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由學習金字塔看學習效率
20世紀50年代,蘇聯發射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這個新聞震驚了美國。美國對於培育人才進行了各種研究,希望能找出有效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生的成績。其中一項研究指出,“學習金字塔”理論對於學習最有成效。
“學習金字塔”是由應用行動科學研究所“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發表的理論,這個實驗室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教授(Kurt Lewin)創立。“學習金字塔”研究的內容是,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外部信息在大腦中的留存率。也就是說,學習金字塔是以金字塔的方式表示在不同學習方法下24小時後還能記得的內容的比例。
由這座金字塔可以看出,課堂聽講的效率是5%,閱讀是10%,視聽教材是20%,實際示範是30%。
學生在學校或補習班聽課,效率隻有5%,坐在書桌前認真讀書隻有10%,深受重視的視聽教材的效率也隻有20%。然而小組討論的效率卻有50%,實作演練的效率能達到75%,教導他人則有90%。(見圖5-1)
圖5-1?學習金字塔
利用“教導他人”的方式學習1小時,與自己看書9小時、上課聽講18小時收到的效果是相同的。“教導他人”的效率是課堂聽講的18倍。
韓國人大部分采取聽老師上課、閱讀與背誦的學習方式,而猶太人與芬蘭人則是采用討論、展示、互相教導的學習方式。
最核心的問題是,當老師在學校講課時,究竟誰才是需要學習的人。老師給學生上課,就是“教導他人”,因此即使過了24小時,老師也能記得90%的內容,但聽課的學生在24小時後隻記得5%的內容。那麽經過兩三天或一周後又會記得多少內容呢?
老師上課時,能夠愈來愈有自信,原因就在於此。經過一次授課,老師便能知道重點在哪裏,掌握課程的係統與邏輯。當老師愈來愈有信心、邏輯與係統,再看到學生聽不懂時,就會感到鬱悶。
然而,學生在學校聽課後,還要到補習班上課、看參考書、念自己寫下的筆記,但靠這些方式記得的知識卻無法持久,隻要一考完試,就會忘得一幹二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