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考古探案一波三折

即使是在現實社會,有時候那些被看到的“客觀”也並非就是真相。但由於人們相信“眼見為實”,往往在看到的瞬間就做出最原始本能的反應,繼而去分析、去猜想、去判斷,然後會被這些所謂的“真相”蒙蔽了。相比之下,考古研究的對象是曆史過往,縱使考古學大師也隻能無限接近真相,絕不可能百分之百還原真相,因此很多考古發現都存在不同版本的解讀,有些認識在後續研究中得以完善、修正,甚至發生顛覆性反轉。

兵馬俑橫空出世之後,給世界文明曆史帶來了一次突發的衝擊,後續關注熱度持續不減,這種局麵得益於持續不斷的學術研究,與網紅景點的營銷推廣也不無關係。作為景點,打卡人希望聽到板上釘釘的“真相”以滿足自己的好奇,這似乎有點強人所難。

例如關於3座俑坑的性質。相比一號坑和二號坑,三號坑規模略顯袖珍,性質的爭議卻最大。主流觀點認為它象征秦軍指揮部,所謂“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浩**的軍隊當然需要設置統帥辦公室。小眾觀點提出它可能模擬了秦軍中的社宗[1]。

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數人手裏。多數學者認同三號坑象征指揮部,當然有一定根據,比如麵積小,形製特殊,坑內武士相向夾道式排列與戰鬥隊形判然有別,埋著禮儀性兵器青銅殳、被認為和禱戰占卜有關的鹿骨。這些和一號坑、二號坑明顯不同,特殊屬性無可置疑。

但作為軍幕,應該有高級或較高級的長官形象,三號坑隻出土了64件士兵和4名低級軍吏。即便依照古製“出軍命將”來解釋最高統帥尚未出場,但中高級將領、刀筆謀士文職人物的缺席,令三號坑作為指揮部的證據基礎還是薄弱了些。

三軍之眾,百萬之師,張設輕重在於一人……(戰國·衛·吳起《吳子兵法》)

秦國實施20級爵位製,無爵位者稱為“小夫”,他們和有一級爵位的公士,在軍中屬校徒、操士;二級上造開始到不更方稱“卒”。在戰爭中,5人編為一個名冊,設有“屯長”,100人設有一“將”。由於主帥、主將在戰爭中的特殊作用,作戰中往往是對方襲取的主要目標或主要目標之一,保護主帥、主將是一件大事。

如何做好主將的防衛,首先指揮部選址最好能隱蔽些,不能太顯眼。其次是配備充足的守衛人員,按照首長級別不同,少則50人,多至1000人。統帥500人的將領有衛兵50人,統率兩組500人的主將和享受1000石俸祿的縣令,都可以有衛兵100人。國尉有衛兵1000人,大將有衛兵4000人。主帥即將出場,三號坑僅有區區50名武士衛護,真是不拿豆包當幹糧。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軍事即“戎”事。在秦帝國之前,周武王興兵伐紂之初,用車子載著父王的木主隨軍[2];在秦帝國之後,漢高祖劉邦起事先是牲血塗鼓,祭祀神靈,禱於枌榆並以此樹為社神[3]。在三號坑屬性的學術爭辯中,正反方都據此說事。

1989年7月悶濕難耐,三號坑成為我考古人生的始發站。爬著竹梯進入潮濕、黑暗的坑底,首先看到的是一群幾乎全身匍匐在地上的人。對於新人的到來,他們除了抬頭微微一笑之外,沒有表現出再多一點點的熱情,直到第二天,我以與他們相同的姿勢琢磨一片黑色木炭時。

“這搭兒有一塊木車的箱底,從喔搭兒穿到這搭兒,有一個榫卯,”最年長的師傅操著陝西方言,“把這搭兒黑灰慢慢剝一下,慢慢地[4]攆,嫑[5]著急嘛。”令人發蒙的陝西方言使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被團隊接納的善意。

