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家庭中的目標感培養

在這樣一個經濟、文化、社會的不確定性變得越來越高的世界,當前父母最緊迫的事情是幫助孩子們獲得有益的方向感,使他們能夠跨越雷區——威脅他們這一代人的漂泊、迷茫、冷漠、焦慮、恐慌以及自我沉溺。我還堅信,找到方向感的關鍵,是發現人生的目標……

“是一些孩子天生就有目標感,還是說每個人都需要去學習?”

“父母能做些什麽來幫助孩子獲得目標感?”

“我要怎麽跟孩子談論目標,才不會顯得過於說教或令人厭煩?”

以上是我跟父母們說起我關於年輕人目標的研究時,經常會聽到的一些問題。我當然不會假裝自己知道當下養育問題的所有答案。事實上,我往往會把自己描述成有三個青春期孩子的“幸存者”,在享受為人父母的很多快樂的同時,我也經常有完全不知如何應對的時候。但我相信在這本書裏所提到的研究和發現,會為父母培養孩子的目標感提供重要的指導。從第1章和第3章中所列舉的一些例子,以及第4章中對具有高度目標感的年輕人的深入訪談中,會得出一些重要的結論。

在此,我並不打算提供一套完整的養育指南,而是想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以供父母們在培養孩子目標感時有效地加以使用。培養孩子的目標感需要父母的高度參與,需要父母經常與孩子分享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認真傾聽孩子對於興趣的表達,並采取各種措施來支持這些興趣的發展。最近媒體中出現了大量關於“直升機式父母”的報道,但正如我之前對此的評論,關於類似的對父母過度參與的批評,都忽視了一個關鍵點,那就是父母應該關心他們的孩子,並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關鍵在於他們不能變得控製欲過強。

養育總是會有不同的風潮轉向。過一段時間,舊的做法看上去就會顯得過時,甚至還很愚蠢。在20世紀初期美國曆史上的“進步時代”,在新興的心理學的影響下,人們開始對孩子的思想和情感有更多關注。傳統的想法——“大人在說話,小孩兒別插嘴”,逐漸轉變為一種“以兒童為中心”的教條主義。這種教條主義在之後近100年的時間裏都在主導著養育孩子的實踐,借用一位有影響力的作者的話,就是建議父母要時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認真傾聽他們的渴望,尊重他們的想法,在他們遭遇挫折時解救他們,盡可能保護並增強他們的自尊心。跟之前的養育方法相比,這種更加善意而溫和的方法無疑被認為是一種進步。

但到了20世紀末期的時候,出現了反對的聲音,因為在那時,過於以孩子為中心、放任的養育方式被視為過於驕縱。在看到報紙上刊登的青少年犯罪率急劇攀升的報道之後,不安的父母們相互間開始談論起鄰居小孩兒粗魯無禮的行為,以及在擁擠的飛機上和一些公共場所看到的糟糕行為。一些跟這一主題相關的書籍開始出現在書店的書架上,比如《我說了算》(Because I Said So)《寵壞了》(Spoiled Rotten)《不!》(No),以及我寫的一本《更高的期望》(Greater Expectations)。一度被認為是“陳舊”的教育觀念——紀律、父母的權威、行為準則等,重新獲得了人們的青睞。

就適應新環境和糾正錯誤導向而言,這種社會趨勢的變化是健康的。20世紀早期這場“以孩子為中心”的革命,使得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有了多方麵的改善,包括從禁用童工到改善親子間的溝通。本著同樣的精神,當代的“SYTN”(Say Yes to No)運動(一些父母甚至自發地組織周圍的人參與)16也可以被看作是為了矯正孩子們開始形成的觀念(“不管他們做什麽,也不管這些行為是否擾亂他人或不合時宜,都應得到頌揚”)所做的努力。

我們必須始終保持警惕。當一種新的潮流來到時,它會帶來一些曲解和盲點,這是需要加以防範並迅速抵製的。我們往往在很長時間之後都無法認識到伴隨新潮流而來的不良後果。我們的社會經過了太長的時間才認識到,改革論者提倡的對兒童心理安全和健康的積極關注,已經逐漸演變成對孩子基本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的削弱。到現在為止,依然可以經常在媒體上看到這一“認識上的延遲”的受害者。風格更為強勢的養育方針重新流行起來。但這一變化同樣伴隨著風險,我們必須不斷檢視關於“年輕人需要什麽”這一被廣泛接納的假設,以避免陷入任何一種潮流的故步自封中,無論這一潮流看上去是多麽的合乎情理。

無論我還是其他人寫到的關於“管教”的好處,有一件事是顯而易見的:就養育的指導而言,說“不”是遠遠不夠的。至於我在第1章中所說的各種“標準”,“年輕人在長期會獲得茁壯成長”的想法是錯誤的,除非他們能在想要努力達到的標準中發現對個人的意義。

任何關於養育指南的描述中,都會給出一些告誡,我非常堅信的一個判斷是,在這樣一個經濟、文化、社會的不確定性越來越高的世界裏,當今父母最緊迫的事情是幫助孩子們找到一種有益的方向感,使他們能夠跨越雷區——威脅他們這一代人的漂泊、迷茫、冷漠、焦慮、恐慌以及自我沉溺。我還堅信,找到方向感的關鍵,是幫助孩子發現人生的目標。然而,父母沒有辦法通過簡單的方式賦予孩子一個人生目標,實際上,任何“太過強勢”和“控製”的做法往往會適得其反。盡管如此,作為父母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

所有的父母都有著人生閱曆和智慧,毫無疑問,孩子們可以從父母的這些饋贈中受益。關鍵在於父母引導孩子走向真正屬於他自己的目標時所使用的方式,一定不要控製欲太強,或過於武斷。很多研究表明,孩子對於父母的說教或者是命令經常是聽不進去的,特別是在個人尋找真正的目標感方麵。孩子必須有一種意識,在追尋人生目標的道路上,是自己來做選擇,父母不能代替他們選擇。

父母應該做的,是把孩子引向有前景的一些選擇上,並幫助孩子做篩選,思考孩子的天賦和興趣如何與世界的機會和需求相匹配。父母可以支持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探索有目標感的人生方向,並提供更多發現可能目標的潛在資源。父母在其中更多扮演的是支持者的角色,而非領導者的角色,因為這場劇的中心舞台是屬於孩子的。盡管父母所能提供的最有效的幫助都是間接而非直接的,但仍是非常有價值的。

我經常聽到一些父母問自己,我到底能做些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