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也會受到“母子分離”的壓力

那麽,必須和媽媽分開的孩子會怎麽樣呢?

這關係到一個問題:同感腦的發育持續到什麽時候?

前運動區得到發育,嬰兒才能成長為健全的成人。而前運動區發達是人類固有的特征,所以沒辦法通過實驗數據來證明。但是,我認為,10歲前,在完全具備語言功能之前,培育同感腦是很重要的階段。

各種實驗數據表明,孩子是一邊學習語言,一邊在培育同感腦。

當然,就算孩子和媽媽分開了,也會有人陪孩子長大。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仍然會運用非語言性的交流能力使同感腦得到發育。

孩子在學校的集體生活中,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不斷地犯錯誤,同時包括同感腦的前運動區也在不斷地發育。

所以說,就算不是媽媽親力親為地養育,也不能說同感腦完全沒有得到發育。

另外,幼兒時期的發育隻要不為零,隻要到了一定的年齡,同感腦的機能也能得到加強。

人腦對周圍環境的適應性,絕對超乎我們的想象。

相反的是,如果拒絕和周圍的人交流,那麽即使前運動區很發達,大腦的機能也會逐漸衰退,慢慢變得易怒,進而出現抑鬱、自閉等現象。

如果我說,“孩子隻要和媽媽在一起就好了”,可能會被認為是性別歧視。但考慮到男女的腦結構有明顯不同,不得不說的是,有些工作就是適合女性,而有些工作就是適合男性。

例如,女性能生孩子,而男性不能。因為女性的身體、腦的構造和係統,都適合生孩子。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女性在生完孩子後,希望能早點重返職場。其實,母子分離不僅對孩子來說是壓力,對媽媽來說也是壓力。

媽媽和孩子在前3年親密地生活在一起,對雙方的大腦都是有好處的。

育兒確實是一項很辛苦的工作,但是和孩子的接觸能治愈辛勞,從而讓人能夠忍受這項工作。

為了讓女性能夠更好地參與社會,日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建設了這個男女平等的社會。但是,社會上出現了少年兒童犯罪的增加、女性負擔的增加、少子化等問題。其根源不正是母子分離嗎?

我並不是說,女性就應該待在家裏育兒、做家務,而是希望女性為了孩子的大腦能得到更好的發育,在孩子3歲前,能夠安心地育兒。

對健康養育孩子來說,創造這樣的成長環境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