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沒有正確答案,才能讓學生發揮創意
以考駕照的筆試為例,經常接觸書本的人不會花太多時間練習“模擬試題”,多則一周,有些人甚至隻需在考前一小時瀏覽一下,就能通過筆試。像我也隻在考前稍微瞄了一下題庫就進考場,考完後監考官竟然喊我的名字,請大家為我鼓掌,因為我是所有考生中分數最高的人。
我能考取高分不是因為智商高,而是因為我能看懂題目並摸透題目的意圖。問題在於閱讀題目後有沒有能力掌握題目的意圖。
學生若想獲得好成績,最重要的是有能力在看完題目後,掌握出題意圖,抓出題目的核心。
暢銷書作家馬克·鮑爾萊因(Mark Bauerlein)曾說過,如果想看懂複雜的文章,需要擁有三項技巧。問題是,在沉迷網絡和智能手機的學生身上,很難培養出這些技巧。
以下是他提出的三項技巧:
第一,為了掌握文章表麵和內部隱含的意思,需要花時間冷靜預測接下來的文章走向。但是學生已經習慣快速瞥過通信軟件上簡短的信息,因此也養成隨便瀏覽題目的習慣,不會仔細閱讀與思考。
第二,需要有記住必要信息並保持清晰思路的專注力。複雜的文章經常會出現讓十幾歲的孩子覺得陌生的情境或概念,精神若不夠集中,將難以理解內容。如果想掌握複雜文章的旨意,閱讀途中就不能分心,要專注在閱讀上。
第三,必須秉持積極與批判的閱讀態度,決定自己是要支持或反對作者的意見,確立自己的想法。複雜的文章容易讓學生麵臨知識與經驗不足的困境,然而十幾歲的學生不會試圖更深入地閱讀文章以彌補不足,反而希望內容越簡單越好。
鮑爾萊因主張讓高中生親自調查數據,親筆記錄在紙上,而不是一切靠計算機完成。但不是簡單寫幾行字就行,而是必須經過一小時以上的親自調查、親筆記錄,將所得到的結果寫成結構複雜的文章。
學生總認為上課很枯燥乏味,校園外有趣的事物明顯更多,因此即使老師再怎麽盡心盡力,也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2009年美國高中生課堂參與率的調查結果顯示,65%的學生(相當於接受調查者中的3400人)表示,希望可以討論沒有正確答案的題目,82%的學生表示,希望在學校有機會發揮創意。學生想要討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想要有機會展現新想法,為了讓學生達到目的,必須盡量給予他們說話、發表與表現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