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妖嬈小村格欄坪

時間改變一切。現代鄉村的風情與變化、多彩與進步,隻有去走,去看,去穿越一座座當今的鄉村,才有貼心潤肺的體驗和感悟。

芬芳浪漫“花千穀”

濃春時分,祖華嫻熟地駕駛著白色的大眾,沿彎曲起伏的鄉村公路在蒼山翠林間穿梭往複,那份自如,瀟灑輕盈,如魚遊水。路是水泥路,澆築得很平坦,車行其上,順暢舒服,不像早年那種土路,坑坑窪窪,顛得人不敢呼吸。搖落車窗,山風呼嘯著灌進車裏,一陣清涼濕潤中夾雜著淡淡泥土和花香的氣息箭一般躥進鼻孔,讓人有種猝不及防的陶醉。這是山野的氣息,自然而清新,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滋心潤肺。深深吸一口,像吸了氧,舒暢極了。

我們這是前往一座小村觀光。小村坐落在鄂西北的荊山裏,又深深地陷進林中,形成一方千畝有餘的平坦穀地,周圍土崗、梯田、茶園、菜地錯落有致,層疊有序,和白晃晃的穿村公路、鄉間小道交相輝映,涇渭分明。其間,白牆小屋和鄉村老居棋子般散落,雞犬相聞,一片和諧。一條清澈見底的溪流自西向東潺潺蜿蜒,溫和柔順,像飄在空中的透明絲帶,在風中自由地舞動,帶給小村更多的清秀與靈動。

小村叫格欄坪,是小鎮店埡的一張全新名片,鎮上啟動的三屆采茶觀光節,都在這個美麗鄉村舉辦。那天我們到的時候,她正花顏嬌容,盛裝以待。精心打造的“花千穀”裏,各種花兒搖曳著婀娜的身姿,散發出春天的清香,芬芳滿穀。早前車中聞到的那縷似有若無的香,該有它們的分子吧?

格欄坪的山不高,連綿著、起伏著在村莊周圍環成一圈青翠的屏風,圍出一處世外桃源,流動著寬懷與平和的坦**。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可知魏晉?

祖華把車停在村頭的小崗上,熄了火。剩下的路,我們想走一走。來到這裏,就是要親近自然,老坐著車,走馬觀花,有什麽意思?所以,一下車,一群在鋼筋水泥砌築的狹小方格裏生活久了的人,就像出籠的小鳥飛回了森林,壓抑不住興奮,看到什麽都新鮮,見到什麽都親切,仿若時光倒流,回到了從前。幾個美女嘰嘰喳喳,慷慨歡笑,蝶一般飛進花叢。

城市同質化的發展與擴張,城堡般高樓大廈的生長與拔節,車水馬龍的嘈雜與紛擾,季節不明的時光流逝與循環……讓生活在不論大小城市的人們,逐漸厭倦著城市的生硬、冷漠與呆滯。此時,哪裏有美麗的鄉村,人們就會湧向哪裏。這是心的奔流,回歸純樸與自然的向往。像回到從前在鄉村的生活一樣,卻又比從前多了更精致豐富的內涵。

我們順鄉間小道盤旋而下,老遠看到的花海在眼中逐漸放大,聞到的花香也越來越馥鬱。層疊起伏而又婉轉承接的田地與小山崗上,到處都是花的波浪,花的深廣,以及花的動**。那些千千萬萬不知名的孱弱花兒各自怒放著,又彼此依偎著,擠擠挨挨成美麗而又壯觀“花千穀”,鮮豔了半個村落,點亮了格欄坪的天空,朝霞一般蔚然。

我像初次看到大海一樣,再次感覺到大的震撼與匯集的力量,絲毫不敢藐視這些弱小的生靈,它們以纖柔的身姿托起的都是美麗,哪怕隻是星星點點,它們也燦爛了自己,輝煌了小村。當無數的星光一起閃爍時,那就是銀河。

雖然很激動,但我們還是小心翼翼地行走著,生怕一不小心踩疼了它們。它們用美麗驚豔了我們的目光,燦爛了我們的生活,我們要用行動嗬護它們的美麗,珍惜它們的開放!花在我們眼前明亮地燦笑著,我們在花的眼中忽東忽西地走著。溫暖的風像我們一樣奔湧而來,掩飾不住興奮,忍不住雀躍。花的每一次湧動與波瀾,都是風情不自禁地舞蹈。

