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中的目標感培養

在努力讓學生追求學業成績的誤導之下,學校僅僅關注語言和數學的技能,並把壓力施加給老師,要提高標準化考試的成績。結果可想而知,一些學生做得很好,他們幾乎在任何學習環境中都能適應;其他學生對標準化模式很難適應,並因此對學習失去興趣;大多數學生以中等成績胡亂地應付過去,對於為什麽老師要教給他們這些內容知之甚少。對於老師來說,他們覺得被迫把時間花在“為考而教”上。最近,兩位教育界的領袖卡斯特·芬恩(Chester Finn)和戴安·拉維奇(Diane Ravitch)尖刻地評論道:“我們正冒著把美國學校變成備考技能培訓工廠的風險,在這裏,除了基礎科目的考試分數,其他什麽都不重要。”17

隻關注應試的單一思維,不僅限製了老師對學生應該學什麽和怎麽學的判斷,也把本來可以討論一些更廣泛問題的機會給排擠掉了,比如一個人可以並且應當用學習到的知識在學校之外的世界裏做點什麽(這是關於學習的目標的最為重要問題)。

如果我們把公立學校變成像卡斯特和戴安所描述的那樣,除了沒什麽意義的備考“什麽都不重要”的地方,我們就是在剝奪學校激發學生目標感的能力。這兩位作者指出,這種狀況甚至對於學校想要謀求的目標——國家經濟競爭力——也沒什麽好處;除此之外,學校還會完全錯失完成最緊迫的公民教育任務的良機:“我們需要學校幫助我們的孩子在全球勞動力市場上有競爭力,同時也要幫助他們成為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社會管理還有我們的經濟建設的全麵參與者。”

最重要的是,學校必須跟學生溝通“為什麽”的問題,即學生在學校從事學習活動是為什麽。為什麽要學習這些科目?為什麽閱讀和寫作是重要的?為什麽要把單詞拚寫準確?(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校教育的目標,還可以讓他們看到一個受人尊敬的成年人自身對目標的追尋。)為什麽我們規定考試不準作弊?(這是一個傳授諸如誠信、公正和正直等道德標準的好方式。同樣,這也是大多數學校,甚至是大力開展品格教育的項目沒有把握住的機會。)從根本上來說,為什麽你和你的學生會在這裏呢?

每門課程都應該把“為什麽”問題放在最前麵來教。卡斯特和戴安認為人文學科尤其適合用這種方式來教(“曆史和文學還應該傳授給學生……提問題的能力,去問‘為什麽”以及“為什麽不”)。但我在自己的工作中發現,自然科學學科也適合讓學生提出問題,並且一個附帶的好處是,這些問題通過讓人對一些問題變得興奮,從而激發學生對晦澀難懂的學科問題的興趣。幾年前,我有一個機會在一群有天賦的學生參與的暑期學校項目中實踐這一想法。我們討論了最近的微生物領域的研究,以及由此所引發的道德倫理問題,例如對“克隆”的社會讚許情況。學生們熱情滿滿地拿下了這門很難的科學課程,至少部分是受對極其重要的道德問題的更深入的理解所驅動。

如果學校恪守本責,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我們社會的全麵參與者”,就必須要教他們如何作為積極公民參與到社區服務中,還要教他們如何在社會中發揮作用。在第一件事情上麵(參與社區服務),美國的學校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做得相當出色,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我們的調查表明,超過50%的高中學生至少每月參與一次社區服務,超過25%的學生每周都參與。但是在公民參與的這條“陣線”上,我們還有許多要做的事情。

特別是,當代年輕人對政治的了解和興趣還顯得很薄弱,以至於我們不得不為此而擔憂未來。這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參與投票的問題,事實上,在2004年的選舉中,年輕人的投票率已經呈現上升趨勢。公民生活(參與地方公職競選、參與鄰裏會議、參與委員會事務)已經被遠遠甩到年輕人所關注的領域範圍之外,這些活動在關於“年輕人如何利用時間”的調查當中幾乎都沒有出現。我們已經從調查中看到,大多數年輕人對公民和政治領袖幾乎都沒有欽佩感,意識不到自身在管理我們的社會方麵發揮的任何作用。在我所知道的每項調查中,青少年體現出的公民精神明顯低於其他年齡段的人群。例如,全美退休者協會(AARP)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2006年7月公布了調查結果,5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有74%的人認為自己是非常愛國的,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18~34歲的年輕人中這一比例隻有34%。社會科學家評估後發現,在美國曆史上從未有過這樣一個時期,20~30歲的年輕人隻有這麽少比例的人曾經尋求或擔任過政府或公民組織中的領導角色。

當今的年輕人並不認為他們能夠為世界帶來改變,也沒有太多考慮“如果可以的話,他們想給世界帶來什麽樣的改變”。實際上,似乎很多年輕人對我們的政治體係了解甚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參與。

卡內基促進教學基金會的安·柯比和她的同事們在大學的層麵研究了這個問題。項目組指出,相比較政治活動,大學生更願意去參加社區服務。無疑,這正是上文描述的情形所造成的結果:我們的公立學校在促進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方麵取得了成功,但在學生對政治的了解以及積極參與方麵,教育工作仍顯不足。由於學生缺乏如何參與的知識,他們就傾向於懷疑自己無法在政界作出任何有價值的事情。卡內基項目研究發現,學生有這樣的陳述:“我們並沒有看到政治跟我們的個人生活的關聯”,以及“我們不相信那些政治人物或政治程序”。

但安和她的同事們同時也發現,恰當的大學課程或項目可以改變學生的態度,教給他們“作出正確政治判斷”所需要的知識。當給學生提供可以展現“政府是如何工作的”這類課程以及課外的活動時,學生就能夠從中獲得一些他們所需要的知識,以及參與其中的動機。此外,那些起初對此表現出最少興趣的學生,往往是收獲最大的。卡內基項目組建議,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應該像他們重視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服務一樣,重視促進學生參與政治活動。盡管這項研究關注的是高等教育領域,但項目組的建議與中學教育的關聯更緊密,因為那裏是學生最早形成對參與政治的理解和態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