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家務
父母現在不願讓孩子做家務活的原因有很多。我在第2章中提到了幾個原因。其中一些原因是合情合理的:工業革命時期血汗工廠雇用童工的悲慘故事,讓正派人士對任何帶有兒童剝削色彩的東西都保持著謹慎的態度。此外,富裕的家庭有能力為其孩子提供足夠的時間和資源,讓他們從事自我完善的活動,包括從閱讀到體育運動,再到鋼琴課程。這些都是寶貴的體驗,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孩子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貧乏。
但是,這樣的活動隻占孩子們空閑時間的很小一部分。除了看電視、逛商場,孩子還應該留出一些空閑時間來幫助別人。然而,這裏有其他一些不太合理的理由阻礙孩子這樣做。第一個常見的原因是父母認為讓孩子做些有用的事情反而太添亂—“添的亂比幫的忙還多”。第二個原因是父母擔心孩子的其他活動和義務已夠讓他們忙活的,他們“都快被壓垮了”,因此不能再給他們增加新的負擔。第二個原因源於一種普遍的擔憂,即現在的孩子成長得“太快,來不及適應”,這一點在育兒暢銷書中已經被專家們廣泛提及。
第一個原因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讓孩子們變得無能和真正低自尊的最可靠的方式就是把他們看作無能的人。如果父母認為不能指望孩子完成某項任務,那麽孩子就會把這一信息記在心上。他們就會想,“我不是做……的料”。於是,他們就會形成對其自身能力的消極信念。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坐失良機,無法發展這項任務所需要的技能。因此,消極信念會發揮它的消極作用。
事實上,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比我們成年人認為的更有能力。他們能在接受挑戰和證明自己的過程中茁壯成長。能力動機是每個孩子在練就一身本領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東西,一旦被激發出來,它就能讓孩子充滿熱情和活力地發展他們自己的能力。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想出了多個辦法來抑製孩子天生的能力動機,其中最常見的一個辦法就是我們對孩子提供幫助的能力進行毫無根據的懷疑。
第二個原因—在沒有增加新負擔的情況下,孩子們“都快被壓垮了”—和第一個原因一樣站不住腳。孩子是非常頑強的物種,他們不會因為參加合理的活動而感覺負擔過重。他們在上學6個小時後不需要回家坐在電視機前“放鬆”,但他們確實需要把自己的精力充分而愉快地投入到有意義的追求中。對孩子來說,他們的壓力不是因為忙碌,而是因為他們接收到了關於自我的相互矛盾的信息以及經曆了一個人無法控製的生活變故。讓孩子獲得滿足感的活動和讓他們引以為豪的成就,緩解了他們的壓力,而不是給他們帶來了壓力。在這方麵,那些為他人提供真正服務的活動是非常理想的。
甚至在近代曆史上,我們的家庭在某些情況下也需要向我們的孩子尋求幫助,盡管我們可能會感到一些不安。其中有些情況是暫時的,如洪水等自然災害發生、家裏人罹患重病或家庭發生災難性變故。由於這樣的情況來得快去得也快,所以我們很難知道孩子們對其在危機期間獲得的額外負擔是如何反應的。但在近代史上,我們的社會發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經濟危機—“大蕭條”,曆史學家和社會學家已對此做了比較全麵的記錄。其中有些記錄包括當時遭受經濟重創的家庭中孩子的發展情況。這些數據並沒有證明,要求孩子每天幫忙做家務活和幫家裏做其他事情會產生不良的影響。相反,這些數據表明,孩子自然而然地適應了這樣的要求。他們充滿活力和自豪地分擔著家務活,帶著童年時代的蓬勃朝氣。這些經曆給了這些孩子學習個人和社會責任的寶貴機會。用一句老生常談的話來說,這是塑造品格的經曆。與當今許多父母和專家的擔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些要求既不會給孩子帶來壓力,也不會讓他們感到疲於應付。
在整個現代社會,甚至在兒童發展專家當中,人們對兒童天性的誤解程度讓我一直感到很驚訝。幾年前,我組織了一批教育工作者,為貧困社區的孩子們製定一個要求較高的課後輔導計劃。我的想法是為那些在課堂上有學習困難的孩子提供充滿活力、引人入勝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通常來說,這些孩子在下午並沒有太多的事情可做,除了在街上閑逛和惹是生非。我們設計的計劃結合了激動人心的教學項目、社區服務以及讀寫和算術輔導。我們為這個課後輔導計劃擬了一份提案,並把它寄給了一家受人尊敬的資助機構。該機構有一個知名的由兒童發展專家組成的專家小組,他們負責審核這份提案。專家們最後反饋回來的意見是:孩子在下午沒有精力完成任何事情,因為他們在那個時候已經“筋疲力盡”了。他們需要把放學後的這段時間留給自己,進行“充電”。
不讓孩子接受要求高的挑戰,特別是不讓他們為他人服務,這對他們其實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因為這剝奪了他們培養能力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機會。它給孩子傳遞了兩條完全錯誤的信息:(1)他們什麽都做不了;(2)他們隻為自己而活。第一條信息掩蓋了孩子天生的智力、堅韌和活力,第二條信息與做一個全麵發展的人格格不入。
不讓孩子給家裏幫忙已經夠具有誤導性了。但是,現代社會中的許多家庭做得更過分。他們不僅不指望孩子為他人服務,而且還減少了自己應承擔的照料自己的責任。在孩子們早已能夠自己穿衣服的時候,忙碌的父母仍然在幫助他們穿衣服,因為父母認為這樣做更快、更省事。父母幫孩子們疊床、打掃衛生、做三明治和點心以及開車送他們到他們原本步行或騎車就可以輕鬆、安全到達的地方—父母做這一切全是因為他們感覺讓孩子做這些事情要麽會給他們添亂,要麽會讓孩子感覺太吃力。再一次,個人無能感成了自我實現的預言。孩子很快就相信疊床太難做不了,路太遙遠走不了。我想不出還有什麽信念能嚴重損害孩子的發展前景。
我們係統性地低估孩子的能力,也就限製了孩子的成長潛力。我們不指望孩子為他人服務和自己照顧自己,也就阻止了他們獲得社會和個人責任感。我們縱容孩子們滿足他們自己每時每刻的喜好。歸根結底,這樣的取向是一種令人特別不滿意的自我中心主義,因為它隻關注沒有特殊技能或無法給別人提供有價值服務的自我。與此相反,讓孩子為他人服務的定位,可以給予他們超越自我的目標感,從而讓他們更加堅定地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