飄**在花海之上的,是一群島礁一般的岩石,它們天然而生,奇形異狀,星羅棋布在一片花海中,灰黑粗糙的表麵溝壑縱橫,像剛剛路過的那位老人的臉,刻滿歲月的滄桑。岩石有大有小,有獨立,有聚集,交錯分布在花海之中,完全可以想象成東嶼、西礁,或者深海小島。它們有的高大偉岸,有的矮小敦實,有的層層疊疊如同散落的積木,有的精巧別致猶如天然雕塑,更多的仿佛成雙成對,連體相偎。小村人智慧,把它們形象化、擬人化,與磐石般堅貞的愛情傳說聯係起來,打起浪漫牌,在高高矮矮的岩石上,刻下 “愛情石林”“相愛一生”的文字,鮮紅,明豔,在花的簇擁下,警世醒目。仿佛,花的海洋,就該是愛的天堂。在愛的天堂裏,那些璀璨綻放的百花是愛的最美陪襯與最好祝福,而曆經萬年億年依然屹立不動的堅固岩石,就是忠貞愛情的見證和象征。塵世如煙,花開終會花落,但美麗的愛情亙古,永遠堅如磐石。

一座深山小村,用一穀花和石的浪漫,演繹了幾千年的美麗愛情,我也是醉了。走出花叢,我在想,相愛的情侶,如果選擇在這個季節,來到這裏拍攝婚紗照和結婚紀念照,該是多美,多有意義。

流水小橋

再往下走,就到了穀底。那些可愛的花草,也一路尾隨,悄悄地偎在路邊,笑意盈盈,毫不吝嗇歡欣與芳香。

流香覆蓋之下,一條溪流就這樣直接闖入眼中,清澈,明淨,帶著婉約的溫情,以柔弱的堅韌劃開穀底的泥土,一往無前,把山穀一分為二,一半是稻田,一半是茶園。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人曾想隔斷這條小河,讓它流向一個大戶的田地,可沒成功。再後來,又有人想攔住它,同樣以失敗告終。“隔攔坪”的名字就這樣誕生了,像一個響亮的嘲笑,也像一個幽默的回眸,雋永含蓄的深意,在曆史的一笑中淡然釋懷。

也許這僅僅隻是個傳說,是一些無事之人牽強附會村名由來的借口。誰都知道,水是隔不斷,攔不住的,誰能阻止一條河的奔流?所以,許多年後的今天,再沒有人想隔開它、攔住它了,而是修堤築壩引導它,開挖淤塞疏浚它,任它在平穀之間迂回曲折,擺出曼妙的身姿,勾勒著田園的曲線,四季不停地鳴奏著鄉村晨昏曲。

河水平緩而溫順地在堤壩裏湖水一般碧綠的**漾著,像流淌在爐中的琉璃,任由堤壩改變著大小、形狀和流向。一座仿古的風雨小木橋,淩空架在河的西頭,點綴出小村的詩意,**開一片小橋流水的古樸氣息。說起風雨橋,一般人都會覺得,那是侗族獨有的建築,在廣西侗人聚集的地方,大河小溪上,常常能夠看到它們矯健的身影,甚至田間地頭,也有它們駐守著歲月。其實,我們湖北,還有湖南、貴州都是風雨橋的故鄉。隻是,侗族人把風雨橋建造得更精巧別致,揉進了民族生活的千年傳統和審美想象,堅守著一種古樸而崇尚的民族精神,把一座座風雨橋當作堅不可摧的民族脊梁,用一種堅定牢固的姿勢,聳立在到處充滿深厚曆史文化底蘊的中華大地上,曆經千年風雨,硬是立出一種特有的民族象征。

橫立河上的這座風雨橋,也是全木構造,用沒用鐵釘,我沒考證。傳統的風雨橋,完全靠鉚榫銜接,不沾一絲金屬氣息,純潔、坦**,像這天然的山野。各種精工技巧,也從這些完美的銜接中體現出來,成為建築界的一種經典文化。不知道這種技藝,是否傳承至今?十多年前家裏裝修,來了木匠,也來了各種機器,鋸的,刨的,鑽的,磨的,都有,就連釘釘,也拿一種現代的工具——射釘槍代替。快是快,也省事,就是傳統木藝的做工與講究、工藝與技巧、古樸與厚重,都**然無存。粉飾一新的所有精美下麵,全是膨鬆木板與鐵釘的組合,簡單,虛浮,金玉其外。

河不寬,風雨橋的跨度也就十來米。因為窄,橋上隻有重簷廊道,沒有傳統風雨橋的樓塔。人走在上麵,聽得到木板吱吱呀呀的聲響,像一串古老的詠歎,敲打著每個人內心:你是金玉其外嗎?

