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玄奘——西天取經這事,跟孫猴子沒半毛錢關係
在中國曆史上,有一個地表最強偶像男團,比小虎隊、TFBoys、偶像練習生、創造101出道更早,團裏有個成員,出生年月不詳,甚至就連親生父母是誰都不知道,最高文憑也就是普通全日製某技工學校畢業,可這依舊不影響他紅遍全世界,影響古今中外,雄踞回憶殺係列top10的江湖地位。
你要是問“這人這麽能咋不上天呢?”OK,他轉身就是一個跟鬥雲翻身上天與太陽肩並肩,遇見天庭最高統治者玉皇大帝順便八卦一通天上人間的奇聞軼事。
這人就是孫悟空,一隻神通廣大的猴子,關於他酷炫拉風的一生,《西遊記》裏隨手一抓就是一大把,可你說他再怎麽能吧,他帶頭大哥唐僧一念咒他也得一秒認慫。
關於他的帶頭大哥唐僧,人不在江湖上千年,可江湖上千年裏關於他的傳說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還是那本《西遊記》,沒看過小說原文也都看過電視劇的人都知道,他在這裏頭完全是個沒啥本事話卻很多,懦弱無能不辨正邪的討厭鬼,必殺技隻有一個專治孫悟空的緊箍咒。
事實上真實曆史之中的唐僧真的是這樣的嗎?
在小說之中唐僧的出身充滿傳奇色彩,“父是海州陳狀元,外公總管當朝長。”但這樣高貴的出身也不能避免他“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臨惡黨”,母被強盜搶,父被強盜殺,自己還進了寺院出家為僧。
而真實曆史上的唐僧沒這麽慘,他俗家姓名“陳禕”,陳氏家族曾經可是一個大姓,他的曾祖和高祖,都是朝廷一把手,就算到了父親那一輩,家道衰落,也都是縣團級的職位,絕對是衣食無憂的書香門第,錦衣玉食之家。
可惜好景不長,玄奘5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10歲的時候,辭官隱居的父親又撒手人寰,這一下父母雙亡,他就沒了生活來源,養活自己都困難異常。
無奈之下,可憐弱小又無助的玄奘就跟著兄長陳素,也就是長捷法師來到洛陽淨土寺以旁聽生的身份學習佛法。
一入寺廟深似海,從此塵俗與玄奘無關,讓玄奘感覺很吃驚的是,原本是一場意外變故使他進入寺廟,沒想到來到這兒後他驚奇地發現自己骨子裏是個真佛係boy,清心寡欲的生活竟和他本性毫無違和感,於是乎,他暗搓搓下定決心要留在寺廟裏。說來也巧,在他11歲那年,也就是公元612年隋帝國的統治者親自發動一個選拔僧人完成剃度的活動,一個佛界中人,隻有完成剃度才能算是真正的佛家弟子。
原本玄奘年紀太小是沒有參賽資格的,但他愣生生靠著“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遠大誌向,加上高得也是沒誰的顏值,最終被破格錄取,一躍從寺廟裏的旁聽生變成正式僧人,組委會給的評價是:“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翻譯成人話就是這小夥子是佛界最具潛力新星,實打實的好苗子。
通過考試後的玄奘就真正意義上和凡塵瑣事say bye,他不像大多數通過高考考入大學的人那般覺得萬事俱備可以撒歡刷劇修仙嗨翻天,而是“備通經典,而愛古尚賢。非雅正之集不觀,非聖哲之風不習……”一門心思撲在學習上,沉迷學習不能自拔。
除了在寺院學習外,這一時期,玄奘也向外求取知識,從11歲開始,他就開始在全國遊學,他從南走到北又從北走到南,拜訪了各個地方的佛學大師,廣泛學習新知識。
而在這一時間裏,隋帝國退出曆史舞台,唐帝國李唐王朝開始出現在人們視線範圍之內。
