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男孩的內心世界

在第一章中,我曾向大家介紹過以美國、英國和墨西哥青年男性為研究對象的2017“男性行為框架”的課題。我第一次看到這份研究報告時,其中一項調查結果躍然紙上,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對傳統男性身份表示認可的18~30歲男性中,有3/4的人表示,過去的兩周裏,他們至少有一次“感覺做什麽事都百無聊賴”;2/3的人表示,他們感到“低落,沮喪,或者無望”;還有2/5的人表示,他們曾經“想到過自殺”。這些年輕人普遍感到不幸福,這證明了他們身為男性的身份與他們身為人類的內心極不相符。壓製潛意識的想法和感受,隻會令這些年輕人的生活變得流於形式,而非腳踏實地地去經曆、體悟。他們經常感到孤獨和灰心,因此往往錯失情感連接會產生的放鬆與鼓舞。

大眾文化認為,女人是感覺派,男人是行動派。但事實是,上一個時代結束後,一切都變了。女性開始向質疑她們能力的偏見發起挑戰,展現出她們敏銳的感受力和強大的行動力。同樣的,近期也有研究表明:男性的情感能力不足這一觀點是一種刻板觀念,很可能是錯誤的。事實上,就在不久前,有相當數量的調查表明:相對於身體保養,當代年輕男性更願意投資於自身的精神健康保養。他們明白,管理好自己的精神是獲得優質生活的關鍵。籃球運動員凱文·樂福自曝,在一場關鍵比賽中他曾因恐慌症(1)發作導致比賽中斷,一度震驚籃壇。這在他的人生經曆中也是頭一遭,他不得不開始認真對待自身的情感生活,同時決定,為那些同樣無法正視自身感受的其他男性做出榜樣。如同他在為體育網站撰寫的文章中提到的那樣,“盡管表麵波瀾不驚,但其實每個人都正在暗暗經曆著某些困境”。

男性大都冷漠無情已然是個刻板概念,但這並不是空穴來風。由於傳統意義上的男子氣概仍然遭受著嚴格管束,絕大多數男孩必須學習隱藏、壓抑自己的情感,甚至讓理智淩駕於情感之上。除了憤怒之外,男孩幾乎對其他情感表達方式一無所知。冷水浴、欺辱儀式、恃強淩弱、勇氣測試,凡此種種曆史延續,都一再強化了情感斷聯(emotional disconnection)。一個男孩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感情用事隻會令他四麵楚歌。從學業欠佳到濫用藥物,從打架鬥毆到不計後果,種種糟糕的結果和威脅健康的冒險舉動,大都與男孩對情感的壓製有關。

話雖如此,將行為和感覺一分為二的觀點也不正確。我們生活的本質就是人際關係,在這樣一個相互聯係的世界裏尤其如此。當一個男孩連他自己的感受都無法感知時,真的很難與他人相處。在視野不及之處,在意識可控範圍之外,他的行為非常容易被強烈的感情挾持。沒有同理心的約束,男孩很可能會傷害別人。

非要說有什麽區別的話,當今的情感需求變幻顯得更為複雜,這對年輕人來說是個挑戰。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心理學家珍·特文格對一批少男少女展開跟蹤調查後發現,這種情感低潮呈現出令人擔憂的上升態勢。她提醒道:“未來十年,年輕人中將會爆發最為嚴重的精神健康危機。”自2011年起,對生活中生出的孤獨、沮喪、狂躁和不滿會在網絡社交媒體一代(2)之中彌散開來。和凱文·樂福一樣,許多男性仿佛已經有所察覺,這種情感割裂的狀態肯定不是通往成功的生活之道。近期,一份針對英國青年男性的調查闡述了這樣一個重要觀點:英國青年男性的焦慮無處不在,而且已經對他們的工作和社交生活產生了負麵影響。調查中附帶的數據源自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the US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IMH)。數據表明:近1/3的年輕人正在遭受著焦慮的折磨。網絡社交媒體一代又稱為Z世代,這撥人正被一種“流行性痛苦”所裹挾。

按照特文格的說法,抑鬱症指標也是“一飛衝天”,在2016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相當比重的大學一年級新生在審視自身的精神健康時,將健康值定在了“平均線之下”。盡管每年有600萬男性遭受著抑鬱症的折磨,該症狀的表征卻往往帶有迷惑性,難以確診。“男性更願意表現為疲勞、易怒,對工作或愛好提不起勁兒,而不願承認自己感到傷心,也不會承認自己感到毫無價值。”特文格解釋道。另外,從2000年起,自殺率就呈現上升趨勢。如今,有1/7的男性會走上自殺這條路。關於輕生這件事,男性數量是女性的4倍。