下了橋,我們沿河邊的村道隨河水一路向前,有一種隨波逐流的意味。沿河兩岸都築有漢白玉的欄杆,間隔擺置著刻有古代田園詩詞的巨石,這讓小河更秀氣起來,宛若佩在小村身上的一條鑲寶石玉帶,文靜而優雅。在這裏,河水完全匯集起來,一池碧玉,如凝固了的琉璃,聽不到溪水流動的聲音。遠處,幾隻雪白的鴨子美美地沉湎於水裏,輕輕遊動著,在身後劃開一線波紋,留給我們一串串羨慕。河的兩岸,是逶迤開去的田園、層疊的梯田和起起伏伏的山林,稀疏散落其間的人家,是這一方山水的點綴和靈魂。

我見過這條河原來的樣子。那是2011年的冬天,我們開著那輛早已上交的公務車,為“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到這個小村。豎在寒風裏,我隻感覺到這裏和其他山村唯一不同的是平坦與空曠,風絲毫沒有阻礙地就吹到我們每個人身上,格外的冷。河堤粗糙簡陋,河道裏除了沙石就是各色廢棄的塑料袋,一片狼藉。小河像一條凍僵的蛇,匍匐在荒蕪的河灘上,靜寂無聲。用“凍僵的蛇”來形容,是因為線一般細小的水流完全讓我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和現在滿滿一河道的碧水完全兩個模樣。

河在百十米外一個漂亮的轉身,奔向田疇間的一處小廣場。那裏似乎是平穀的中心,辟在河的另一側,一座石雕小橋連通著彼岸。小橋渡過我們,一河溪流從不遠處越過堤壩開始滾滾翻湧,原先琉璃一樣的一溪碧水,瞬間變成雪白的銀練滑進廣場邊的水池。池的中央,一座人工堆砌的小島巍然屹立,頂端一塊直立的巨石上,“釣魚島”三個紅色大字赫然醒目,如熊熊烈焰,喚起人的家國情懷。是啊!有國才有家,國富民方強。短短幾年,一條小河的變化,足以折射此中寓意。

跨過連“島”窄橋,從“島”下的小洞走進這座極度濃縮的“釣魚島”,一尊深綠的模型火炮會勾人想起領土的尊嚴與駐守的榮光,仿佛那座島,已回到祖國懷抱,一同享受陽光的明媚與溫暖。“島”不大,不足容納百十人,卻也別有一番小巧意韻。來此的人們,無不上島體驗一回,像真的去釣魚島走了一趟似的,開心,自豪。

斜對麵,是新修的小廣場,有房,有廊,有亭,也有花,有樹,是鄉村最好的休閑場所。想必,日暮月升,炊煙散盡之後,花香嫋嫋中,村裏的人們,聚在這裏,或跳,或坐,或對弈,或講古,神侃閑說中,古老的傳說在這裏鮮活,鮮活的故事從這裏水波一樣**開……

茶香人家

廣場傍著茶園,現代鄉村的休閑文化氣息中,又多了幾分氤氳的田園詩意。至此,我們要與那溪碧水道別了。人可以一時隨波逐流,但不能一直茫然從眾。小河徑自折向更遠處田園,奔向遠方,我們則反向茶園和村口遊去。

茶園平坦闊大,一行行列隊整齊的茶樹正妖嬈新發,黃中帶綠的青色新芽水嫩欲滴,嬌柔柔地亮在碧綠的茶樹頂上,伸手摘一片丟裏嘴裏,嚼得滿嘴清新茶香。保康是鄂西北著名茶鄉,高山綠茶醇香有名。而這裏恰恰是核心產區,每一片茶葉,都帶有山的靈氣,水的溫潤。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水土是有滋味的,這水土的滋味,又蘊進每一片茶葉裏,清純、芬芳。

走進茶園淺處,我摘下一片雀舌般的青葉含進嘴裏,咀嚼中,一絲清涼與苦澀的芳香在唇舌和口腔間迅速擴散,浸漫味蕾,再通過神經輸送出愉快的感覺,真是美極了!“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如佳人”。感謝上蒼賜予人類這麽美妙的植物,感謝神農發現了這種植物葉子如此美好的滋味!在這個世上,茶葉是最神奇的樹葉,還沒有哪種樹的葉子如茶葉一樣能被這樣多的人喜歡,啜飲、品咂、吟詠、眷戀……日複一日。

和別的茶園都建在蜿蜒起伏的山崗不同,這片茶園嵌在平坦的穀底,看上去像一塊碩大的綠寶石,是這個鎮、這個縣無數茶園的一隅,一個側像,一個特寫,如經典的寫意,在格欄坪這座小村以一種平疇的方式,畫卷一樣展開,露出一穀悅目的綠浪,一片開闊的氣勢,一種美麗鄉村的坦**。想那采茶盛季,我站的這行茶間空隙裏,穿梭起舞的都是忙碌的采茶村姑吧?多美!詩情畫意。先前有報道說,鎮裏連續三年舉辦的“采茶節”,都安排在這裏。格欄坪,這個深藏荊山深處的鄂西北小村,就這樣聲名鵲起,吸引了我們,和無數羨慕、向往、懷想鄉村的人,紛至遝來。

