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和宗教的共通之處

信仰是尋找人生目標的另一個持久且重要的來源。在現代社會,科學的倡導者和信仰的倡導者經常發生口舌之戰,但在談到“人的目標感”時,就沒有那麽多爭辯了。因為科學和宗教所維係的傳統,本質上是相同的。曆史中有很多關於人們盡管遭受深重的壓迫和苦難,仍然堅持奉獻及保持內心平衡的故事。每一種傳統都在倡導一個觀念:我們越接近我們的目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感到越滿足。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沃倫的那本很有影響力的書《目標驅動的人生》的主題。在我和安·柯比幾年前完成的一項對於“道德模範”(指那些在人生相當長的時期內,對於諸如同情、公正等道德理念表現出非凡的承諾的人們)的研究中,我們訪談了一些對自己的信仰有強烈堅持的人。他們告訴我們,在遭遇考驗其信仰的困難時,他們一點兒也不感到難過,而是心懷感恩,甚至有些喜悅。這些身上閃耀著目標的“光芒”的人,給那些知道他們的人們和聽說過他們(如何盡己所能來幫助食不果腹的貧民,為公民權利而奮鬥,以及做出其他崇高的人道主義行為)的人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本書中的大部分例子都取自生活領域,如工作、家庭、公民職責等。但毫無疑問,信仰目標可以帶來個人積極心理層麵和社會層麵的益處。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會列舉一些年輕人如何通過信仰找到有積極意義的人生目標的例子。當然,在當今的文化環境下,這種方式已經越來越少被人們采用。《紐約時報》曾在2007年的報道中這樣寫道:“就像輪胎在漏氣一樣,年輕人正在慢慢遠離信仰。”這是各個教會普遍麵臨的問題,教派領袖已對“年輕人出走潮”現象發出了警訊。但也有相反的趨勢,成年人堅持的信仰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一直保持相對穩定。但就年輕人目標的潛在來源而言,據觀察者描述,一種新的“代溝”出現了,無法超越這種“代溝”,讓很多父母不願意,或是無法將信仰傳承給他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