而玄奘這個沉迷佛經學習中的佛教中人,在拜訪全國大德學習佛法期間也遇到不少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佛家經典都是從印度傳過來的,由於翻譯問題版本很多,對佛法的解釋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個比較權威的版本,對於一個求真務實的boy來說,這個問題真讓人頭大。
孔夫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學霸玄奘在學習眾多佛經後也陷入對佛學的迷茫中。
佛法真諦到底是什麽?佛的本性是什麽?凡人最終能否成佛?這三連問困擾著他,讓他吃飯吃不下睡覺睡不著。
好巧不巧在這個時候從印度來了一個叫波頗的印度僧人在講學,玄奘去聽了這個講座後當場就向這個人表達心中的困惑,波頗當然沒有當場解答出來,但他給玄奘指了一條路,他告訴玄奘,印度有一個研究佛法的最高學府叫那爛陀,那爛陀裏有一個叫戒賢的高僧,通曉一切的佛法經論,是當世當之無愧的佛學大師,你的問題我解答不了但戒賢法師完全沒問題。
波頗的出現像一盞暗夜中的明燈,照亮了玄奘的內心,玄奘決定隻身前往印度,在佛教的發源地尋求佛法的真諦。
光說不做假把式,實幹派玄奘說幹就幹,他當時在長安憑借一次次佛學講座已小有名氣,他摩拳擦掌暗搓搓搞事情,找到一堆誌同道合的僧人,一塊兒集體向唐太宗請命要去印度求取真經。
這個要求當然遭到當朝皇帝的拒絕,不得不說,當時的玄奘還是太年輕太單純,眼睛被一腔熱血完全蒙蔽住,沒能看清當時的形勢。
要知道在李唐王朝剛剛建立之初,內外不穩定,北方的突厥大部隊分分鍾就能南下攻陷都城長安。而更不巧的是在玄奘向皇帝請求出關這一年,突厥可汗率領十萬鐵騎一路南下殺到長安郊區,就在唐帝國用肉眼可見的速度要被突厥吞並時,唐太宗李世民這位剛通過玄武門事變奪得帝王之位的仁兄撂下自己左膀右臂陳咬金和秦叔寶這撥人,單刀赴會與突厥可汗麵基,最終愣生生憑借著一身虎膽和三寸不爛之舌,將突厥大軍連忽悠加安撫給唬住暫時回到了自己的大本營。
一場山雨欲來的唐王朝滅頂的浩劫就這樣被唐太宗用一己之力給擋住了,明眼人都知道,唐太宗名義上屈服認慫了,可實際上骨子裏卻並不服輸,從突厥大部隊回來後,唐太宗就開始養精蓄銳暗搓搓搞事情,他首先就采取禁邊政策,關閉國門嚴禁閑雜人等出入,聽到這個政策的玄奘和那一撥和他一樣準備去印度取經的僧人當時內心是崩潰的。
失望之餘,玄奘並沒有選擇放棄,他在這段時間裏繼續一邊學習梵文一邊等待時機。
蒼天不負有心人,禁邊政策實行的第二年,長安城裏發生嚴重的霜災,一時之間,餓殍滿地,政府救濟不過來怕百姓在城裏聚眾鬧事就打開城門,任大家出城謀生。
這就給一心準備西行取經的玄奘提供了絕佳機會,他毫不猶豫收拾好細軟,混跡在災民隊伍裏Cosplay成難民混出長安城,開始一路向西向著涼州出發。
這事嘴皮子說說很容易,可真正幹起來是難上加難,要知道,在古代交通困難,沒有高鐵和飛機,想要出行全靠一雙腿。
而絲綢之路這一帶在張騫鑿通西域,漢帝國滅亡後,就已經成為三不管地帶,盜匪橫行,治安賊差,分分鍾讓人喪命,有時候就連死也不知道是怎麽死的。
而在玄奘之前走過這條路最著名的僧人是法顯,他是史料記載第一個到達印度的探險者,絕大多數朝聖者不是沒有記載,就是死在半路上。
但是玄奘比法顯慘的地方在於他現在所在的國家處在戰時狀態,對外采取的是閉關鎖國政策,他想要去印度,沒有政府的允許,隻能悄咪咪偷渡,按照當時的律法,他如果被發現是要被殺頭的。
而且玄奘在當時已經在佛圈小有名氣,都說人怕出名豬怕壯,如果他隻是個毫無名氣沒人見過的小嘍嘍那自然沒人理他,可在此多年的講法活動早已讓他名聲在外,一言一行都會被吃瓜群眾給死盯著,果不其然,他在涼州沒待多久就被人給舉報了。
涼州地方官李大亮接到的密報內容是:“有僧從長安來,欲向西國,不知何意。”李大亮當下就給自己轄區內的公務員下了一封遣返玄奘的通知。