我沒有在采茶節時前來這裏,原因是我更喜歡鄉村的清寧和原始氣息。采茶節隻是展示美麗茶鄉的一種形式,參不參與,都不影響我對茶和鄉村的熱愛。而這種活動的熱烈與喧鬧,注定隻屬於特定的人群。在我而言,“山,依舊好。人,憔悴了。”曆經疲倦的心,總是更向往寧靜。

果真,卸下了節日的繁裝,褪卻了盛會繁華的格欄坪,此時一片平靜祥和,山山水水,溝溝坎坎,樹木、田園、村舍和無數的野草,都露出本真,散發著自然的氣息,青山如黛,田園如畫,素顏驚豔,反而讓人覺得更加親切、實在,像自己住過的村莊,沒有陌生,沒有隔閡,走進來,就像回到了老家,心,放進了故鄉。

茶園之後是條塊分明的不規則田園,種了蔬菜,栽著果樹,還有的就那樣**著,等待著。或許,那裏已經播下種子,正等待一場幸福的春雨。或許裏麵什麽也沒有,在醞釀著、期待著催生一種什麽樣的輝煌。土地是萬物之母,誰沒有母親?

交錯的村路都已硬化,兩旁栽滿花草,還有桃花紅豔地開著,風華妖嬈,招人親近。路燈一路林立,精致漂亮,不亞於城市。磚混結構的村居小樓白亮亮地從青翠的枝葉間露出一閣半簷,隱約著鄉村的含蓄和田園詩意,是景區旅遊難以見到的美,比什麽都自然。

我們在小村穿行,腳步舒緩,輕盈地丈量著山水詩行。小村在時光裏穿行,步履匆匆,仿若那奔騰不息的格欄河水,用最快的速度改寫著小村的貧寒、孱弱與落後,捧給我們一座現代的美麗的鄉村。

隨意找了戶農家,我們說明就餐的意願。隻顧著好看好玩,時間已經下午兩點,也不覺著餓。一對模樣憨厚的老年夫婦接待了我們,謙虛地說了些沒有什麽好菜的話,就爽快地應承下來。熱情厚道的純樸樣子,是典型的保康農民形象。

他們家並不是農家樂,我們要的也就是這份自然與親切。老婦忙著準備去了,老漢往返著給我們搬出木桌木椅。暄寒中我們瀏覽了一下,家裏什麽都有,洗衣機、冰箱、空調這些過去城市的專享,也都進駐。電視還是50英寸的,比我家還大。生活改變了農村,奮鬥富裕了鄉人。短短幾十年的時光變遷,現代的鄉村,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住在茶鄉,自然更不缺茶水。老漢一邊沏茶,一邊應答著我們好奇的問詢,有問必回。氤氳的茶氣、濃濃的茶香迅速在這棟兩層的農家小樓前飄散起來,清醇的香味無影無形地彌漫著我們的鼻孔,每一次呼吸,都能真實地感受到那份植物的清香。這是自家剛炒製的新茶,你們嚐嚐鮮吧?老漢說。

其實,老漢和我們是同時代人,大不了幾歲,隻不過田間勞作,曬過的太陽,淋過的風雨比我們多,看上去略顯蒼老一些。老漢的兒子媳婦在外麵打工,老兩口在家帶孫子。這樣的現象,現在的鄉村,十分普遍。時代的發展賦予了社會人居生活新的內涵,所有的幸福從來都是勤奮努力打拚出來的。帶孫子之外,老漢還種著幾分茶園菜園和幾畝地,喂了兩頭豬和十幾隻雞,不交錢,還領錢,小日子過得像茶一樣有滋有味。

和老漢提起村名的來由,老漢說,那都是傳說,當不得真的。現在的村名,雖然音同,但字不同了,叫“格欄坪”。果真,飯後在村東口的一個小廣場中,一堵土牆似的村名牌立在中央,上麵三個紅色的繁體“格欄坪”印證了他的說法。過去那些故事,一下子變成了演義,真真假假,變變化化,像那些鄉風民俗,在代代耳聞口授中,沉澱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段落,一個章節。

聊過之後,老漢進去給老嫂子幫忙去了,我們再次沉浸到濃釅醇厚的茶香之中。霧氣嫋嫋的暮春裏,格欄坪的天空格外清亮明澈,一片寧靜。隔空望去,一片開闊的穀底,垂柳絲絲,新茶簇簇,百花燦燦,一派盎然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