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已去,未來將至

從很多方麵來說,這本書描述的都是父母的善意初衷,但這種初衷一直以來都是急功近利、與本意相背離的。我們想要努力激勵孩子走向成功,但卻無法帶給他們真正的幸福,因為我們過於注重膚淺而短暫的成功的標識,而不是持久的、能給人生帶來滿足感的目標。我們努力保護孩子免受日常生活中真實和想象中的危險,這限製了他們的視野,減少了他們掌握技能的機會,這些技能是他們將來在真實世界裏打拚所需要的。我們努力迫使學校“生產”更高的考試成績,剝奪了學校逐漸培養出學生廣闊的世界觀以及強烈的學習動機的能力。這類學生在離開學校很長時間後依然需要的視野和動機過早地夭折了。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破壞了我們本可以賦予孩子的所有潛在的、有啟發性的目標。從經濟方麵來說,它讓孩子不足以應對這個全球化的世界(這是對他們所處時代的定義);從心理上來說,它給孩子種下了悲觀、猶豫、自我懷疑的種子;從道德上來說,它打開了通往自私自利、憤世嫉俗,隻是建立在物質渴望基礎上的世界觀的大門;從社會角度來說,它導致孩子與市政事務的脫離,以及公民意識的欠缺;從長遠來看,無論是孩子還是社會,都不會成為贏家。

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包括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和地方,都有很多年輕人帶著目標感茁壯成長。他們找到自己通往滿足和幸福的道路,通常會獲得一些成年人的指導,帶他們接觸能激發他們的目標。如果本書是對處於漂泊或沮喪狀態的年輕人發出的警告,那它同時也通過對那些努力發揮其最大潛能的年輕人的描繪帶來了希望。當今的年輕人是一種相當混合的狀態:一些人帶著目標感茁壯成長;一些人似乎對任何有目標感的事物都不在乎;有一小部分人(最深陷麻煩的)投身於毀滅性的結果;而大部分人(我們研究當中的多數年輕人)在做著或思考著能將他們帶到有目標感的方向上的事情,但還是很難持續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上。

對本書的每一位讀者來說,應該都很清楚其中的含義。對於那些已經開始在一些具有潛在目標感的活動中有所嚐試的年輕人,我們應該鼓勵他們有更全麵的思考,關於這些活動可以給世界帶來什麽價值,以及如何能夠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意義感;對於那些憧憬著極大可能性的年輕人,我們可以幫助他們聚焦在他們真正能夠實現的事情上麵,並且教他們如何製訂切實可行的計劃來實現他們的目標;對於那些對自我之外的事情幾乎沒有任何興趣的年輕人,我們可以讓他們看到投入付出所帶來的回報,以及無所事事的危害;對於那些迷失方向,或是投身可能導致反社會傾向的目標的年輕人,我們可以讓他們參與到關愛的道德關係中來,向他們傳達明確的是非意識。通過這些方式,就為每一個孩子指明了能夠把他們引向有崇高目標感的生活的選擇。

最終,所有的年輕人都會作出自己的選擇:沒有人可以在此替代他們。但我們極有可能做的,是讓他們作出能給他們的一生帶來幸福感的好選擇。我們能夠帶給他們點燃他們想象力的可能,鼓勵他們通往最高理想的引導,幫助他們實現遠大誌向的支持,以及創造激發他們而非讓他們意誌消沉的文化氛圍。在這樣的關懷下,沒有年輕人不會感到振奮。通往目標之路是為每個人敞開的,通過幫助所有的年輕人找到目標,我們整個社會也將擁有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