現在阻攔上訪的手段落實起來那是分分鍾的事,可玄奘那個年代的官員在服務意識和執政手法的先進性上都是比較low的。遣返隻是口頭上的,並沒有把玄奘押解回長安。
都說當你真正想做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給你讓路。玄奘這個耿直boy在涼州不但沒被遣送回長安,反而因其求法初心感動了當地佛教領袖,在他和寺院弟子的助力下,玄奘稍微喬裝打扮,轉眼之間就來到了瓜州。
接下來玄奘要通關升級成功進入印度,需要連刷葫蘆河、玉門關、五烽幾個副本,而他的武力值是零,高級點的裝備也是完全不存在的。
就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更大的麻煩來了。涼州地方官看之前遣返令沒有取得任何實際性效果就祭出大招,自上而下對整個轄區發布通緝令:“有僧人玄奘,欲入西藩,所在州縣宜嚴候捉。”
這相當於是封殺玄奘,堵住他所有的路,戰五渣玄奘又受到了一萬點傷害。
幸運的是執行此次抓捕任務的人叫李昌,讓人驚掉下巴的是處在這個落後偏遠地方的守將李昌竟然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很早就聽說過玄奘這個人要去印度取經這事,他對此壯舉一方麵很是崇拜另一方麵又極度懷疑,他不知道玄奘是在炒作走秀還是真正地發願去西天取經。
他準備測試一下他,某天,他拿著通緝令找到玄奘,兩眼直鉤鉤地盯著他一言不發。玄奘看著這個不速之客故作鎮定道:“你瞅啥?”李昌沒說瞅你咋的,他確認過眼神,這是對的人,他當場就改變了心意,對著麵前這個美男子說出了這樣的話:“師實能爾者,為師毀卻文書!”這是違抗軍令,在護衛玄奘。
聽到這句話的玄奘大受感動,當場就發誓:“貧道為求大法,發趣西方,若不至婆羅門國,終不東歸,縱死中途,非所悔也。”
最終李昌完全被玄奘的精神給感動得一塌糊底,當場就撕毀了官牒,而玄奘這個國家在逃人員,想要繼續西行必須盡快離開這個地方,可前路茫茫,他又沒個能引導他渡關的人。
正當他頭大在寺院祈禱時,被一個叫石槃陀的商人給盯住了,原來在西行途中,一路相伴前行的隻有兩種人,一是商人一是僧人,商人為利,僧人為信仰而來,西行路上凶險異常,僧人往往能給商人一種心理上的安慰,也正因如此,商人也願意與僧人同行,這個石槃陀就是個實打實的商人,他尾隨玄奘是對他有所求,他希望玄奘能幫助他摩頂受戒,這樣他心裏能多點安全感。
玄奘也沒拒絕他的要求,當場就為他摩頂受戒,就這樣,石槃陀就成為玄奘的第一個徒弟,作為回報,他主動承諾作為向導幫助玄奘偷渡。
約定好見麵的那一天,還來了另外一個老者,這個人牽著一匹據說能在沙漠裏辨明方向的棗紅馬,玄奘聽從老者的話,將自己的馬與老者交換,段子裏說“騎白馬的不隻是王子還有可能是唐僧”,事實是曆史上的玄奘西行騎的可不是一匹高頭大白馬,而是一匹瘦小的棗紅馬。
喜提能辨方向的棗紅馬後,玄奘開啟偷渡之路的副本,他們首先得通過戒備森嚴的玉門關,玉門關外矗立著五座烽火台,從五烽往西經過八百裏沙海後,才能到達西域的第一個小國,伊吾。
沙漠裏行走最缺的就是水源,從瓜州到伊吾,可靠的水源隻有兩處,葫蘆河和烽火台,玉門關就建在葫蘆河上,為了越過大漠就必須到烽火台下取水,如果被守衛發現,隻有死路一條。
偷渡剛開始,石槃陀就動搖了。他擔心玄奘取水被抓會牽連他,就翻臉不認人打算殺玄奘滅口,幸好玄奘定力足,賭咒發誓絕不出賣他後,這人才獨自離開。
《西遊記》裏,玄奘需要麵對的是妖魔鬼怪,在真實的曆史當中玄奘所要麵臨的主要是嚴酷的自然環境,寂靜的大漠吞噬掉無數人,辨認前人留下的足跡,玄奘才能不迷失方向。
經過八十多裏的跋涉,玄奘終於看到了第一座烽火台,為了不被發現,他要等夜晚才去取水,可就算這樣,玄奘還是在晚上偷水時被守軍發現,就在所有人以為玄奘必死無疑時,轉機又出現了,烽火台的指揮官名叫王祥,他竟然也是一個信佛之人。
