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校注》成書經過
絲綢之路是東西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在幾千年漫長的曆史上,對東西文化科技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作用。對這樣一條路的記述,中國的旅行家、僧侶、商人和外交使節的著作在全世界都是最突出的。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中國的記載,這一條路至今還會籠罩在一團迷霧之中。
在中國所有的有關著述中,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又占據著首位。在過去,研究這一部書的大有人在。近代全世界研究印度曆史和中亞曆史的學者們都視此書為鴻寶。它被譯成了許多種外國文字,光是日文的翻譯和注釋就有四五種之多,英文和其他歐洲文字也有不少的譯本。至於研究本書的論文,那更是車載鬥量,不勝枚舉。外國學者,特別是印度學者,用最高的讚譽之詞來歌頌這一本書。這些都是令人十分歡欣鼓舞的事情。
但是,美中也有不足。外國譯文固然有些錯誤,連中國學者的研究著作也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之處。考慮到這種情況,我國一些關心此事的學者心中都有一種願望,這就是:大家通力協作,對這一本書加以校刊和注釋。“心有靈犀一點通”,中華書局的領導同誌恰在此時提出了校刊和注釋此書的建議,於是一拍即合,立即受到了普遍的歡迎。於是1977年,北京、廣州、上海、四川等地的一些學者聚集北京,開了幾次會,中華書局的領導親自參加,達成了協議,分了一下工,就動手幹了起來。我們分工的原則非常簡單:各盡所能,按能分工。比如說,對新疆和中亞地區情況熟悉的,就分工注第一和第十二卷;懂梵文的,就分工校閱漢譯梵名;精通中國古典文獻的,就負責注釋序和跋;對曆史有研究的,就分工校閱曆史注釋。依此類推,總之是要發揮每一個同誌的專長。中華書局想方設法為這個小小的工作組提供食、宿和資料方麵的方便。最後又排除了種種困難,用最精美的印刷和裝幀,用最快的速度,將此書出版。假如沒有中華書局的大力提倡和支持,這部書的出版是根本無法想象的。我們認為,中華書局為了保存和發揚我們古代的寶貴的文化,做了一件十分有益的工作,應該受到全世界學者的讚揚。
但是,工作也決非一帆風順。我們最初的想法是把工作盡快完成。可是一接觸實際才知道其中的甘苦,知道操之過急是不行的。我們一再推遲完成的期限。其中原因很多,我們抓得不緊是一個原因。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最初對這件工作的艱巨性認識很不夠,有點“輕敵”的味道,輕而視之,進展速度當然會受影響。因此,在此書出版前的四五年中,我們走過的道路是曲折的:既有順利,也有挫折;既有快樂,也有苦惱。有時候,極簡單的工作卻隱藏著極其複雜的內容。比如說,一個人名,一個地名,舊有的譯名不統一,但是,我們這本書卻是必須統一的。可是稍一疏忽,立刻就出現不統一的情況。再比如,我們注釋一件事情,要盡量利用最新資料,還要把舊有的注釋都一一加以衡量,其間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矛盾。要想解決這些矛盾,就要做大量艱苦的工作,細心分析,認真探索,然後才能作出結論,寫入注釋。這樣的例子多得無法一一列舉。
拿我自己來說,有時候碰到麻煩和困難,就有打退堂鼓的念頭。但是,一想到玄奘當年西風瘦馬,萬裏鑿空,“四顧茫然,人馬俱絕;夜則妖魍舉火,燦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細雨”,那種九死一生的情況,其艱難程度實在超出我們的想象,自己便憬然振作起來。其他同誌可能也有同樣的情況。所以,我們這個小小的工作集體,動作是和諧的,工作是艱苦的,進展是順利的。我們寫任何一段注釋,都是戰戰兢兢,再三推敲。我的意思並不是想說,我們的工作已經盡善盡美,無懈可擊了。不,不,不是這樣,古人說:校書如掃落葉,愈掃愈多。我們書中還有錯誤,有的是限於我們的學識,有的則是出於疏忽。所有這一切,我們都誠懇地希望海內外的讀者不客氣地指出,以便再版時改正。
現在,這部書出版後同讀者見麵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我看到一些國內的書評,基本上都是肯定的;聽到一些意見,也多是讚賞的。但沒有看到國外的書評,隻從外國學者來信中讀到一些鼓勵的詞句。總之,我的印象是:這部書算是被讀者接受了。這對於我們全體參加工作的同誌是極大的鼓勵和安慰。
我們從一開始就有一個長期的計劃:分四個步驟來對《大唐西域記》作出貢獻:一、校刊;二、注釋;三、今譯;四、英譯。這四個步驟互相配合,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現在,第一和第二合並進行了,所謂“校注”者就是。第三個步驟今譯,我們也完成了。《大唐西域記今譯》已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參加者幾乎是原班人馬。還剩下第四個步驟英譯。這個步驟意義重大,困難極多。外國許多研究印度曆史的學者翹首以待,如大旱之望雲霓。我們正在進行聯係,將來可能采取中外學者合作的辦法。無論如何我們也要完成這個步驟,否則就是有始無終,功虧一簣。
根據我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在過去幾年中,全體工作的同誌,雖然也難免有一些幹擾,但是,總起來看,都是愉快地工作的。我們都意識到這件工作的分量,我們做的工作是過去沒有人係統地做過的。我們決不敢說,我們都能勝任愉快。拿我自己來說,就是邊工作,邊學習。雖然最後由我看了一遍,人們習慣稱之為“把關”。實際上,這個關我個人是把不了的。我向其他同誌學習,占的比重更大。總之,我們這個小小的工作班子是團結協作的。我常常想,如果今天再讓我組織一個班子,幹同樣的工作,我會要什麽樣的工作班子呢?我的答複是:原班人馬。
在六七年的工作過程中,我們愈來愈明確地意識到,中國的陝西、甘肅、新疆等地是中國的寶地。除了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讓人驚心動魄以外,絲綢之路橫貫這幾個地區,更像是燦爛發光的明珠。絲綢之路從中國開始,是我們全國人民的驕傲。我們這幾個人能為宣傳絲綢之路作出一點貢獻,這是我們的光榮。我們希望,而且也相信,絲綢之路將會愈來愈多地吸引全世界的人們,他們將會愈來愈多地到這裏來旅遊觀光,探討學術問題,從而加深彼此的了解,增強相互的友誼,讓過去曾為全世界文化交流作過重大貢獻的古老的絲綢之路重新煥發出青春之光,為在新形勢下的世界文化交流作出新的更為巨大的貢獻。
1986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