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峽聽泉

車到五道峽,在溪穀口就看見一道大壩橫截溪流,一瀑水簾從堤上直落而下,勢如破竹,落在潭中轟然作響,聲如雷鳴。側耳傾聽,仿佛是峽穀內傳來的紅巾軍戰鼓,雄渾而激昂。當年,紅巾軍戰士就是在這裏用清清的溪水磨刀擦槍,用蓋過溪流的怒吼,呼喊著殺向敵陣。

穿過峽口短短的人工隧道,大堤已落在身後。看著堤邊湛藍的湖水,我真想雇一葉扁舟,去看看這湖水是什麽做的,竟這般翠瑩如玉。或者據水而歌,任憑舟楫漂遊,享受一番閑情水趣,感受“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散漫與灑脫。

但我終沒有去,因為我已看到了李白詩中的飛瀑,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就從湖對麵筆立萬仞的山壁間衝瀉而出,一瀑三疊,梯級跌入湖中,如雷震耳的泉瀑與湖水撞擊之聲,猶如萬馬奔騰,三丈之內再不聞異聲。這瀑,名字就叫響水瀑。臨瀑略近,一片清涼之氣便隨飛濺四射的水珠暗暗襲來,令人心曠神怡,一身清爽。

再往前走,就看見一條溪流遠遠逶迤而來,潺潺匯入湖中。遊五道峽是溯溪而行,感覺中,就有一種尋蹤求源的味道,平添幾份好奇和追索心境。而五道峽則由此多了一份神秘與厚重。

峽穀裏的小徑是由一塊塊尺許見方的青石鋪築而成,走在上麵輕鬆而舒坦,絲毫沒有山路難行之累。據說,那青石都是從百裏之外運來的,每塊都雕鑿得方方正正,工工整整地砌於在峽穀之間,形成一條條兩尺見寬的石徑,一直通往深處,曲徑通幽。

小路依山傍水,水隨山轉,路伴水行。一路走去,溪流忽而遠,忽而近,忽而左,忽而右,忽而隱身幽木密林中,忽而又突兀於山崖奇石間。水動音流,泉聲便也潺潺淙淙,時而清晰,時而暗淡;時而高昂,時而低婉。時而如翠鳥啁啾,時而又像掌聲嘩嘩。有時明明看不見溪流,卻又分明聽到了泉水叮咚,撥開密林野草尋去,但見一線清泉從岩石的縫隙中如珠淌下,點點滴滴落在幽靜的峽穀裏,叮叮咚咚,猶如美妙的琴聲落進恬靜的心裏,漾起一圈圈愜意,無限慰藉。

五道峽內多瀑布,瀑水如琴,用心去聽,各有韻致。響水瀑慷慨激昂,一線瀑清越悠揚,抱玉瀑渾厚雄壯,珍珠瀑綿延幽長……如果連在一起,依次聽來,便成了一曲婉轉奔騰的交響樂,美妙動聽之極。相比之下,纏繞於小徑之間,流淌於腳旁石上的溪泉則平靜舒緩許多,猶如銜接瀑聲的曼妙間奏,輕重緩急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來。

從二道峽到三道峽,泉聲多輕婉幽暗,如淺吟低唱,有時甚至根本聽不見水聲。這時,你就要用心去感知,去鳴和,去與幽穀、叢林、青山、白雲悄然相溶。這樣,你心中就會有一曲優美的音樂輕輕響起,就能在隱隱約約的溪聲中明白天地的寬容與博愛,自然的神奇與偉大。

進入四道峽後,溪流有一段轉入腳下溝穀的深處,水聲便也顫顫悠悠地從深穀中漂**上來,多了些纏綿與婉轉,也多了些迭宕和起伏。俯身望去,清泉若隱若現,一會兒從巨石上快速滑過,帶著輕快的滑音呼嘯而過,疾瀉潭中,然後又乘著慣性在潭中回旋幾圈,送上來一些不易察覺的顫音餘韻。一會兒,又撥動一下溪邊的小草或樹枝,尋些合奏的效果,再輕靈歡暢地瀟灑而去,令人好生羨慕。

有水就有橋。從二道峽到五道峽約有十多座。站在橋上聽泉水淙淙而過,看小魚戲水,品流泉呤唱,心境竟變得異常平和安寧。如果再有山風與流泉琴瑟相合,就更有一番風韻和意境嘍。

在五道峽聽泉,你最好不要輕易伸手涉足水中,除非你精通音律,知道如何撥弄溪的絲弦。否則,不僅攪亂了一穀清幽與和諧,還攪亂了一溪自然完美的如樂泉聲。

好景如畫,好泉如歌。我想,五道峽有泉如歌如奏,如絲如弦,定是與這山這地有關。山青蘊秀水,地傑造奇觀。倘若不是這神奇的土地,即使有些許泉水,又怎會有這般清澈明淨、高瀉低流、輕重急緩、幽婉頓挫的美妙泉音?

原載《襄樊日報·保康版》2002年7月26日總第1376期A4版,2010年獲保康“自然美景·人文風物”旅遊征文大賽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