現代人很難想象一千多年前佛教影響力竟然這麽大,從繁華京都到塞外邊陲都深受影響。其實對於常年守邊的將士而言,佛教提供的心理慰藉至關重要。
有緣千裏來相會,一個信佛的人在蠻荒的邊疆遭遇這樣的高僧,恭敬有加的態度可想而知,更感人的是這位指揮官不僅為玄奘指明方向,同時還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信息。他建議玄奘直接前往第四座烽火台,因為那裏的指揮官是他的宗親,也是一個信佛的人。
玄奘聽了他的話,直奔第四座烽火台,在第四座烽火台完成補給後,他繞過第五座烽火台,開啟了八百裏大漠副本,也就是傳說中的“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複無水草”的死亡之地——莫賀延磧。
關於這個地方,1930年新疆出土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有這樣的記錄:“莫賀延磧,長八百餘裏,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複無水草。……是時,四顧茫然,人鳥俱絕。夜則妖魑舉火,爛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時雨。”用一句話說就是:條件差到喪心病狂,根本不適合生命存在,惡劣成這樣,也真是夠了。
玄奘進入這茫茫大沙漠走了大概一百多裏路後就發現自己迷路了,沙漠裏沒有任何參照物,目之所及隻有自己影子,他心裏慌得一逼,心急之下還失手打翻了自己的水,屋漏偏逢連夜雨,救命之水瞬間流入沙子裏,沒有糧食還能堅持七天,可沒有水那是寸步難移,權衡利弊後,玄奘準備原路返回補充水源。
可剛返回十多公裏他就想起當初自己立下的誓言,“若不抵達印度絕不東歸一步”,對於一個僧人來說,誓言比命還重要得多,他想也沒想,又繼續向西走。
生有何歡死亦何懼,玄奘繼續往西,依靠著自己對知識的渴求,他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了沙漠,在人類探險史上遇到此類生存困境的人很多,可在麵對死神在招手仍然繼續前行的非常少見。
玄奘就這樣依靠非凡的意誌力繼續西行,沒有孫悟空也沒有其他神人相助,完全靠著自己內心對信仰的堅持,他憑著超人的意誌力愣生生在沙漠中滴水未進暴走四天五夜,最終命懸一線時還是求生欲很強的棗紅馬找到了水源,撿回了玄奘的一條命。
在水源旁休息兩天之後,玄奘終於來到西域的第一個國家,伊吾,讓他沒想到的是,在西域的第一座佛寺裏,他第一眼看到的竟然是一個漢人。
三藏法師記載,這個漢人老僧聽說有從東土大唐而來的佛教徒,衣服都沒有穿戴整齊就赤腳跑了出來,這使差點死在沙漠裏的玄奘感動得哭了,這也是他作為一個看破紅塵的佛家弟子人生中第一次感情外露。
未曾經曆過暗無天日的黑暗哪知黎明的可貴,真正與死亡擦肩而過的人,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貴。
從伊吾開始絲綢之路就分道了,北道主要是草原,而中道和南道都要經過大沙漠,玄奘原本是決定沿北道西行,然而不期而遇的高昌的國書打亂了他的計劃。
高昌在伊吾以西,是西域的第一大國,這裏是火焰山的原型地,高昌的都城就在火焰山腳下,國書裏,高昌王命令伊吾人必須將大唐僧人送到高昌國。
在別人的地盤得聽別人的,那個冬天,玄奘就來到了高昌,玉門關以西都是胡人的天下,讓玄奘感覺很意外的是高昌國的統治者竟然是一個漢人,更讓他驚喜的是這個國王沒任何國王的架子,竟然親自來城門口迎接他。
這一切背後的真相是佛教在高昌被尊為國教,高昌王室麹氏家族統治高昌時,佛教達到了鼎盛,僅僅在高昌城附近佛寺的數量就達到三百多座,僧尼數量超過三千多人,皇室主持修建了著名的柏孜課裏克克裏克千佛洞,它是西域影響最大的佛教聖地之一。