研究人員還對情緒發展有缺陷的男孩展開了多方研究。俄亥俄州阿克倫大學心理學家羅納德·利萬特就曾表示,述情障礙(3),典型案例見於幸存者綜合征(4)。述情障礙也反映了許多男性“無以言表”的情感現狀。康涅狄格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斯·奧尼爾博士將其畢生職業生涯都致力於男**研究。他推斷這種“情感受限”會引發一長串有損健康的後果,包括“對女同性戀和男同性戀持反對態度,對女性持暴力態度,對性和健康之事存有危險隱患,沾染毒品並濫用藥物,心理壓力大同時心理狀態緊繃,對尋求幫助持消極態度,違反法律,缺乏自尊,充滿敵意,同時攻擊性強,血壓水平升高,抑鬱,焦慮,還會導致婚姻和家庭同時出現問題”。

雖然男性與女性在情感抒發上表現的不同可以用來解釋上述發現,但事實上,男孩和女孩在開啟自己的人生時,表達內心情感的能力是彼此相當的。從兒童時期開始,情感發展才出現了偏離。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史蒂芬妮·希爾茲認為,男孩和女孩的不同之處在於情感表達,而非情感體驗。條件反射作用導致了這種差異:“男孩學會了用‘男孩’的情感去匹配男孩的全部行為技能,女孩學會了用‘女孩’的情感去匹配女孩的全部行為技能,並且雙方都對與對方性別有關的情感表達模式表示抗拒。”

為了專門描述社會標準作用於人類情感的方式,社會學家阿莉·霍奇希爾德創造了一個新詞匯——“情感規則”(feeling rules)。從孩童時期人們便開始遵循這些規則,規則已經成長為了他們的第二天性。男孩不僅要學會“演戲”,更重要的是還要學會“內心戲”。隻有這樣,他們才既能表現出符合情感的恰當舉止,還能夠發自內心地生發出符合這種舉止的情感。他們必須擁有勇氣,保持鎮定,同時絕不氣餒,無所畏懼。如果感到恐懼,男孩會發自內心地覺得挫敗和羞愧。

現代生活的壓力也令男孩的父母身陷困境:變幻的時代更青睞情商,男孩本就對自身的理性思維更為關注,而傳統社交模式又限製了男孩的情緒素養的發展。幸運的是,這些陳舊的觀念正麵臨著係統性顛覆。

例如,學校意識到眼下的機遇變幻莫測,已經予以相應的調整。社會情感類課程的教學也已經步入標準化。我曾經在男校工作過很長一段時間,學校管理人員作出決定,全體學生都需要學習鼓勵同伴的課程,以實現彼此融合、彼此支持的目標。在情緒急救主題的研討會上,我們探討了生命中常見的困擾、傷痛和壓力。我們分享案例,而不僅僅是簡單地把問題全堆在心裏。我們總結談話與聆聽的技巧,同時要求男孩選擇一個搭檔,針對這些技巧嚐試互動。

一旦他們走出這個雙人小組,走向外麵廣闊開放的世界,大多數男孩都能得益於這份發自真心、相互聆聽的鍛煉。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做好了接受挑戰的準備,這令我感到驚訝。另一件令我驚訝的事情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心懷成見,正如新罕布什爾大學的托馬斯·紐柯克教授所說:“男子漢都厭惡真誠相對。”不過,這一代年輕男性,至少比我年輕的這一代男性,都有著清晰的願望,他們希望借助工具的幫助來對抗壓力,並排遣憂鬱。環顧整個教室,我看到兩兩搭檔的男孩子們,他們或是倚在露天看台上,或是坐在地板上,或是靠在牆上,或是坐在一旁卷起的摔跤墊子上。我是如此吃驚,他們竟然需要得到一個成年人的允許,才能打破禁忌彼此交談。他可能違背了我之前提到的“男子漢的禁忌”,那並非出於他的本意。

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即便經曆過訓練也不見得會奏效。盡管大多數學生都樂於——通過重新梳理和轉移感情——喚醒這份感受,但眼前的戰場是如此陌生,令人望而生畏,除了戛然而止,他們別無選擇。有這樣一個男孩,他的成長是如此叛逆,連鄰居都不勝其擾,他曾對我三緘其口:“我沒有什麽好說的。”心理學家威廉·波拉克是《真男孩:拯救少年迷思中的兒子》(Real Boys:Rescuing Our Sons from the Myth of Boyhood)一書的作者,他和紐柯克都曾就男性在情感共鳴的“兩難”之處發表過看法。波拉克認為:“隻要一個男孩知道坐下來聊聊自己的失望、媽媽的病痛,或是談談這個周末很孤單,能夠感覺不錯,那他就有打破男孩規範的可能。”

