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誰在茁壯成長,誰又未走上人生正軌
疏離者是指那些在我們調查和訪談中沒有陳述任何目標的人。空想者表達出了關於他們想要實現的目標的想法,但他們很少或幾乎不會采取積極的行動在現實中去嚐試他們的任何想法 。淺嚐輒止者是指那些已經參與了一些至少看上去帶有潛在目標感的活動,但是他們對這些活動」超越於當下」的意義幾乎沒有什麽意識。目標明確者,是指那些已經找到了有意義的事情,並且願意為此獻身的年輕人,他們對這件事的興趣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並且能夠清晰地表達出他們想要努力達成的目標是什麽,以及為什麽……
在當今多樣化的世界裏,年輕人被明確地劃分為不同的群體,各自以不同的步伐沿著屬於他們自身的獨特發展軌道前行。一些有著卓越技能和決心的年輕人,正在一條已知的軌道上向著光明的方向疾馳。其他年輕人則在試探性地沿著連他們自己都無法預知的軌道緩步前行。他們經常搞不清楚自己該繼續前行還是後退,他們可能會一直朝著積極的方向前進,也可能不會。還有一些人似乎“滿足”於幾乎是保持原地不動的狀態,不擔心他們是否處在任何發展軌道上,當然,“滿足”這個詞可能還不足以表達出他們的冷漠。此外,還有一群深陷麻煩的年輕人,一頭栽向自毀的歧途,或者對他人施以暴力。為了幫助孩子們成為更有目標感的人,了解一下到目前為止他們在生活中走在何種方向上,是有幫助的。
上述這些不同的群體往往都傾向於社交獨立,相互間鮮有來往。他們呈現出的關於生活和誌向的風格和態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用“當今的年輕人”來統稱他們,是有誤導和不準確的。在此必須向大家說明一點:事實上,年輕人普遍需要從長輩這裏獲得的關注和指導,要比他們現在所得到的還要多。我這裏所指並不是像眾所周知的“直升機式父母”(美國媒體用來形容對孩子過於擔憂和過於溺愛的父母,他們無時無刻不盤旋在孩子的周圍)那樣事無巨細的管理,而是指更為深入卻更少幹預的一種引導,我在第6章中會詳細闡述。
在這一章中,我先提一下我和我的學生們在過去7年裏一直開展的關於年輕人發展的一係列研究,其目的是為描述這些不同的群體以及他們所持有的態度。這些研究是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數據收集自美國五個不同的社區:一個東海岸城市市中心社區,一個西海岸富裕的郊區,一個南部的小鎮,以及中部農業區的兩個城市。
從2003年開始,我們對超過1200名年齡在12 ~ 26歲的年輕人開展了調查,並對其中近1/4的人進行了更深入的訪談。我們在調查中首先會問年輕人,他們是否找到了人生目標、在哪裏找到的,以及是通過什麽方式找到的。接下來會就這些問題開展更深入的探討,問這個年輕人“為什麽他所陳述的事情或目標是有意義的”“他現在及未來想要在生活中達成的目標是什麽”,以及“迄今為止他做了什麽樣的人生選擇”(關於我們對年輕人目標的調查問卷,請參閱本書後麵的附錄)。
在這一章中,以我們在2006年做的初步研究為基礎,我將勾勒出當今的年輕人是如何找到或沒有找到他們的人生目標。我相信,所勾勒出的圖景是讓人感到不安的(存在一些極端例外的情況),但這還不是全部。我們的研究還無法觸及那些深受困擾和給自己及他人帶來傷害的年輕人的心理和感受層麵。一個原因是,這樣的年輕人通常是不會報名來參加我們這樣的研究的。當然,我們的研究始終都是自願參與的。再有就是,我們采取的研究方法是為了逐步引導出積極的情緒——年輕人的希望和誌向,什麽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以及為什麽,以及他們發現什麽能給他們帶來鼓舞和激勵。就我們的研究方法而言,它並不能很好地捕捉那些作出暴力行為的人所具有的更為陰暗和憤怒的情緒。我完全無法確信,如果一個內心充滿憤恨的人“闖入”我們的訪談,我們能否通過我們的問題偵測出那個孩子內心被隱藏的危險因素。
任何關於年輕人目標的真實完整的描述,包括對目標缺失的描述,都需要將年輕人正常、非正常,甚至是反社會的行為考慮進去,它們可能在表麵上呈現出與目標相類似的品質。因此,除了我們的研究之外,我還會引用兩份材料:一份是英國政府官方出具的關於2005年發生在倫敦的自殺性爆炸事件的報告;另一份是關於1999年在美國利特爾頓市科倫拜中學發生的校園槍擊事件的深度報道。這兩個案例所提供的信息足以讓我們看出,對於那些想要作出毀滅行為的年輕人來說,目標或缺乏目標所能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