高昌國王麹文泰仰慕玄奘的為人,他希望玄奘留在這個國家,成為高昌的精神領袖,他可不是普通的客套,所謂君無戲言,國王麹文泰最開始還是盛情相邀,後來慢慢演化成一種脅迫。
可玄奘又豈是一個輕易能受人威脅的人,他是個有骨氣的人,一旦自己決定的事就打死也不回頭,麵對國王的脅迫他選擇絕食來做無聲的對抗,最終,麹文泰屈服,玄奘的修養和求佛的決心深深打動了他。
就這樣,一個國王和一個僧人在佛祖麵前結拜為兄弟,高昌國王決定舉全國之力去支持玄奘西行取經,玄奘也不含糊許下從印度求法歸來,在高昌講經三年的諾言。
在絲綢之路探險史上,這是最為傳奇的一頁,誰能想到一個大唐的僧人能依靠自身魅力與高昌國王結為兄弟。
既然為兄弟,兄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國王當場為玄奘在本國剃度四個僧人,還為玄奘準備了足夠二十年的路費,根據當時的價格,一匹馬價值大約四十文銀錢,國王送給玄奘的路費,就相當於一千五百匹良馬的市場價。
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除了物質準備外,國王還設想了沿途可能遇見的各種困難,他給沿途的君王寫了親筆信還分別準備了禮物,要求他們善待自己的兄弟。
在高昌之前,玄奘隻身一人,在高昌之後,他擁有了一支隊伍:三十匹馬、二十五個隨從、四個徒弟,以及一名名叫歡信的高昌官員,國王是舉全國之力在幫助玄奘西行,這可真是感動中國係列。
公元628年,玄奘來到西域的第三個國家焉耆國,因為天氣原因玄奘在這個地方停留了半年。焉耆以西,玄奘到達了著名的龜茲國,漢帝國時曾在龜茲建立西域都護,統轄天山南北,後來不斷換帝王。
流水的統治者,鐵打的都是信佛的人,事實上,龜茲一直都是佛教中心,寺院林立,龜茲以扁平為美。龜茲有個奇怪的風俗,小孩出生後用木板夾裹腦袋,皇室也不例外,史料記載,龜茲人腦袋扁平狀,這都是被門板給夾的。
因為冰雪封山,玄奘無法西行,就在這裏停留兩個月。
從龜茲往西,是古代的蔥嶺,昆侖山和天山在這裏匯集成天然屏障,屏障西邊是中亞大草原,那是西突厥的領地,沿著草原南下,就可以到達古老的印度,玄奘準備從一個叫淩山的地方往下走。
淩山上險峻陡峭,山峰直插雲霄,冰雪終年不化,積雪為淩,在這過程中,他們還遇到劫匪,可惜劫匪數量太多又人心不齊,搶到東西後當場就因為分贓不均對打起來,這才給玄奘一個逃生的機會。
這還是第一道阻礙,之後隊伍翻越雪山時,飛沙走石,隨時雪崩。隊伍艱難前行,走了整整七日,才翻過雪山,下山之後一檢查,三十多個人的隊伍其中一半葬身在雪山之巔,其中包括玄奘的兩個徒弟。
這一切都讓玄奘心中劇痛,可是開弓沒有回頭箭,為了夢想,無論前方有再多艱難險阻,他都義無反顧繼續前行。
隨行的浩浩****的大部隊裏的人越來越少,而玄奘距離心中的目的地也越來越近,他肉體凡胎,依靠著非同尋常的抑製力穿過西域沿途的各個國家,遭遇著稀奇古怪的狀況,在公元628年時,他終於來到印度的犍陀羅,這是佛教的著名聖地。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公元前1世紀時曾被驅逐出中國的大月氏人,也就是漢武帝一心讓張騫出使西域去拉攏來鬥匈奴的那一撥人,他們沒有選擇和漢帝國結成軍事同盟,而是沿著河西走廊走到了犍陀羅,這些人以健陀羅為中心,締造輝煌一時的貴霜帝國,還締造名垂千古的佛教藝術,更有學者認為第一尊佛像很可能就誕生在貴霜帝國的中心犍陀羅。
可惜玄奘生不逢時,他來到這個佛教聖地時這裏的佛法已凋零,生活在這裏的人都信仰印度教,這讓他很是惆悵。無奈之下,他離開了這個讓他傷心的地方,去往下一個地方,迦濕彌羅國。這是第四次結集佛典的地方,結集的意思就是合唱。在紙張還沒傳入印度之前,經書多用梵文書寫在一種叫多羅樹的樹葉上,稱為貝葉經。這種貝葉經用纖細的鐵筆刻在樹葉上,再覆上顏料,抄寫起來,困難異常,也正因如此,佛教經典大都通過誦讀而口口相傳,口頭傳頌最大的問題是容易出錯,為了確保佛祖的學說能夠正確流傳,每隔一段時間高僧們都會聚集在一起誦讀經典,在誦讀過程中,以多數人的名義,發現謬誤,確定真諦。
