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番茄工作法

能長時間保持專注

學習25分鍾後,休息5分鍾

上文中,我們介紹了想要培養新習慣時,可以利用小目標法和遊戲法。

這些看起來確實很實用啊,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我也想實際嚐試一下。但我還想再具體了解一下“學習方法”。

請說。

老師,您大學畢業兩次,而且進入醫學部取得了醫師執照,還拿到了博士學位,應該需要相當大的學習量,但每天的學習時間卻隻維持在3小時以內,是不是使用了非常高效的學習方法呢?

我在學生時代實際使用的學習法,現在想來更接近於“番茄工作法”。從大腦的結構來考慮也是合理的,在現在的工作和研究中,我也經常使用這個方法。

番茄?意大利麵用的?

是的,這個說法可以說是來自意大利語。(笑)20世紀80年代,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裏洛根據學生時代琢磨出的時間管理理論,提出了“每工作25分鍾就休息5分鍾”的時間管理法,。之所以叫“番茄工作法”,據說隻是因為當時他用的那個計時器是番茄形的。

我剛剛其實是開玩笑。(紅臉)

方法很簡單。首先,在學習和工作的地方,去除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東西。把手機和平板電腦放在別的房間,把漫畫整理到書架上。專注力是這個方法中的核心,所以要徹底排除那些可能會讓你分散注意力的東西,至少不要讓它們進入你的視野。

原來如此。我在工作的時候偶爾會放音樂,放音樂也會有影響嗎?我都是選擇不帶歌詞的曲子。

還是不要放音樂比較好。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時候,雖然幾乎聽不到音樂,但是也有數據顯示音樂會分散注意力、降低工作記憶,從而影響學業成績[6]。

原來如此。注意力要達到如此高度集中的程度啊。

收拾好學習環境後,把計時器設定為25分鍾。如果用手機內置計時器,可能會忍不住半途抓起手機做點兒別的。所以就像西裏洛先生那樣,選用廚房計時器。去一些小商品店裏就能買到那種計時器了。設定好後,就告訴自己接下來的25分鍾隻能“做這個”。

為了能在25分鍾內完成任務,我們就需要把一個大的任務分割成幾個小任務。其實我采訪過的很多企業家都表示,處理多重任務的秘訣就在於如何分割成碎片。

的確如此。如果把任務調整到“25分鍾內剛好能完成”的程度,也能更好地提升專注力。

話說回來,25分鍾有什麽根據嗎?還是隻是正好適合西裏洛先生而已。

當然,時間長度可能因人而異,所以時間可以適當地延長或縮短。但研究表明,開始工作後的10~20分鍾之間是專注力的鼎盛時期,之後就會慢慢下降。

專注力的程度是會產生波動的,且持續時間極短。

是的。就像是從頂峰墜入低穀般,因此在頂峰到來之際,保證專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聽起來很有意思!

25分鍾後休息5分鍾。閉上眼睛放鬆一下、聽聽音樂、活動活動身體、泡杯咖啡,轉換一下心情。這段時間的重點就是“怎麽舒服怎麽來”。休息結束後,接下來的25分鍾內又全力集中在下一項工作中。要記得一旦確定了周期,就一定要嚴格遵守。

嚴格遵守啊?也確實,即便專注了25分鍾,但如果一休息就是25分鍾,工作效率肯定要下降的。

剛開始可能會有點不習慣,但隻要每天堅持這個方法,就能找到“隻休息5分鍾”的節奏了。

休息5分鍾的目的,是為了讓大腦休息嗎?

休息5分鍾是為了暫時解除專注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也可以說是讓大腦休息吧。而且研究表明,學習後的短時間休息,可以促進新記憶的鞏固[8]。因此,在5分鍾的休息時間裏,要讓自己盡量放鬆下來。

我可能會去看看網絡上的新聞……

出於讓前額葉皮層得到休息的目的,我不太推薦再去看多文字信息了。

但是,這個周期有點兒短啊。要是在公司裏每工作30分鍾就休息5分鍾,肯定要挨老板一頓批吧?(笑)

