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男孩與“小團體”

通常在兩歲時,孩子開始把自己當作男孩或女孩來看待,這奠定了他們形成自我這一概念的基礎。2011年至2016年間,被認定為跨性別者的兒童數量增加了1倍,這種對男孩女孩非此即彼的二元論正在逐漸消失。隻不過孩子們自己意識不到,大多都還是會以男孩或女孩的方式來看待自己而已。盡管如此,仍有許多跡象表明,我們對性別分類的看法正在不斷發展。2017年,作家麗莎·塞林·戴維斯在《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辯稱,自己的女兒從3歲起就開始排斥女性規範,但她並非“性別錯位”,她隻是“不遵守性別角色”。許多父母不願限製孩子對未來的想象,也開始嚐試用性別中立的方式撫養孩子。

盡管父母會盡最大的努力來保護他們的孩子,但性別規範在眼下的種種社會中依然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它影響著從著裝造型、挑選玩具到建立友誼的一切選擇。成長到3歲的時候,男孩和女孩開始出現重度的性別分離,這一現象雖然代價高昂,但同時也帶來了種種益處。

研究表明,性別腳本鼓勵男孩獨立,鼓勵男孩比女孩更自由地流浪遠方。一個普遍的觀點是:男孩會比女孩花更多的時間在家庭之外的地方遊**。對自由的渴望,會讓他們去探索、去冒險,從而為男孩開展社會生活灌注信心,鍛煉他們的社交技巧。不過,自由也會使他們無法感受到來自家庭和社區的積極影響。

男孩社會運行著一套它自己的規則。男子氣概的規範驅動著這些規則運轉。就算男孩不願意,他們也會在規則的刺激下做出符合規則要求的事情來。在這套規則中,和朋友一起消磨時間變得帶有目的性,也越來越成為男孩關注的重點。朋輩群體營造出了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這令男孩與家庭間的聯係變得越來越單薄,他們和夥伴相處時的經曆、進行的活動也通常不會在家庭或學校內分享。男孩樂於給別的男孩留下深刻的印象,樂於做更具群體價值的事情來保持他們的地位。

從學前班到青春期中期,男性之間的友誼是男孩發展人際關係技能和探索家庭之外親密關係的主要方式。和他們的朋友在一起,男孩可以練習關心他人、相互信任、彼此分享、嚐試給予,並學會接受。男孩會先把在家庭中習得的美德,比如忠誠,推而廣之。

哈裏·斯塔克·沙利文博士,是20世紀上半葉一位聲譽顯赫的精神病學家,他認為,隨著認知能力的提升,孩子們會學到相互共情和彼此支持。這種他稱之為“密友”的更進一步的關係,能夠教會孩子們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問題,還能教會孩子們為他人作嫁衣裳。擁有一個朋友和成為一個人的朋友所具有的重要性在他的認知中達到了新的高度。在學校編織出友誼網絡、結交到知心好友,如此種種,開始令年輕人的生活從最初的以家庭和鄰居為中心向外擴展。他們的生活呈現出新的麵貌。

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奈奧比·韋對身處青春期的男孩在友誼中產生的同情、愛和親密關係的程度進行了記錄,此次研究令她對“男孩和女孩之間的友誼有本質區別”這一觀點產生了懷疑。男孩之間的友誼特別重要,她解釋說,擁有一個了解自己並接納自己的朋友,能夠提高男孩的生活質量。

遺憾的是,這種友誼被一種文化力量所碾壓,男孩既無法繞過這種力量,也不能完全對它視而不見。有不少男孩都能就自己和他人的親密關係對奈奧比·韋侃侃而談。同樣還是這群男孩,他們也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僅曾經的友誼漸漸消散,並且承受的壓力變大了——要確保不被人誤會自己是同性戀。隨著男孩進入青春期中期,彼此之間關係的發展就要求他們去找個女朋友,並要求他們約束與同性間的親密關係。

友誼對幸福至關重要,上文的做法隻會令年輕男性群體與友誼二字背道而馳。近年來,心理學家們越來越關注一種被稱為“流行性孤獨”的現象,這種現象在老年人群體和青少年群體中更為常見。作家哈拉·埃斯特洛夫·馬拉諾在談到這個社會日益關注的問題時說道:“友誼非常像食物。我們需要靠它維生……當我們對社會關係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感到精神不振,甚至連身體都會出現問題。”研究表明,長期的孤獨感會引發身體的應激反應,增加應激激素皮質醇的分泌水平,並抑製免疫係統運轉。基於對其流行性和危險性的高度關注,2018年,英國首相特蕾莎·梅任命了一位大臣,專門負責協調英國的公共衛生,為人們感受孤獨提供應對措施。但願吧,越來越多的關注能夠幫助男孩更好地抵抗削弱他們友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