公元631年,玄奘沿著恒河而下,可誰也沒想到的是,船剛靠岸就遭到一群土匪劫持。這群人和之前遇到的劫財索命的普通土匪不同,這是土創的特殊印度教教徒,他們信仰一個叫突伽的女神,根據印度教的說法,突伽女神住在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上,她的宮殿就在恒河的源頭上,而這群印度教教徒為了紀念女神,每年春秋季節都要找一個容貌端莊的人,殺死他以他的血肉祭祀女神。
好巧不巧,玄奘來的時候正好趕上這個祭祀的日子,天時地利已有,而玄奘本人也是個一等一標致的美男子。在印度教教徒們看來,這個異邦的美男子完全符合女神的口味。
天時地利人和,玄奘這回看起來必死無疑,這要是在《西遊記》裏,關鍵時刻一定有孫悟空來化解。可真實曆史不是小說,沒有從天而降的孫悟空,隻有凶神惡煞的歹徒。
就在這群印度教教徒打算宰殺玄奘時,結果很奇幻的是一時之間天色大變,飛沙走石,堪比度劫現場,強盜們以為自己得罪了天神,遂放棄了這次活動。
這是玄奘西行路上發生的最奇幻的事,或許冥冥之中天注定,他與印度的緣分不能中斷在此。
中國學者認為,孫悟空的原型就在印度,猴神哈奴曼是印度教中的大神之一,它源自古印度一部著名的史詩,王子的愛妃被魔王搶走,為了幫助王子拯救王妃,哈奴曼曆盡艱辛,它力大無比又聰明非凡,既能騰雲駕霧,又善於變幻形象,最終幫助王子救回王妃,成為印度人心目中崇拜的神。或許在東傳的過程中,一代代的藝術加工,印度的猴神哈奴曼變成《西遊記》中唐僧的徒弟孫悟空,哈奴曼在印度無人不知,孫悟空在中國無人不曉,連接他們的是西行的玄奘。
依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九死一生的玄奘在公元631年終於來到自己魂牽夢縈的地方那爛陀,印度其他地方的佛法已衰微,百花已凋零,那爛陀是最後一朵嬌豔的奇葩,那爛陀的意思是不知疲倦地施舍,這裏是全印度的學術中心,廟宇林立,學術氛圍濃厚。
玄奘來到這裏之前去了一個叫鷲峰的地方,在《西遊記》中,佛祖居住在一個叫靈山的地方,唐僧就是在那裏獲得了經書,神話中的靈山就是玄奘入學前訪問的鷲峰,佛陀在這裏為眾人答疑解惑。史料記載,佛陀涅槃後,信徒們在鷲峰上舉行了曆史上第一次結集,佛教最早的典籍就出自這裏。從這裏回來後,玄奘就投入知識的海洋中,樂此不疲。
夢想照進現實,他終於找到當時的佛教大師戒賢,成為這位大法師座下的得意弟子,他沉迷學習不能自拔,在這個地方沒日沒夜地學習,一學就是五年。
五年之後,他又開始在印度遊學,在《大唐西域記》裏他留下大量地理學家式的描述,“在西南方向的大洋上有個西女國,島上清一色是女人,東羅馬帝國的君主每年派男子上島,與島上的婦女**,假如生下男嬰,就拋棄於荒野。”這或許就是《西遊記》裏女兒國的原型。
公元640年,大唐立國23年,試圖恢複海外新秩序。唐王朝展現完全不同於前人的自信,唐太宗被包括突厥人在內的遊牧民族尊為天可汗,史書記載,在慶祝勝利的宮廷舞會上,唐太宗即興起舞,皇帝的父親也沉浸在琵琶演奏當中,在中國曆史上,除了李氏皇帝,沒有任何帝王曾經在大庭廣眾之下有如此表現,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自信,一葉知秋,種種跡象都在表明大唐帝國已經崛起。
離開14年後,玄奘也準備回國,可就在這時,有人向他學習的瑜伽師地學發出挑戰,要與他進行辯經。
