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三種淚

人類的眼淚其實不是隻有一種,而是三種。

第一種,基礎分泌的眼淚。

主要起到保護、滋潤眼睛的作用。例如,長時間對著電腦,還有空調的長時間使用等原因導致的幹眼症,就是因為這種基礎分泌的眼淚不足造成的。

第二種,反射性的眼淚。

這種眼淚可以洗去進入眼內的異物,例如,有灰塵進入眼睛、切大蒜等。

第三種,動情之淚。

這種眼淚隻有人類擁有,具有抗壓的能力。當人感到悲傷、感動時,就會流這種動情之淚。

當孩子跌倒時,流的眼淚是對疼痛的一種反應。很多人以為這是反射性的眼淚,其實這屬於動情之淚。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人類在成長過程中是怎樣流淚的,再來理解這個問題。

人類雖說是啼哭著出生的,但新生兒並不會流眼淚。而是等到1歲左右的時候,才會流眼淚。

人類第一次流眼淚來自身體性壓力。例如,渴了、餓了、尿不濕濕了等,任何“不快=壓力”時,都會哭泣。

在嬰兒時期,哭就能消解壓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流淚有了另一個目的—讓父母和周圍的人知道自己的壓力,以及幫助處理壓力。

當我們還處於嬰兒時期,哭泣隻是對壓力的一種反應,但是,哭了就有水喝,哭了就有奶喝,等等,在這樣反複刺激下,我們學習到了隻要哭就能消除不快,消除壓力。

事實上,孩子就是為了讓父母幫自己消解壓力而哭。

這就意味著,眼淚不僅是為了緩解不適而流,也是告訴父母:“快來幫我處理一下不適!”

還沒掌握語言的孩子是把“壓力哭泣”當作親子間的“非語言**流”的工具。

但是,這種壓力哭泣隨著成長就被抑製了。

“你已經長大了,因為這點兒小事就不要哭了”“男子漢了,哭就不好了”“你都是大姐姐了,要忍住,哭起來好丟人”……

當父母和周圍的大人都這樣說時,孩子就知道靠哭這種交流工具已經沒有用了。

於是,孩子開始學著用語言告訴大家自己的心情和情況。

從腦科學上看,這是因為小腦發達了。而小腦是和運動有關的腦,換句話說,是小腦抑製了哭這一運動。

但是,不再因為壓力哭泣的孩子,在青年時期開始流新的眼淚。

例如,當自尊心受傷時、輸掉比賽時,流下的是不甘心的淚;還有,當無法忍受和喜歡的人分開時,流下的是悲傷的淚。

孩子的眼淚是為了讓別人了解自己的壓力,是感情的真情流露,因而在處理悲傷、悔恨、痛苦等感情時會流下的眼淚。

隻是,悲傷的淚和不甘心的淚在成年後便很少在他人麵前流了。成年後,流下的大多是感動的淚。

處在嬰兒時期的孩子不會有感動的淚,也叫大人的淚。

因為這種眼淚是建立在對他人產生同感的基礎上的。

例如,看電視劇、電影時受感動流下的眼淚,看奧運會被運動員的情緒感染而流下的眼淚,這都是自己感受到了對方的喜悅或者悲傷而流出的眼淚。

而孩子因為經驗還少,不會產生“同感”,所以不會流這種眼淚。

在前文中講過,腦中和“同感”有關的是“同感腦”—“內側前運動區”。通過測定腦的血流量便可知道,當流感動之淚時,內側前運動區的血流便會增加。

孩子在通過體驗兒時的各種眼淚,鍛煉內側前運動區後,便會成長為有同感之淚的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