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5歲

培養求知欲、增加運動、演奏樂器

孩子在模仿中成長

接下來依次介紹2歲左右開始的“培養求知欲”,以及3~5歲左右開始的“運動和樂器演奏”。

雖然說求知欲是大腦成長的原動力,但2歲左右的孩子具備了學習能力嗎?

2歲左右,孩子就開始意識到他人和自己是兩個獨立的存在了。[8]

能不能再解釋一下……

也就是說,這是孩子開始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不同,開始進入認識外部世界的時期。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提升他們的知識輸入量,讓他們知道“原來這個世界還有這麽多我不知道的事情啊”。而且,將通過書本和影像中學到的“虛擬世界”的信息與“現實世界”相結合,還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呢。

您前麵說過,圖鑒是一個很好的材料對吧?在看完圖鑒後,如果孩子有興趣,再帶她去親自體驗。

是的。而且,即使孩子看到圖鑒時沒有表現出很強的興趣,也不用馬上放棄。剛剛我們不是提到過“單因接觸效應”嗎?這種情況下也適用。即使一開始不怎麽感興趣,但隻要偶爾翻開幾次圖鑒,孩子就會漸漸喜歡上的。

哦!

這個時候,腦內會發生什麽樣的變化呢?反複接觸同一信息,就會多次用到特定的網絡,並不斷強化它。這樣一來,信息處理的效率就會提高,逐漸熟悉後,會覺得這些內容很親切。研究表明,這種親切感,會讓大腦誤以為我們已經愛上了這些內容[6],而熱愛的事物也往往更容易被記住[7]。

原來如此!我還嫌圖鑒太占地方了,剛把它們賣了。

太可惜了。(笑)圖鑒中包含各種豐富的信息,對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很有幫助。

另外,看到父母熱衷於自己興趣愛好的模樣後,孩子會開始模仿。這一點也可以通過大腦的運作機製來進行解釋。

是嗎?

人的大腦中有一種被稱為“鏡像神經元”的係統。當我們看到其他人的某些行為後,這種信息會被傳送至鏡像神經元係統,即使過了一段時間,鏡像神經元係統也能回憶起這個動作並開始“模仿”。嬰兒也是如此哦。有研究表明,給12個月大的嬰兒看某個動作後,即使過了4周,他們也能成功地模仿出這個動作。[9]

啊!

心理學上還有一個名詞叫“引導效應”,即前期信息會對當事人的判斷和行動產生影響。在一項著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告訴被實驗者,老年人走路是很慢的,結果這些被實驗者在離開後,走路的速度還真的就慢了很多[10]。可見,引導雖然隻是一種語言,卻會改變人們的行動。

我在看完黑幫電影之後,也覺得自己走路很“拉風”。(笑)

正是如此。(笑)因為大腦隻有一個,受到輸入信息的影響自然也是難免的。

從“鏡像神經元的模仿”和“引導效應”這兩個方麵來看,想讓孩子做什麽,首先在於大人的以身作則。孩子是在不斷模仿中長大的。

反過來說,如果父母一天到晚沉迷於手機或電視,那孩子也可能會變成這樣。

我覺得孩子的確會模仿父母沉迷於手機和電視的樣子。同樣,如果父母能表現出熱愛自己興趣的事物的樣子,孩子的求知欲就能得到更好的激發。

培養興趣就交給我吧!

我一定會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的。

隻要能加速心跳,“捉迷藏”也是一項好運動

接下來,說說3~5歲左右開始的“運動和樂器的演奏”。

運動,就是例如體操班或者遊泳班之類的嗎?

如果孩子喜歡,當然可以讓他去上一些培訓班。但如果孩子不喜歡,那就找一些例如在公園裏玩捉迷藏之類輕鬆的運動。其實運動不分好壞,隻要能加速孩子的心跳就可以了。

隻要能跑動起來就可以是嗎?

沒錯!運動可是大腦的好幫手,不僅能提高執行力,還能減少焦慮,使精力更充沛。例如,某項以兒童期的孩子為對象進行調查的研究表明,體力(心肺功能、肌肉力量、靈敏性等)好的孩子,兩側的海馬體積比體力差的孩子大,記憶力也更好[11]。

啊!這太令人震驚了!

