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男孩與學校
科學課上,一個七年級的男孩滿眼渴望地望著窗外的運動場,放學後他要去那裏踢球。盡管老師盡最大努力,想吸引麵前所有學生的注意,然而她環顧教室,卻發現又有一個男孩正在偷看手機,教室後麵還有兩三個男孩在交頭接耳。有太多具有競爭力的興趣來與她爭奪學生的注意力了。
根據曆史學家米歇爾·科恩的觀點,“健康的懶散”這種習慣是17世紀男學生投入學習的特點。在很多方麵,“懶散”依然能總結許多男孩對學習的投入方式。隻可惜,學習成績不好的後果就沒那麽“健康”了。很多男生隨波逐流,即使分數不及格,也不為所動。有人敦促他們更努力些,他們也無一例外地聳聳肩(表示不在乎)。許多男孩從沒體驗過全身心應對學習挑戰所帶來的滿足感。學校教育會提供很多機會來培養學生的毅力,這正是一個人為自己的夢想奮鬥所必備的能力,但太多男孩卻輕易放過了。
2015年,《經濟學人》(Economist)雜誌中的一篇文章提出“女孩正在超越男孩”,並把男孩稱作“弱勢性別”。這篇文章是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2015年發布的一份報告寫的。該報告收集並分析了50萬名十五六歲學生的成績,他們來自65個國家。在調查全球“新”性別差距的同時,該報告還發現了不利於男孩上學的許多性別差異。
但是在以知識為本的全球經濟中,通過檢測並認為他們“孺子不可教”並不能成為充分的解釋。我參觀過全世界許多學校,在麵談和課堂觀察中見過各種男孩,他們是那樣明顯地渴望成功,這一直深深打動著我。如果一個男孩在接受教育方麵很懶散,說他“不在乎”,這種傳統的解釋將遠遠不夠。“不在乎”是結果,而不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