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的考慮與更大的益處

不幸的是,如今隻有少數的年輕人在為成人生活做著準備,這種準備包括自我的評價,以及可以帶來一種“召喚”感的目標性意圖。要找到這種“召喚”感(正如我們在第4章中要看到的),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1)對自己的能力有切實的認知;(2)想要了解這些能力可以如何服務於這一世界某方麵的需要;(3)能從用這種方式發揮個人能力中體會快樂。這三條原則適用於任何一種職業。

但是現今的很多年輕人還遠遠不能將“自我認知”和“帶有目標感的服務需要”兩者整合起來。很多人還都隻是處在漂泊的狀態中,也有一些人抓住了一個帶有浪漫幻想色彩的職業,但並不清楚該為此職業追求具體做些什麽,也不知道周圍有哪些人可以在此過程中幫助自己。很多年輕人懷抱著非常不切實際的野心,跟他們的實際能力根本不沾邊。例如一個資質平平的高中體育生,夢想成為邁克爾·喬丹;業餘的電影迷,幻想會成為下一個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一個高中校刊記者,認為自己可以當上一個大型電視網的主持人。當然,今天的個別年輕人確實很有天賦,充滿**,也有決心去從事這些“名人”類型的職業,但大多數人必須不斷跟現實作鬥爭,現實就是——他們並不適合這一職業。

問題的根源是,當年輕人考慮未來選擇什麽樣的工作時,隻是考慮到職業表層的一些特征:這份工作能給他們帶來什麽、看上去能不能抓住他們的興趣、獲得名聲與財富的可能性,而沒有考慮到他們想要努力達成什麽,以及他們如何將自己的特殊才能應用到自我之外的世界上。

成功的人會專注在他們想要完成的事情上,並且努力在一些他們知道自己有能力去做的事情上取得成功,鑒於此,他們知道自己會從這份工作中尋找到快樂和意義。對於一個剛剛開始邁上職業發展道路的年輕人來說,“目標”是獲得這一至關重要態度的關鍵。但是我們的教育體係在何處向我們的學生們介紹過這一重要概念呢?我們在什麽時候花時間和精力幫助學生們把他們的能力、興趣和特定的職業選擇(或者用經濟學術語來說是“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做過匹配呢?太多的年輕人在麵對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時都處於任由自己瞎摸索的狀態。這些重大問題包括:“我的召喚是什麽?”“我必須為世界貢獻什麽?”“我來這裏是為了什麽?”似乎我們總在回避這些問題,不願麵對它們,無論就我們自身而言還是孩子而言。

年輕人如何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他們身邊的成年人又該如何通過提供支持和指導來幫助他們,這些就是本書在餘下部分要談論的話題。我們的研究是為了展示美國各地的年輕人是如何努力應對這些挑戰的,一些人成功了,一些人則失敗了。我接下來會討論 “成年人的影響”在應對這些挑戰時所發揮的作用。我還會給出自己的建議,關於如何用“引導孩子去找到真正的人生目標”的方式來養育孩子。

(1) 心流(Mental flow),在心理學中是指一種人們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如藝術家在創作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通常在此狀態時,不願被打擾,也稱抗拒中斷,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的同時會有強烈的**及充實感。—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