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自我肯定感

堅持正向管教

從小就開始表揚孩子的微小進步

第五是“自我肯定感”,這在上一章中也曾提到過。“自我認可”的思考模式包括兩個方麵:一是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什麽”的自我效能感,另一個則是認為“自己很重要”的自尊感。

這都可以寫一本書了!那麽自我肯定感是在大腦的哪個部分形成呢?

就大腦區域而言,主要就是與“自我參照效應”相關的區域(內側前額葉皮層、後部齒狀回),以及與“自我評價”相關的區域(線狀體、內側前額葉皮層)等[27]。

您能再詳細解釋一下嗎?

簡單來說就是“記憶”和“感情”。

“記憶”和“感情”?

是的。我們的大腦負責儲存各種信息,自然也有關於“自己”的信息。那麽,關於自己的信息是如何形成的呢?那就是從小開始的記憶。

長大成人後,我們可以選擇性地回顧過往,或改寫自己的人生。但孩子是很難做到的,他們隻能通過“爸爸對我說過這樣的話”“朋友對我說過這樣的話”“老師對我說過這樣的話”來積攢記憶,這種記憶與當時的感情重疊在一起後,就形成了自我印象。

說起來,好像還真是這樣。

因此,在頻繁被否定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自我肯定感會降低,而在頻繁被認可的環境中長大,自我肯定感就會升高。

所以我們不能否定孩子,要不斷鼓勵和認可啊!

研究表明,自我肯定感越高,學習能力也越強[28]。也有觀點認為,自我肯定感越高,在大學中取得的成績就越好,自我肯定感高的人群,比自我肯定感低的人群具有更優秀的執行力。[29]

但也有可能是“優秀,所以自我肯定感高”吧?一般來說,全班第一名的孩子也更有自信不是嗎?

的確不排除這種情況,這就類似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日本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很低

那麽,怎麽才能提高自我肯定感呢?是要多表揚孩子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數據。下表是一項麵向多國孩子,針對“你覺得自己有長處嗎”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30]。

不會吧!日本隻有16%嗎?

美國可是將近60%呢……

日本兒童的自我肯定感真是低得可憐。大部分日本兒童都缺乏自信,認為“我沒什麽了不起的”“我做不到”“我很沒用”……這種現象為何存在,很值得我們思考。

為什麽日本兒童自我肯定感這麽低呢?批評過頭?表揚不足?

這是原因之一吧。有研究表明,經常被表揚的孩子,心理也更健康一些[31]。

當然這不代表我們絕對不能批評孩子。數據表明,“兒童時期總被表揚但也總被批評的孩子”與“總被表揚,幾乎沒有被批評的孩子”相比,自我肯定感基本相同[32]。

這個結論倒是很令人意外呢!

我認為,這個結果其實說明的是身邊大人對孩子的關注程度。無論是總被批評,還是總被表揚,都能讓孩子感受到“你很在意我”“我是被愛著的”。

啊,從這個調查結果來看,“不怎麽被老師表揚或批評”的人群自我肯定感最低。既不被表揚也不被批評,可能就會覺得自己被無視了。我總覺得……和公司裏的情況一樣。

確實如此。被上司無視的人很容易失去自信。相較於被否定,被無視才是自我肯定感最大的敵人。因為沒有人看到他們的存在。

首先承認孩子的存在價值,其次才是表揚孩子的努力,無論是長處還是短處,我們都應將其視為孩子的個性,並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也有研究表明,多表揚孩子的努力,對他們學習成績的提升也很有幫助[33]。

如果隻肯定結果,遇到失敗的時候就難免意誌消沉。這樣一來,就會覺得自己真沒用。

孩子失敗是理所當然的。話說回來,大人就不會失敗了嗎?

如果每次失敗都被罵,孩子就會逐漸失去自信,久而久之就會變得猶豫不決,所以首先要正視失敗。如果連大人都不願意麵對失敗,孩子就會更加逃避了。

我總是隻關心結果,一時還真是難以改變……

沒關係,隻要多提醒自己鼓勵孩子的努力即可。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別拿孩子和別人進行比較。

比如“某某某都可以,你怎麽就不行”嗎?

