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目標與卑劣的目標

我需要提出的最後一點,是關於“如何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目標感”。它會牽扯出一係列的問題,也是我在做演講時經常會被問到的刁鑽問題:“如果是‘糟糕’或‘邪惡’的目標,會怎樣?它們是否和積極的、親近社會的目標一樣,能給人帶來‘真正的目標感’?它們能同樣給人帶來動力嗎?我們如何判定一個人的目標是好的還是惡的,崇高的還是卑劣的?”

毫無疑問,的確有一些投身於崇高目標的人卻作出極其邪惡的行為。或者還有更常見的,一些人頂著崇高目標的名頭,做的卻是卑劣的行徑。曆史上不乏暴君,為了所謂的更高原則,以不公正的手段殺害人民。要想真正稱得上崇高的目標,“如何”付諸行動的過程,以及“為什麽”要有這樣一個目標,都是需要受到很強的道德感指引的。尋找崇高的目標,一方麵意味著獻身於某件值得做的事情,另一方麵也意味著以高尚的方式去做。因此,要區分目標是卑劣還是崇高,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分析它的手段與結果是否都是高尚的。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說“為了追求消滅世界範圍內的貧窮而把窮人都滅絕了”,這顯然就不能算是崇高的目標。

就我對人生目標的觀察、大量文獻資料的閱讀、跟對此話題有興趣的學者的討論,以及我個人對問題的思考,我總結出以下三點:

1.隻有積極、貼近社會的目標才能帶來持續的激勵、動力和適應力,這些是真正的人生目標所具有的特征。之所以這麽說,最主要的原因是,這是我們人類自然體質帶來無法改變的特性:當我們對他人作出善意的行為和表達同理心時,我們就會體驗到一種“道德升華”的感覺。

2.邪惡或卑劣的目標也許能在一段時間內有很強的激勵感,但最終會**然無存,或者慢慢被與日俱增的懷疑和不確定感所消耗,或者被突如其來的自毀行為所摧毀。這裏再次提到,我們的生理結構(在某些程度上)就是我們的命運:當我們作出不人道的行為,采用的方式不符合內在的道德標準時,我們就會被身體的程序設定,體驗一種“道德厭惡”感。這種感受不是即刻的,也不是有規律產生的,但最終是無法避免的。

3.崇高的目標能夠促進他人的幸福,追尋目標的過程要遵循誠實、尊重這樣的道德準則,要本著恰當的、謙虛的精神而非自我膨脹。卑劣的目標會傷及他人,追求卑劣的目標,往往經由欺騙、不尊重的方式,反映了當事人極端自私或狂妄自大的動機。那些披著代表人民利益的外衣發動戰爭的暴君,依靠背叛、謊言和恐嚇來維係自己的權威,把他們和那些真正說真話、傾聽人民心聲、采取一些措施來滿足人民需求的受人歡迎的領袖區分開來,並不是件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