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豬八戒——此朱非彼朱,他比唐僧還早三百年取經
提到豬八戒三個字,諸位看官一定都不陌生。因為此豬仙無論是小說原著,還是影視形象,都已十分深入人心。
眾所周知,這位豬仙,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先生所作《西遊記》中的虛擬角色。大名叫做:豬剛鬣;法號:悟能;諢名:八戒,乃是大唐高僧唐玄奘的第二位徒弟。本事不差,會三十六天罡變化,所持武器極其高大上,是為太上老君所造、玉皇大帝親賜的上寶沁金耙(也就是俗稱的九齒釘耙)。
這個耙子最開始被使用時,八戒還是天界響當當的一員武將,來頭很大,是為執掌天河八萬水軍的天蓬元帥。雖稱不上玉樹臨風,風流倜儻,也是個周正威武,威風凜凜的人物。
可惜周正威武的武將貪杯,不注重德行,三兩黃湯下肚,就把霓裳仙子給得罪了。他暗搓搓地喜歡人家,想跟人家談戀愛。人家暗搓搓地嫌棄他,不想明麵拒絕。誰承想,將軍喝多以後就管不得了,硬扯著仙子的袖子要聞香。
仙子當然大怒,至此引來天上的糾察靈官,批評教育以後,將軍心裏不痛快了。這種不痛快,是否包含“失戀”後的惱羞成怒,書中並未作詳述,我們也隻能單憑揣測,認為他丟麵子了,單相思破碎了。破碎了還被人當麵“懟”得一點縫兒都沒有,就幹脆借著酒意拱倒了鬥牛宮!
拱倒一事,後來也被後世做過一些分析。說是很有可能是玉帝授意,讓他犯下大錯,借此順理成章貶下凡,參與到取經團隊中。目的是攪亂團隊精神,拖住對方後腿,就是不能順利讓他們抵達西天。
說辭源自於對《西遊記》兩大派係——佛與道的爭論。究竟是否為真,因為小說本就是虛擬,在這裏,咱們不做深入討論。隻說,玉帝看到被拱倒的鬥牛宮後,就大發雷霆了,著人捶了卷簾將軍兩千多下,貶到凡間去了。
而被捶後的將軍,不知道是不是酒沒醒透,跌跌撞撞之下,竟然錯投了豬胎,將好端端的神格,硬生生敗成了豬妖。可見酒後貪杯,是多麽要不得的一件事情。
按說神仙變妖怪,心裏有點數的人都應該捫心自問,好好修行。尤其那副相貌,讀過原著的看官們都知道,影視劇中的扮相已經是客氣的了!因為它原本是:卷髒蓮蓬吊搭嘴,耳如蒲扇顯金睛。獠牙鋒利如鋼銼,長嘴張開似火盆。金盔緊係腮邊帶,勒甲絲絛蟒退鱗。手執釘耙龍探爪,腰挎彎弓月半輪。糾糾威風欺太歲,昂昂誌氣壓天神。
醜得霸氣又凶悍,跋扈又囂張。初看上去,在性格中還保留著當年身為大將的一點魁梧之風,細細端詳,雙耳像對蒲扇,長嘴獠牙,閉嘴的時候是蓮蓬狀,張開嘴巴就是一隻火盆,著實有礙觀瞻。
但是特立獨行的豬剛鬣並不覺得這叫事兒。麵貌什麽的,本來就能變出來,不然不白瞎了他的三十六種變化了?而且,他是極其懂得及時行樂的人,比如哄騙老丈人,種田娶媳婦,就是修成人樣後的頭等大事。
高老莊強搶民女,錯背公猴當媳婦。魔性的豬剛鬣著實是位“不瘋魔不成活”的主。時至今日,他的豬八戒背媳婦“進行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曲之一。
再後來的故事,我們就更加熟悉了。一心想要得到愛情的豬剛鬣,受觀音菩薩點化,以及猴子的胖揍,不得不成為玄奘法師的第二名弟子,原著中第十八回“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行者降魔”,第十九回“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等,講的便是收服二師兄的故事。
當然,取經路上的剛鬣,也並不老實,仍舊一有機會就追逐“夢想”。一旦發現師父被抓走,猴哥被打敗,就嚷嚷著分行李回老家。
他還記著他的高翠蘭,偶爾也會惦念一下天上的霓裳仙子。一顆“赤子之心”著實很忙,總有愛不完的美色,想不完的美人。豬八戒本人,也因此被冠上了好吃懶做,貪戀女色,貪生怕死的頭銜。
八戒誠然是懶惰的,放眼整個取經之路,最插科打諢的也數他是頭一份兒。由此,最後所獲封號也跟著理所當然的不高,是個不在編製體係內的淨壇使者。
那麽,真實曆史上是否有豬八戒這個人呢?此人也果如書中所述,這般懶惰好色嗎?
還真不是。
不僅不是,這位朱姓僧人,甚至比他書中的師父玄奘法師,還要早300年出生!