是的。肯定努力以及努力的過程,首先就是不和別人做比較。

沒有成為第一也沒關係,要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道理我都明白,但是我女兒的好勝心很強,總是喜歡和同齡人對比。比如我問她:“想學自行車嗎?”她會立刻回絕道:“不要。”但是,看到朋友們不用輔助輪就能騎自行車後,又吵著要學了,結果摔得慘不忍睹。(苦笑)

孩子們都是這樣的。確實,其他孩子的存在可以激起孩子挑戰新事物的動力,但是失敗的時候,父母就應該給予及時的鼓勵了。要對孩子說:“沒事的,那個孩子也是從失敗開始的,隻要每天練習就能成功。”

原來如此,受益匪淺!

讓孩子看到大人“失敗的樣子”

還有一個提高孩子的自我肯定感的簡單方法,就是讓他們看到大人失敗的樣子。

哦……如此一來,孩子就覺得自己失敗也無妨。但是,我還是想扮演一個完美的父親啊。

我理解你的心情。隻是這樣會對孩子造成壓力。他們會覺得“都說人無完人,但我的父母怎麽就一直那麽完美呢”。

還要注意一點,有些父母會在孩子失敗的時候批評他們,或是指揮他們要“這麽做”“那麽做”。

雖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但不能太過分了。否則孩子就會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緒,同時也會失去寶貴的試錯機會。

是啊。我感覺日本人經常責罵孩子。

這其實是傳統思想作祟。換句話說,大家可能還沒有形成“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的意識。就親子關係來說,“孩子是自己的分身”這種想法可能已經在很多父母心裏根深蒂固了。

對育兒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孩子的“自主性”。隻要為孩子限定一個最低限度的規則和約束,然後告訴他們“你可以隨便做,可以自己決定”,同時,大人們也要做好接受失敗的心理準備。

我會盡量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希望女兒能逐漸明白“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

大腦的發展必然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都有擅長和不擅長的方麵,思維方式也是一樣的。如果大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是一味地將自己的理想強加於孩子身上,結果反而適得其反。

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啊……不能隨意幹涉孩子。(汗)

讓孩子天馬行空去吧。(笑)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對孩子有所期待,但要注意隻能是適當的期待。對孩子造成巨大壓力的過度期待,就不要說出口了。

“做自己就好”——教會孩子多樣性

還有其他有助於提高自我肯定感的方法嗎?

剛才提到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其實也就是人的多樣性。在平時的交流中也要盡量讓孩子明白,世界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人,每個人的才華和價值觀都是各有不同的。

這是多樣性的教育嗎?

不用想得那麽複雜。先尋找孩子身上的優點,並用語言表達出來。語言表達有助於提升孩子對這方麵的意識,並最終轉換為一種自我印象。

就是,比如誇她“你在這方麵很有天賦啊”這樣嗎?

即便不太突出也沒關係。比如在塗鴉的時候,我們可以誇他“顏色選得真好啊”。10個小優點組合在一起後,就會成為這個人的獨一無二之處。而且,也要教會孩子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

我家的孩子,總是喜歡挖苦幼兒園的同學……

這種話題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啊!你可以借此問她“那你有沒有覺得那個孩子身上有什麽厲害的地方?”或者“你覺得他有什麽優點嗎?”。

這對4歲的孩子來說可能還有些困難,不過隻要堅持下去,她就會逐漸產生多樣性認識了。

原來如此。隻是……如果父母都缺乏多樣性意識,又怎麽能教會孩子認識多樣性呢?

可以的。人的思想的確很難被改變,但隻要能為了孩子,不與別人做比較,多思考“這孩子的優點是什麽”“這孩子喜歡做什麽事”“這孩子有自己的行事方法吧”。如此一來,就會慢慢認識到孩子的多樣性,同時也能慢慢改變自己了。

明白了。成年人的大腦也是有可塑性的吧[34]。

是的,人的思考模式是可以改變的。接下來,我就來總結一下提升自我肯定感的方法吧。

如何提升“自我肯定感”

①改變大人的幹預方式

?表揚努力而非表揚結果

接納孩子的長處和短處,將其視為孩子的個性

教會孩子心存感恩

②教孩子認識多樣性

?讓孩子發現自身的閃光點

發現他人的閃光點

讓孩子發揮自己的強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