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急功近利的指引:在家庭裏

最近,一位母親給我寫了一封郵件,內容如下:

幾個月前的一個早上,我的女兒來找我,說她看了一部關於買賣人口的紀錄片,講的是年輕女孩們如何被販賣為奴的。她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感到很震驚,她聽說在很多國家甚至包括美國都曾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並且她說,她必須為此做些什麽。我說,為什麽不在學校裏創辦一個增強人們這方麵意識的項目呢?或許還可以為努力解決這個問題而發起籌款。我還說這是個很棒的主意,因為她可以把這件事情記錄下來,放到她的大學申請材料裏,可以給未來申請的大學留下極好的印象。就在這時她轉向我,略帶失望地(更別提她的嘲諷了)說:“你說得沒錯,媽媽,我就是這麽想的,不是嗎?”我那時候立刻就感到羞愧了,我立刻認識到,我為你們探討的問題提供了多麽好的素材。這隻是一個小的例子,但它體現出了一個很常見的現象,為了想要讓我們的孩子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我們硬是把可能發展為長期目標的他們“對他人幸福的關心”,變成了一個短期的、自私的目標。

我在此引用這封郵件,並不是因為它讓人感到震驚,或顯得不尋常,與之相反,是因為這是一個我在過去幾年中頻繁目睹到的“成年人與孩子倒置”的例子。

年輕人比他們周圍的成年人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敏銳。他們看穿了父母引導行為的核心動機,是精打細算的自我推銷,還有更讓人沮喪的,這是一種糟糕的自我保護。他們覺察到了這個核心的可疑之處,出於對提出這類建議者的尊重,他們可能認為照建議去做是適合的,但幾乎不會帶著什麽熱情。

奇怪的是,很多年輕人經常麵對的不加掩飾的權宜之計的壓力,通常和真正的物質需求並沒有什麽聯係。實際上,最大的壓力往往來自那些最富裕的家庭。大衛剛從大學畢業,他之前在幾個暑期裏都在一個致力於幫助貧困兒童的慈善組織中工作。大學畢業後,他想要全職加入這個組織,幫助他們組織募款,以及做一些行政管理工作。這份工作的薪酬僅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大衛也不知道這會將自己的未來導向何方,可能是在慈善或醫藥領域,或者走向社會企業的管理或商務崗位,還可能從事公共服務法律方麵的工作。盡管這份工作看起來很艱難,並且充滿不確定性,但是每當大衛談起的時候,眼睛總會閃現光芒。但是大衛的爸爸對此卻強烈反對,認為大衛應該去讀一個更高的學位,然後再開始這樣的工作。作為一個白手起家的成功商人,大衛的父親很容易把世界看作是一個充滿殘酷競爭的地方,並且這種態勢一直在愈演愈烈。或許這位父親是害怕如果大衛把幾年的青春時光花費在前途不明的慈善事業上,那麽他就會因此落後他人,並且永遠無法趕上。

父親和兒子之間的矛盾衝突不斷升級,以至於到了用“斷絕關係”來威脅對方(斷絕溝通、剝奪繼承權、詛咒)的程度。最後,兩人在關係瀕臨破裂時,各自退讓了一步,但是在此之前,持久的不信任和敵對的情緒已經在彼此之間生根發芽。最後,大衛休學一年,一邊為慈善組織做一些兼職誌願者工作,一邊申請攻讀法學院。但他的申請尚未獲得通過,可能是因為校方從申請材料中看出他對這門課程缺乏熱情。總之,大衛的未來仍是不確定的。而此刻,他的自信、**和投入程度都明顯不足了。