工作效率高不就行了嗎?對於那些在工作時總是難以集中注意力的人來說,如果改用“番茄工作法”,我相信無論是工作數量還是質量都會得到驚人的提高。

再看學校裏的課程安排,日本中小學為50分鍾一節課,大學為90分鍾一節課,從專注力周期來看,我覺得都安排得太長了一些。

許多大人覺得,隻要孩子乖乖地坐在座位上就夠了,殊不知他們可能根本集中不了注意力。

即使坐了兩個小時,如果注意力隻在最初的15分鍾裏集中,那也談不上什麽效率了。

是嗎?我好像明白了。我在家裏寫稿時,也出現過完全無法集中精神的情況。但我也沒有太在意,總覺得隻是偶然現象而已。以後我就可以改用“番茄工作法”來劃分時間,避免再出現類似的情況了。

是的。隻要暗示自己專注25分鍾,就一定能提高效率。

每天學習的課程應盡量多樣化

想要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還可以將“番茄工作法”與其他學習方法相結合。

一是“複習”。學過的內容在幾天後再進行複習,記憶就會變得愈加牢固[9]。而且這時就不是單純的背誦了,而是成了一種“有意義的學習”[10]。

有意義的學習?

就是能夠靈活應用,能夠順藤摸瓜地找出需要快速處理的問題。大腦網絡得到強化後,信息也變得容易被提取出來。另外,有數據顯示,成績越好的學生,在上完課的當日就複習所學知識的比例越高[11]。

也就是說,複習的目的在於,從單純的死記硬背,轉為將知識內化於心對吧?

是的,就是這麽回事。另外,也有研究表明,與針對特定問題進行學習的“模塊學習”相比,將不同問題交織在一起進行學習的“多樣性學習”更能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12]。

能詳細說說嗎?

大致來說,假設一天學習5次,每次30分鍾。把這段時間全部花在同一門學科上的,就是“模塊學習”,而將這個時間分成語文、數學、理科、社會、英語學習的,就屬於“多樣性學習”。我曾經用的就是後一種方法學習。多樣性學習更有助於大腦網絡的連接。

啊!就是各個學科中學到的東西會在大腦中串聯起來。

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如果需要做筆記,建議加入視覺元素增加記憶力[13]。

視覺元素?那不就是熒光筆了嗎……

那當然也是增強視覺效果的一種方式。對於急切想要記住的東西,可以試著畫個簡單的圖,或是添加些插圖,稍微改變一下做法就可以了。

我總覺得畫圖太浪費時間了……

但這種方法有助於形成永久記憶,從長遠來看,不是更節約時間嗎?

說得也有道理。有沒有什麽辦法能在考試前快速提升自己的呢?

說到捷徑啊……如果是一些能買到往年試題的考試,刷真題就是最佳方法了。有研究表明,在模擬考試中練習是最好的考試準備方法之一[14]。

原來如此!

還有研究表明,刷真題的真諦不在於“刷”這個動作,而是明白自己錯在哪裏,並重點攻克這些問題,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才能提高成績[15]。因為學習又被稱為挽回失敗的過程。天天去解答那些已經掌握的題目,對成績的提升是無絲毫幫助的。

我剛剛還琢磨,真有那種一直重複做同樣題型的人嗎……然後突然想到自己,我不就是那種一直重複自己會了的曲子,所以怎麽也進步不了的人嗎?(汗)

但是您會覺得很開心呀!不過如果真想練好吉他,還是要勇於麵對自己的弱點。

您說的對。

父母徒勞無功也沒關係嗎?

至此,本章介紹了培養新習慣的小目標法、遊戲法,以及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的番茄工作法等。我準備的材料大約就是這些了,不知道您覺得還有什麽不足之處嗎?

唔……其實,還總覺得少了一點兒。我比較想了解的是,我們作為父母,有沒有什麽可以為孩子做的,或者說,可以幫助孩子變得更堅強、更幸福的……

哈哈。那您覺得少了一點兒,具體是指哪個方麵呢?

隻要持續給予大腦刺激,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大腦都會發生變化。怎麽做對大腦有益,怎樣培養習慣,這些我都已經了解了。但我還是不確定自己是否真能讓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

原來如此。雖然父母都希望孩子幸福,但這樣做可能會徒勞無功。

是的是的。我覺得很好的事,就推薦孩子去嚐試了一下,結果發現反而弄巧成拙了。因為我根本不知道孩子的真正想法……

我很理解您。那麽,在下一章裏,我們就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吧。順便說一下,我認為,父母完全可以建議孩子做一些不尋常的事情,即使徒勞無功也沒有關係。

那不會有損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嗎?

不會,而且,在為了孩子的將來而試錯的過程中,父母其實也能對自己有一個更明確的認知。

真的嗎?究竟是什麽呢?

詳情請見下一章。

(1)* 相當於日語的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