古印度的辯經非常激烈,失敗者要麽銷聲匿跡,要麽改換門庭,不少失敗者甚至割掉自己的舌頭,或者幹脆結束自己的生命,辯經不是學術討論,它是兩個高手之間的生死決鬥,對於玄奘而言這不是一次普通的講經,它關係到那爛陀精神領袖戒賢法師的一世英名。
這次辯經是一場榮譽戰,不過最終玄奘依靠自己三寸不爛之舌外加強大的佛學知識儲備獲得勝利,對手如喪家之犬落荒而逃,他也在印度聲名鵲起。就在他收拾行囊準備回國時,東印度的國王召他去辯經,玄奘知道辯經這是一個沒有盡頭的漩渦,他當場就拒絕了,這下可就惹惱了東印度國王,國王撂下一句狠話給玄奘:“你不來,我踏平那爛陀。”
麵對這種因為自己一個人威脅全寺院的事,玄奘不同意也得同意,就在他準備去東印度時,萬萬沒想到另外一個威名顯赫的戒日王也不服輸要同一時間征召他。
玄奘隻有一個,可兩個國王都想召見,兩國幾乎要兵戎相見,最後東印度國王選擇屈服了,玄奘麵見了戒日王,戒日王決定召開一個全印度的宗教學術辯論會,會場設在戒日王所在的都城。
辯論會的論主是玄奘,主持是戒日王本人,全印度各個教派的智者和大德都必須參加,觀看中國僧人講經,針對他的觀點進行辯論。
公元641年春天,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講經辯論會,除了戒日王和東印度國王還有十八位國王到場,僧人到會者三千餘人,印度教以及其他教派的大德兩千餘人,那爛陀也派來一千多人,都城擁擠不堪。
平日溫和謙遜的玄奘作為這次辯經活動的論主,很出人意料地在辯論會還沒開始時,他就賭咒表示如果有人能夠破解他的觀點,一定斬首相謝。
這一下就將所有人震得一愣一愣的。最終整場辯論會都是玄奘一人的主場,之後整整十八天,也都是他一人在主講經法,其他反對者除了在背地裏搞一兩件醃臢事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外,別無他法。
這場史上最高規格的辯論會瞬間就成為玄奘這個從一個留學生到佛學大師逆襲的跳板,將他的留學生涯推到頂峰。
而在這一年,大唐帝國和印度古國之間早已互通使節你來我往。印度熬製白糖的方法和治療眼疾的技術傳入大唐,大唐的技術也遠播印度。
辯經後獲得了印度國王戒日王的支持的玄奘完全可以直接走海路回國,可他放棄了,他選擇凶險的陸路,他重回了高昌國,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當年他與高昌國王結為兄弟時曾經許下諾言,等他學成歸國一定為高昌講學三年,可幾年過去,物是人非,此時的高昌國早已被大唐給吞並,在外麵十九年的遊曆生涯使玄奘深刻地意識到如果沒有統治者的支持他真的寸步難移,從高昌國出來後,他沒有急著往回走,而是來到一個叫於闐的國家,在這裏他給唐太宗寫了一封道歉信,為自己十九年前偷渡出國的冒失行為而深深懺悔,順便不動聲色地拍了唐太宗的馬屁。
於闐這是一個口味很重的國家,這個國家的人的國寶是老鼠,他們國家有個神話傳說,說的是國家建國者在生命垂危之時就是被一群老鼠給救了。
蒼天不負有心人,玄奘在這裏終於等來了唐太宗的聖旨,對於本國出了這樣一個傳奇的人,唐太宗當然選擇原諒啊!
就這樣在外漂泊十九年後,玄奘回到了長安。
他可不是空手回國的,他回長安時將自己在印度收藏的657部佛經帶回來了,當時長安大街小巷的大姑娘小媳婦都跑了出來看這位傳奇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在洛陽召見玄奘,兩人聊得特別歡快,玄奘一心想把李世民往佛學方向拉,可唐太宗不上套,相比較於玄奘的佛學知識,他對玄奘這個建國以來首個完成西天一人遊的旅遊達人沿途所見的東西感興趣。
在唐太宗的威逼利誘之下,玄奘答應將自己沿途所見如實記錄,就這樣震驚中外的《大唐西域記》應運而生,也正因為這本書,現代的印度人才知道曆史上的印度是什麽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