自古以來就有“文武雙全”的說法,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在我看來,學習和運動完全一樣。雖然不能說隻要運動就能記住英語單詞,但不可否認,作為記憶容器的大腦,在運動後確實有所成長。

我從沒有想過這一點。

出去玩的目的居然是為了變得更聰明。

運動本就可以防止小兒肥胖。有調查表明,孩子的肥胖會降低海馬體的體積[12]。成人也是如此。另外,以學齡期兒童為對象的研究表明,越是肥胖的孩子越經常玩電子遊戲[13]。

哇!

最近,電子遊戲也被冠上了“電子競技”的美稱,所以可能也會因此有人認為“遊戲也能讓人變聰明吧”,當然,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不過,過度沉迷遊戲可能會導致運動不足、體形肥胖,進而對大腦的發展產生負麵影響。

如果過度沉迷遊戲導致肥胖,海馬體就會縮水了吧。

還有研究表明,運動對提高學習能力有著積極的影響。例如,青春期前的孩子,在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後進入學習狀態,注意力會得到明顯的改善,學習能力也會因此提高[14]。高負荷運動對學習成績和記憶的積極影響也已得到了充分的驗證[15]。簡而言之,“運動可以鍛煉大腦,提高大腦的機能”。

這樣就能記住了。(笑)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讓孩子在學習某項運動技能之前先進行跑步等熱身運動,不僅有利於技能的掌握,還能讓孩子長期記住該技能[16]。

也就是說……

也就是孩子在練習自行車或跳繩之前,如果在公園先玩上一陣子捉迷藏,效果可能會更好。這也算是一個育兒小秘訣吧。

這可真是個好方法!

那有沒有特別適合運動的時間段呢?

最理想的是早上。有數據表明,在做同樣運動的情況下,早餐前或傍晚的代謝量要高於白天的其他時間[17]。基於預防肥胖的觀點,以及運動能提升注意力的觀點,我還是比較推薦晨練。

那麽,如果早點兒出門,在前往幼兒園的路上途經公園時,停下玩一會兒,是不是也有效果呢?反正早上就算有時間,我也都隻會盯著網絡視頻看。

當然可以啊。其實對大人來說,那也算是一場小小的運動了,我想也有助於提升您的寫稿效率。

太好了,衝!

樂器和運動一樣對大腦有益

除了運動外,還有一件能同樣提升腦力的活動——樂器的演奏。

在我的印象中,小時候學過鋼琴的人都比較聰明。

的確如此。有研究表明,通過演奏樂器,可以充分調動大腦負責空間認知、執行力、語言等功能的多個部位,從而促進大腦的發育[18]。而且如果孩子真的能在演奏樂器的過程中感到快樂,對求知欲的提升也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原來如此。隻是剛開始的那段時間有點兒困難,大部分孩子都是被父母逼著學的。

是啊。這樣就很難堅持下去了,而且過度的壓力還會阻礙大腦的發育,所以還是要看孩子的興趣才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生活在一個樂器觸手可及的環境中,讓他看到父母都十分享受樂器演奏的模樣。即使孩子現在不喜歡樂器,也可能在將來的某天突然說:“爸爸,我也想玩樂器。”

要真是那樣,可就太好了。

其實哪怕隻是聽聽音樂,也能促進大腦的發育。因為音樂從耳朵傳入大腦後,需要經過十分複雜的處理[19]。大腦會分析聲音的音高、音色、聲音強度、節奏、旋律等,從而刺激人的情緒。

那麽多的事情都是在一瞬間完成的嗎?雖然我家的孩子不怎麽會樂器,但最近經常即興填詞,然後自己唱著玩。

那也是很好的腦力活動啊。不學樂器也沒關係,隻要意識到音樂近在咫尺就可以了。運動和演奏樂器對成人的大腦也有很好的促進效果,這一點我將在下一章中進行詳細解說。

帶孩子去他感興趣的河邊遊玩

我是編輯T。瀧老師告訴我,如果孩子對圖鑒或書籍感興趣,那就帶他去看實物吧。

兒子在培訓班的理科課上學到“河上遊的石頭較大,下遊的石頭較小”後對我說:“我還沒見過‘河’呢!”於是我帶著孩子坐著電車,在多摩川的上遊和下遊慢慢觀察了一整天。

雖然隻是一次小小的旅行,但孩子卻覺得開心得不行。我覺得刺激求知欲大概就是這麽回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