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孩子你從工作中獲得的目標感和意義

父母應該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目標和目標感,遺憾的是,他們極少會這樣做。在一天辛苦工作之後,人們可能會很自然地抱怨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去談論他發現這份工作中有意義的部分。其實,在家庭中經常談論父母在工作中的最高目標,對父母來說是有益健康的,對孩子來說是有指導意義的。這應該成為父母跟孩子每一次談論關於工作和職業話題時的一個黃金準則。

大多數父母都能從他們的工作中(至少是某些方麵)找到目標,如果父母沒有在外工作,也可以在家庭責任中找到。在美國,絕大多數參加工作的人都認為他們的工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有意義的——可能因為幫助了他人,可能因為對社會有所貢獻,可能因為工作是他們展示自我和個人成長的方式,還有可能是因為能夠賺錢養家。對於多數人來說,工作都是獲得自豪感和目標感的來源。但是父母又有多少次跟孩子們溝通過這種自豪感和目標感?雖然我不知道有任何關於這一問題的正式實證研究,但就我自己的觀察來推測,答案幾乎是沒有。反而是孩子經常會聽到一些抱怨: 工作又出了什麽狀況,或是假期即將來臨時的那種高興和放鬆。

現在工作本身的複雜性,使得它的意義對孩子來說更加模糊不清,他們隻能從表麵上看到父母的一些行為。正如專欄作家賈裏德·桑德伯格(Jared Sandberg)最近在《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所指出的,現在的職場人士更多地把時間花在了打電話或敲電腦上,而不是去做一些能夠讓孩子欣賞的具體事務。留給孩子的印象就是,父母的工作唯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帶回家的那份薪水。桑德伯格引用著名的家庭研究學者史蒂芬妮·孔茨(Stephanie Coontz)的話,“富裕階層和中產階級家庭的父母所麵對的一個問題是,跟孩子解釋他們所做的事情的價值所在,而不是傳遞一種權利感”。如果孩子隻是看到工作的物質報酬,他們就無法理解工作是如何服務於重要的社會需求,並滿足於我們個人的目標感的。對工作更深層意義的模糊不清,會滋生孩子的冷漠和憤世嫉俗。對於工作對社會和個人的重要性缺乏積極的了解,孩子獲得的認知就是:工作僅僅是令人不快而又不可避免的一種負擔。就像自然界一樣,人的心理不存在真空。

或許父母會覺得在孩子麵前談論他們工作的崇高目標會顯得有點兒傻,可能他們覺得很難跟對複雜社會組織沒什麽了解的孩子們解釋他們每天在做什麽,以及為什麽要做這些。

但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考慮(正如積極心理學運動教給我們的,也是為了父母自己),父母還是應該費些心思去跟孩子談論他們工作的價值的。聽父母解釋他們每天努力工作的重要性,會給孩子帶來鼓舞和激勵,同時也會讓他們受到教益:他們沒想到自己的父母真的會因對這個世界作出貢獻而感到驕傲。孩子們甚至可能沒有認識到他們自己的健康成長對於父母來說是滿足感的源泉,從非常現實的角度來說,這是家庭主婦工作的重心。如果想要讓孩子盡可能深入地理解這種自豪感,就必須用生動的細節進行表達和探討。這就需要父母敞開心扉,表達自己對人生目標的真實感受。能夠向孩子吐露這些心聲的父母,也會成為孩子心中令人欽佩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