父母們由於害怕過分親密破壞孩子的男子氣概,開始有意識地疏遠孩子。這減少了他們之間的相互交流、彼此靠近以及影響的機會。人們一旦認為懷的是個男孩,即使他還在子宮裏,也會受到與女孩截然不同的待遇。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心理學家羅納德·利萬特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維茨多姆·鮑威爾用“創傷”和“遺棄”等詞,描述男孩在獨立前的依戀之情是如何被削弱或破壞的。在性格形成最重要的時期,他對接觸、親密、愛和情感的需求常常得不到滿足。當他步入青春期,能夠與異性約會和探索親密關係時,就會渴望與人親密接觸。

這就像是一個專門為男孩準備的色情劇本,他們天然適合扮演這樣的角色。我們知道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男孩,但他對性和浪漫關係的需求,往往被視為是男性荷爾蒙驅動的結果。我身邊有這樣的例子,一個十幾歲女孩的父親表達了他對女兒開始和男孩約會時的感受,他表現出一種引起共鳴的情緒:“我很擔心。因為我知道我十幾歲的時候和女孩子在一起是什麽感覺。我要保護她,避免受到那些腦子裏隻想著一件事的男孩的傷害。”

美國人特別不願意與青少年討論愛情和性,這使上述成見更加根深蒂固。根據馬薩諸塞大學的社會學家艾米·沙萊特的說法,美國社會“不僅對青少年的性行為,而且對青少年的愛情都滿懷不安”。並非隻有父母覺得,應該遠離浪漫關係,事實上,男孩幾乎很難找到一個滿懷責任心的成年人願意和他們聊聊這些問題和欲望。

在這種集體沉默中,一些年輕人的不良行為尤為引人注目,更加深了人們對男孩群體的主觀看法。有多少電影會把兄弟會男孩的態度和他們的“得分”文化,描述成“男孩就應該是男孩”的搞笑例子?花花公子和調情聖手的廣告形象,到底影響了多少代滿懷迷茫又缺乏經驗的青少年?最近,一個敏感、體貼、焦慮的年輕人和我說起他的第一次性經曆。特拉維斯解釋說,他的女朋友腦子裏充滿了自我想象出的色情場麵,要求他來一場“粗暴的性行為”,他覺得自己不得不進行一場所謂的表演。他隻能從自己看過的色情片和同齡人的行為中尋找線索。我問他自己想要什麽,其實他也不知道。問題是,在當今世界,如果用“不知道”和默許的態度來定義一件事,這可能會改變這個人的一生。

或許是為了逃避僵化刻板的期待,大多數男孩學著把愛、性和感情的感覺常留心間。但正如艾米·沙萊特博士所說:“美國男孩最終要為一種反對親密需求的文化付出代價。”男孩在成長為負責任的大人的路上,在完成這項關鍵的任務時,收獲的是孤獨,可能因此陷入困境。男孩被迫學會掩飾茫然和孤獨,擺出一副堅忍不拔的禁欲主義姿態,好迎合那種歪曲他們真實情感的文化,他們被迫在沉溺於**的野獸和具有真實欲望的人類之間來回表演。他們的實際需求被傳統文化的包袱層層壓製,以至於許多男孩根本沒法做出理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