師傅姓楊,是當年參加打井的村民之一,1974年後成為考古隊的一員,按照考古工作要求,親手清理出一件件兵馬俑,讓他比遇到兵馬俑的同伴有了更幸運的人生。因為擅長清理木車和彩繪陶俑,在西漢陽陵陪葬坑發掘初期,他被高薪特邀去做技術指導。直至今日“慢慢地攆,嫑著急嘛”還經常在我耳畔縈繞。

初次參加兵馬俑發掘,我一方麵要掌握從書本到實際的發掘技能,把“慢慢地”的作風落實到手下;一方麵還要消化各種學術爭辯,將類似指揮部、軍幕兩種觀點的推導模式印在腦子裏。

“軍祭實際是國中祭社、祭祖在軍伍中的翻版”,我的頂頭上司張仲立隊長一邊摳著涼鞋上的黑灰,和我們幾位新人科普史料知識,一邊接過老楊遞過來的土塊。

“快看一哈,這有一個圓花花。”雖然說“快看”,老楊仍然慢吞吞的,波瀾不驚。

“華蓋,車上的華蓋,”張隊長的語氣立刻急促了起來,起身走向竹梯,單手抓著梯子的側杆往上攀登,“趕快上坑找盒子封起來。”話音未落,腳底一滑,他重重地摔在堅硬的鋪地磚上。在場的所有工作人員,不僅僅是我們這些新手,都好像很“沒心沒肺”,顧不上對領導身體是否受傷表達關愛,反而是趕緊拿燈和他一起想尋找脫手而出的那塊巴掌大的土。

華蓋是高級車上的傘蓋,所謂“出從華蓋,入侍輦轂”。三號坑中間部分的那輛木車雖然破碎不堪,任憑老楊有再高的技術也沒辦法清理出全形,但彩色華蓋足可以見其等級,在張隊長的眼裏也有了深層的含義。

三號坑平麵布局分四部分,南、北兩室,中間一室,一條斜坡門道。中室正對門道,放車一輛,車止於南北兩室之外、整個建築外門之內,寓意出入。南室平麵呈“土”字形,北室呈“且”字形,以中室向兩側看,南室為右,北室為左。

中國禮製思想中祭祀是頭等大事,主要內容一是崇敬祖先,二是祭祀天地神靈,兩類祭祀所用建築按“左祖右社”的方位擺放,左前方設祖廟,右前方設社稷壇。三號坑南室“土”與社稷的“社”、北室“且”與祖宗的“祖”,平麵形狀與位置都與禮製相合。因此,南、北室代表了社宗,中間放置華麗的車以載神靈於軍中,這樣的設置反映了軍中祭祀禮儀,也表明秦人對軍隊祭祀的重視,以及秦始皇個人乃至整個秦帝國對中國古代禮製的認同。

與地上的軍事活動相同,具有刺激或麻醉作用的社、宗被帶入地下仍然是“使愚之計”,提醒著一號坑、二號坑內的各位勇士將領,皇權是至高無上的,凡事都有章法的,將軍可以臨危受命,但受命之後頭上是有緊箍咒的。於是,秦始皇陵園有赫赫征伐之師,就不是武力征伐那麽簡單的意思了。

秦始皇葬於驪山,所使用的葬儀內容有創新,也要有對傳統的繼承。以陶俑、陶馬作為陪葬隻是葬禮的表現形式出現了變化,擴大了軍人身份陪葬品的數量和規模。三軍以一種有組織的編隊排列在這裏,延續著早期以俑代替殉人陪葬的傳統。將地上的軍隊拷貝到地下仍然是依禮。兵馬俑坑從屬秦始皇陵園自然不能脫巢於喪葬,大數量的兵、馬以列隊成陣的形式出現在這裏,非常合理合規。

[1]張仲立.秦俑三號坑性質芻論[J].文博,1990(5):107-111+343-346.

[2]司馬遷.周本紀[M]//史記.陳曦,王玨,王曉東,等,譯.北京:中華書局,2019.

[3]班固.郊祀誌[M]//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

[4]陝西方言中,“地”音同“dī”。

[5]陝西話經常將“不要”連讀為“嫑”,“嫑”本來讀作“biáo”,但陝西話將中間的介音省略,讀作“bá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