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為是家人,更要尊重彼此的領域
我在進行臨床治療時,發現許多自我肯定感低的人,都極難與親近之人——也就是家人——建立“真正的聯結”,這似乎也讓他們的自我肯定感更低。
因為,與平常密切相處的人之間若不存在尊重的關係,就會不斷地遭到否定。
換句話說,與身邊親近之人建立“真正的聯結”,會成為提升自我肯定感的關鍵。然而,一旦建立聯結的對象變成了家人,很多時候我們就難以維持“領域”的意識。
例 母親總想幹涉我的人生,不是說“媽媽覺得這所大學比較好”,就是說“你去考公務員,媽媽才放心”,這讓我非常痛苦。
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父母的課題之一就是要建立這樣的意識——“孩子的領域是屬於孩子自己的”。
父母必須認識到“孩子已經長大了……”,才能“放手讓他們獨立”,但事實上很多人都做不到。
結果,這些孩子看著雙親的臉色,在恐懼中長大,而強勢的父母開始不再用語言溝通,而是逼迫孩子察言觀色,隻要孩子違背自己的意思,就會表現出不悅與嫌惡。
手足之間也可能會延續過去的關係,讓某一方隨意侵入自己的“領域”。例如,有些年長的兄姐會擺出“沒人比我更了解你”的態度,而隨意主導或論斷年幼弟妹的言行。
即使麵對親近的家人,隻要不尊重彼此的“領域”,就無法建立“真正的聯結”,這個原則並沒有改變。
如果感覺到家人侵入了自己的“領域”,可以試著思考自己是否也侵入了對方的“領域”,或許會有意外的發現。
例如,別人對自己說某些話時,自己不會覺得受傷,但如果是家人說的就會不悅,這中間其實隱含著“家人應該理解我”的想法,等於已侵入了對方的“領域”。
那麽,要如何才能讓彼此保有自己的“領域”呢?
那就是不要用指責“對方”的方式說話——像是“你怎麽能這麽說”或“你為什麽要說這種話”,而是要改成傳達“自己”的心情,告訴對方“這些話讓我很難過”。
“家人之間說什麽都沒關係”,這樣想是不對的,“就因為是家人,說話時才更需要尊重彼此的‘領域’”。
重點 感覺“家人侵入自己的領域”時,反思“自己是否也侵入了對方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