人生中第一次的努力嚐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可以對整個發展過程產生影響。我們可以很肯定地預測,在大衛能夠充滿自信地走上一條能帶來滿足感的職業道路之前,他需要學會處理與他早期想要作出重要貢獻的嚐試相伴隨的矛盾衝突。最糟糕的情況是,負麵的關聯產生了滾雪球的效應,在整個人生中都有增無減,體積變得越來越大,積聚的能量變得越來越多。一個被延誤的夢想被看作是個人的失敗,然後又被解釋為自身能力不足,而這一點又成為延遲接受或拒絕其他夢想的理由,這樣一來就陷入了失望和自我挫敗的循環。這也是為什麽給年輕人早期的努力提供支持是如此重要的原因。從長遠來看,鼓勵年輕人做些嚐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將人們引向富有成效和滿足感的人生方向上。

對當下的很多年輕人來說,第一個能產生長遠影響的(盡管注意到這點的人少得出奇)努力嚐試是大學申請。大學申請通常是學生麵臨的第一個正式機會,他們必須向備受社會尊敬的機構陳述自己的計劃、目標以及成就,由學校來評判是接收還是拒絕他們。學生們完成這項任務的方式,也為以後其他的個人展示行為定下了基調。在以後的生活中再次麵臨評估,他們在表達自己時會感到自信嗎?在陳述自己過往成就時,他們能學會真實地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麵嗎,還是會誇大、歪曲甚至編造事實?

大學申請這件事情可以直接引出的問題包括:學生們會坦然陳述自己對大學教育的期待嗎?還是他們隻是試圖揣測校方想從他們這裏聽到什麽話語?或者我問得再直接一些,他們會自己寫申請書嗎?

現在的大學申請書大多都是父母代筆的產物,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如果看不到這一點,就顯得有些太過天真了。學生們關於申請目的的自我陳述,通常都不夠真誠,甚至可以說不夠誠實。近幾年,我跟一些知名大學的管理部門探討過這個問題,僅憑記憶,我幾乎都可以背出學生和他們的父母編寫出的,想要努力討好校方管理者的措辭:“我想要為世界帶來改變,迎接更多挑戰,誌向高遠,追隨我內心的熱情,學習我選擇領域所要掌握的全部知識,不管是在學校裏還是學校外都積極為我所在的社區做出貢獻,致力於改善人類的境況。”如果這些是學生發自肺腑之言,那的確可以稱得上是非常精彩的關於實現自我價值的陳述。當然,在一些情況下,他們也確實是這樣做的。但對很多學生來說,用這樣一些措辭來填寫大學申請書,隻不過是在擔任“編劇”和“導演”的父母的監督下,所做的關於“偽裝”和“編造”的練習而已。

這有什麽不對嗎?從另一方麵來看,這確實展示了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愛。此外,任何來自父母的幫助都可以給孩子機會去學習一些寶貴的實踐技能,這些技能來自於父母更為豐富的人生經驗。再說,每一個學生不都有權利去爭取可獲得的最好機會嗎?父母為什麽就不能竭盡所能讓孩子進入最有名望的大學呢?有太多的理由讓父母在不管在什麽情況下都為子女提供指導和幫助,自然也包括申請大學。

然而,任何一種以父母的努力代替子女的努力,而不是支持孩子自己去努力的做法,都會產生諸多料想不到的結果。從道德層麵來看,這是不誠實的行為,為了特定目的而讓孩子參與到不誠實的行為中,會傳遞給孩子關於“真相”的錯誤訊息。從現實層麵來看,對於學生最終的幸福而言,“找到適合自己的大學” 遠比擠進一所最有聲望的大學要重要得多。掩蓋真相(關於孩子真正的成就、目標和興趣)會帶來適得其反的結果,因為“搪塞”會阻礙人們找到與自己相適合的匹配對象。很多學生被他們追逐名望的父母所驅使,硬是擠進了本不該屬於他們的地方,在經曆一些挫敗之後才發現,他們的興趣和潛能在其他領域可以得到更好的認可和實現。接下來他們可能會中斷學業,另尋專業發展,這裏麵就有了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和伴隨風險。這已是全國各地的教育工作者普遍擔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