我認同這個觀點,也把這個觀點傳授給了男孩。大多數男人都習慣於把注意力從內心世界轉移開來。在我剛剛長大成人的時候,還曾和男孩分享過自己的內心世界。但時至今日,我已經記不得上一次動感情是什麽時候的事兒了。事實上,我連一次都想不起來,究竟有沒有人關心過我的感受,不僅我的雙親、老師、教練沒有問過,甚至是我的朋友們都沒有問過我。如果說情商包括意識到並捕捉到感受,還能夠用語言將它們表達出來的話,那我這些年來似乎並未了解這一概念的內涵。正如我之前提到過的教室中的某些男孩一樣,談到生活中的難處會令我惶恐不安,即使談話對象是最親密的朋友或是父母也不行。我能理解那些“沒什麽好說的”男孩。我的情感生活真是個謎,弄清楚如何與人溝通讓我用盡渾身解數。

正如男性行為框架研究表明:很明顯,抑製情感會讓人付出代價。幸運的是,製約著情感發展的感覺規則有所改變。奧尼爾博士在展開回溯性研究的基礎上,得出了一個樂觀的推測。“在美國……社會在如何感知男性情感方麵正進行著一種範式轉變,”他寫道,“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寬容,允許男性變脆弱,允許男性流露出最本真的人類情感。”

從某種程度上說,就實際需要而言,這些轉變非常關鍵。要知道,當今世界越來越需要培養積極性、韌性和自控能力這樣的“軟”技能。1995年,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作《情商》,該書緊扣時代精神,引發了新的科學熱潮。促進學術、社會與情緒學習協同發展組織(CASEL)將情商定義為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人際關係和決策責任多方技能的統一,是成千上萬研究工作的主題。情商這一概念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激發了各大學校中社會情感技能學習(SEL)項目的蓬勃興起。到2005年,在全美範圍內,有超過60%的學校設立了該項目,並開設了情感技能課程。

2011年,涉及27萬名兒童的一項研究曾對超過200多份關於SEL項目的報告展開分析,證實了該項目的有效性。作者總結道:“SEL項目強化了學生們和學校、課堂表現以及取得學術成就之間的聯係。”2012年,一份針對教師的調查發現:“教育工作者知道,這些技能可以通過教授獲得;希望學校方麵能夠給予該項目更多優先權,更重視將該項目的發展整合納入總體課程、指導方針以及校園文化之中;同時,州立學校的學生學習標準都應體現出這一優先原則。”在那個時代,堅忍克己、波瀾不驚、意誌堅定是情感的理想狀態。而時至今日,在處理感情方麵,男孩卻能夠接收到與以往極其不同的信息。

耶魯大學情緒智力發展中心研發了一種“將情緒注入學校自身DNA”的方法。目前,在美國和美國境外有1200所公立、特許和私立學校采納了這種方法。該項目能夠對學校人員的教學技能展開培訓,包括情緒識別、情緒理解、情緒分類、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簡稱“標尺培訓”(5)。因此教學人員能夠在教學工作中應用這些技能。2017年,當被問及各個學校對該項目的接受情況時,中心創始主任馬克·布蘭克特回應道:“說實話,情況好得難以置信。現在,每年都會有數百所公立、私立和特許學校要求我們開展此項培訓。”

幾世紀以來,麵對男孩的情感培養,人們總是報以忽視和抑製的態度,並且還存在著不少誤解。總覺得幫助男孩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情感素養,是對傳統觀念的徹底背離。其實在家庭中,父母隻要帶著真正的興趣和耐心聆聽他們說話,就能鼓勵他們的兒子展開情感詞匯方麵的鍛煉。在學校開設的項目中,學生們會學習感受他們自身的感受、認可並深入了解這份感受,而不是急於把它們表現出來。重視實踐是這些項目的核心理念。孩子們不僅要學會處理他們的感受,還要學會在理解這份感受的基礎上,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在他們不斷發育的頭腦中,感覺、意識和行為之間的循環不斷增強。消極情緒會引起下意識反應,而這種逐漸增強的循環,能夠抵抗消極情緒對孩子們的掌控。

當那個年輕人說“我沒什麽可說的”時,他的發聲,代表了所有存在情感發展障礙的學生。這對男性來說太常見了。總的來說,在男孩的日常生活中,很少能有機會學習並鍛煉自己的情商技巧。亞利桑那大學的理查德·萊恩和日內瓦大學的布蘭卡·澤伊·波勒曼聯手設計了情感意識水平量表(Levels of Emotional Awareness Scales,LEAS),這份表格可以以量化的形式來區分情感發展的不同水平,而女性的得分通常高於男性。這項工作能夠為男孩們提供真正的支持,真是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