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學問的三個境界
王國維在他著的《人間詞話》裏說了一段話: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盡管王國維同我們在思想上有天淵之別,他之所謂“大學問”“大事業”,也跟我們了解的不完全一樣。但是這一段話的基本精神,我們是可以同意的。
現在我就根據自己一些經驗和體會來解釋一下王國維的這一段話。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思是:在秋天裏,夜裏吹起了西風,碧綠的樹木都凋謝了。樹葉子一落,一切都顯得特別空闊。一個人登上高樓,看到一條漫長的路,一直引到天邊,不知道究竟有多麽長。王國維引用這幾句詞,形象地說明了一個人立誌做一件事情時的情景。誌雖然已經立定,但是前路漫漫,還看不到什麽具體的東西。
說明第二個境界的那幾句詞引自歐陽修的《蝶戀花》(3)。王國維隻是借用那兩句話來說明:在工作進行中,一定要努力奮鬥,刻苦鑽研,日夜不停,堅持不懈,以致身體瘦削,連衣裳的帶子都顯得鬆了。但是,他(她)並不後悔,仍然是勇往直前,不顧自己的憔悴。
在三個境界中,這可以說是關鍵。根據我自己的體會,立誌做一件事情以後,必須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成功。無論是在對自然的鬥爭中,還是在階級鬥爭中,要想找出規律,來進一步推動工作,都是十分艱巨的事情。就拿我們從事教育和科學研究工作的人來說吧,搞自然科學的,既要進行細致深入的實驗,又要積累資料。搞社會科學的,必須積累極其豐富的資料,並加以細致的分析和研究。在工作中,會遇到層出不窮的意想不到的困難,我們一定要堅忍不拔,百折不回,決不容許有任何僥幸求成的想法,也不容許徘徊猶豫。隻有這樣,才能得到最後的成功。
工作是艱苦的,工作的動力是什麽呢?對王國維來說,工作的動力也許隻是個人的名山事業。但是,對我們來說,動力應該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所以,我們今天的工作動力同王國維時代比起來,真有天淵之別了。
所謂不顧身體的瘦削,隻是形象的說法,我們決不能照辦。在王國維時代,這樣說是可以的。但是到了今天,我們既要刻苦鑽研,同時又要鍛煉身體。一馬萬馬的關係必須正確處理。
此外,我們既要自己鑽研,同時也要兢兢業業地向老師學習。打一個不太確切的比喻,老師和學生一教一學,就好像是接力賽跑,一棒傳一棒,跑下去,最後到達目的地。我們之所以要尊師,就是因為老師在一定意義上是跑前一棒的人。一方麵,我們要從他手裏接棒;另一方麵,我們一定會比他跑得遠,這就是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說明第三個境界的詞引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意思是:到處找他(她),也不知道找了幾百遍幾千遍,隻是找不到。猛一回頭,那人原來就在燈火不太亮的地方。中國舊小說常見的“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王國維引用這幾句詞,來說明獲得成功的情形。一個人既然立下大誌做一件事情,於是就苦幹、實幹、巧幹。但是什麽時候才能成功呢?對於這個問題大可以不必過分考慮。隻要努力幹下去,而方法又對頭,幹得火候夠了,成功自然就會到你身邊來。
這三個境界,一般地說起來,是與實際情況相符的。就王國維所處的時代來說,他在科學研究方麵所獲得的成績是極其輝煌的。他這一番話,完全出自親自的體會和經驗,因此才這樣具體而生動。
到了今天,社會大大地進步了,我們的學習條件大大地改善了,我們的學習動力也完全不一樣了;我們都應該立下雄心大誌,一定要艱苦奮鬥,攀登科學的高峰。
195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