曆史上的豬八戒,真名其實叫朱士行,出生於公元203年,也就是當時的三國時代。祖籍是河南禹州,印度僧人沙門曇阿迦羅途經洛陽講經時,朱世行也在聽講之列。非常虔誠地聽完講解以後,立刻積極主動地加入了佛教。在沙門曇阿迦羅在白馬寺所設的戒壇上,登壇受戒,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漢族僧人。
八戒對於佛教非常虔誠,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中國最早出家的正統僧人。
跟著印度高僧學習佛法的朱士行出家受戒以後,就很努力認真地在洛陽鑽研、講解《小品般若》,但是由於當時翻譯者的水平有限,很多佛經內容都是隨意翻譯,並且,翻譯者還會把領會不透的內容直接刪略,以至於講解起來詞意不明,又不連貫。
作為中國第一任高僧,一名虔誠的信徒,不能詳細地為眾僧答疑解惑,這不等於是誤人子弟嗎?於是,八戒在聽說西域有完整版的《大品經》後,就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取經之路。
史料記載,朱世行是公元260年,也就是魏甘露五年,在雍州,也就是現在的(陝西、甘肅)出發的。這裏必須加一句,在此之前,我國還沒有出過取經人,就連之後的法顯、寶雲、唐僧,都在他之後。朱世行敢為天下先,不僅做了國內第一僧人,更做了國內第一取經人。
所以說,玄奘法師不僅不能做八戒的師父,還應該稱其一聲前輩。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八戒取經,是沒有白龍馬、孫悟空、沙悟淨等人保駕護航的。他是自己徒步“旅行”的。通過河西走廊到敦煌,經由西域南道,橫渡流沙,直抵於闐國。
但是這個於闐,並不在西天,而是在現今新疆和田境內。這個地方,玄奘法師也到過,隻不過玄奘法師繼續西行,而朱士行則留下來抄寫了《大品經》,共抄寫了90章,60多萬字。
八戒的經,沒有經曆九九八十一難,沒有神魔妖怪,更沒有被傳出,吃了他的肉可以長生不老的傳說。但是八戒的經,取得也並不容易。
先說路程,從甘肅到和田究竟有多遠呢?
百度地圖為您導航,自駕車出遊的話,需要從正南方向出發,沿塔乃依北路行駛280米,左轉進入北京西路。再沿北京西路行駛590米,直行進入北京東路。沿著北京東路再行1.7公裏,進入……
總之,就算駕車,就算當時有了北京東西路,有高速公路,八戒要從甘肅到和田,也要行駛3139公裏。
如果徒步進行上述操作,可想而知,翻山越嶺之艱難,風吹雨淋之艱險。
那麽,如此長途跋涉的八戒,有沒有將經書順利帶回呢?
確實是帶回來了,不過是在22年後,經由弟子從於闐帶回來的。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八戒拿到了經書,卻沒有親自折返,而是交給徒弟呢?
原來八戒法師在即將啟程之際,遭到了於闐小乘學人的強烈阻撓。
小乘學人為何阻撓?因為他們不承認大乘教法是佛說,視大本《般若》為《梵書》,強烈要求於闐國王禁止八戒出境!
他們跟國王說:“漢地沙門欲以婆羅門(梵)書惑亂正典,您是國主,不及時阻止還讓他離開,就是不對的!”小乘學人所說的婆羅門書,就是梵書。所謂梵書,就是梵王所說之書。《慈恩寺傳》卷三雲:“其源無始,莫知作者,每於劫初,梵王說傳授天人,以是所說,故曰梵書。其言極廣,有百萬頌,即舊譯雲毗伽羅者是也。”
兩大教法產生嚴重分歧,甚至要燒掉八戒法師的經書。
八戒受到小乘學人的阻撓,幾次想要回國,都沒能成行。直到公元282年(西晉太康三年),八戒法師求得的大本《般若》,才經過多方周折,經由其徒弗如檀送回洛陽。公元282年(西晉太康三年)轉至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水南寺,再經由陳留水南寺印度籍僧人竺叔蘭等譯成20卷漢文《放光般若經》。自己則繼續留在於闐,80歲病故,葬身他鄉。
朱士行西行求法,對後世影響非常大。後世讚他雖然隻送回一部經書,但他求法忘我的精神感人至深。他送回的大本《般若》譯出之後,頗受佛學界的重視,晉道安曾稱讚說:“善出無生,論空持巧,傳譯如是,難為繼矣。”當時的義學高僧如帛法祚、支孝龍、竺法汰、竺法蘊、康僧淵、於法開等人,都為之作注或講解,形成兩晉時代研究般若學的**,為後世西行求法者如法顯、寶雲、玄奘等人也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這份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那麽,既然朱世行先於玄奘取經,為什麽吳承恩先生會在《西遊記》中把八戒寫成一個貪吃好色的人呢?
其實,小說的原型,並非都來源於曆史。吳承恩先生在書中寫了八戒這個角色,隻是因為他身邊有一個跟二師兄一樣好吃懶做的人。靈光一閃之下,先生便將此人落入筆墨之中,以八條戒律相約束,實際跟曆史上的朱世行禪師是沒有關係的。
《西遊記》是折射現實的一麵鏡子,八戒也好,悟空也罷,都是有定向意義的。八戒所代表的,就是膽小怕事的人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