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芬芳生態農莊

久居深山的葛,在這裏落戶,幾度春秋浸泡,時光打磨後,以葛粉、葛片茶、葛花茶的姿態,走向天南地北。天南地北的花,來這裏定居,千姿百態,繽紛妖嬈,裝扮著這座傍溪生長的農莊,寫意出現代生態農業去脂脫粉的俏麗。

薄薄的天光打濕了4月11日的清晨,季節捂暖了的風,和那些見風就長的藤蔓,纏纏綿綿,撫過貪婪田園風光的眼,驚豔了潛存於我們腦海深處的眷戀。這裏一切都那麽新鮮。仿佛,那些紛紛擾擾鋪陳在田間大棚裏的葛,與少時漫山遍野所見似曾相識,又恍惚陌生。搜尋記憶裏葛的身影,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

這天,可恨的新冠肺炎病毒還沒有完全殲滅,帶給人類的災難和影響,也還沒有徹底消除。但我們不能懦弱,更不能頹廢。病毒不善,為惡人類,羈絆我們追求幸福的腳步,束縛我們的生活與發展。我們沒有一點理由順了它的意,遂了它的願,自毀美好與前景。“喬木亭亭停蓋蒼,櫛風沐雨自擔當”。曆史總是喜歡用苦難的刻度錘煉我們的體魄與意誌,而英雄總是在時代的磨礪中顯露本色,鍛造傳奇。新冠肺炎病毒給了我們仗劍江湖弑毒斬“疫”的良機,時代教我們以無畏挑起了戰勝天災的重擔,我們就要勇猛頑強的積極征戰,像革命先輩,以血肉之軀在苦難中攻城奪地,既要戰“疫”完勝,也要恢複生產。新冠肺炎病毒帶來的巨大損失,要盡早盡快彌補。縣文聯組織的這次活動,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我們這群書生,用手中的筆墨,勾勒出綠珍生態農莊的文化筋骨,為邊戰“疫”邊複產的農企鼓勁加力,推波助瀾。

農莊像一片綠洲,平整地舒展在過渡灣鎮二堂村的山嶺之下,方園一百多畝,一馬平川。自小城沿清溪河往北車行十餘裏,一座現代拱橋接通著這片開闊的田地,一個個鋼筋鐵骨撐起的覆膜大棚,連綿出綠珍生態農業園的磅礴氣勢。

疫情持續向好後首次相逢,我們這些書生,也仿若江湖俠士,蒙著麵。相視的一笑,都掩進不同色彩的口罩。微合的雙眼,深深淺淺地眯出笑意。

對我們的造訪,張總滿心歡喜。似乎,我們是他早就渴望著的一場雨,能讓他那些大棚裏的葛和有機蔬果,茁壯成長。市場經濟,企業是主體,是社會發展、時代進步的基礎。可是,欠了文化的筋骨,企業行穩走遠,就缺鐵少鈣。保康的本土企業家們,深諳其理。張總是這些企業家的代表,邀請我們這些本土文藝界的代表參觀他的生態農莊,是對文化的虔誠與崇敬。

在他的引導下,我們十餘人魚貫而行,像一尾尾自由自在的魚,暢快地遊進了龍門。龍門裏的一切,都很美麗,新鮮,充滿了神奇。那些傳統的農具,漂亮的草木,新奇的魚菜循環共生方式,和張揚著現代農耕理念與科技信息的設施,無不魅力四射,妖嬈迷人。

我們在農莊“扶貧車間”精致開闊的一樓短暫的小坐,取下蒙麵的口罩,品嚐張總為我們備下的葛片茶,還有剛從身邊大棚采摘的草莓。探尋的目光和思維的觸角,也由此展開。

草莓媚眼粉腮,晶瑩如玉,誘人之極。文化人的斯文是端不起來了,也完全沒有端的必要,無論何時,或者何地。我伸出貪婪的手,讓草莓的芬芳,在唇齒間飄**。

葛片茶湯色淡黃,芳氣襲人,快飲一口,柔腸百結為之一暢。葛本山野草木,極具清熱祛火、解渴生津功效,為天然養生佳品,是綠珍生態農莊絕對的主角。對葛的利用,我國曆史悠久。秦漢時代,我們的先祖就已在以根充饑,用葛藤纖維紡線織布。葛衣葛巾之說,即源於此。有關葛文化的記載,至少也有二千五百餘年,《詩經》周南載:“葛之覃兮,施於中穀,維葉萋萋。”《全金元詞》也有“免葛藤叢裏,婆娑遊子,夢魂顛倒”的描述。甚及佛經的《論開語》,亦有“昔緣未了論開悟,今又葛藤試解環;此事當人須直取,吃瓜莫受賣瓜謾”的偈語。在曆代古籍中,葛藤又雞齊、黃斤、野扁葛,葛條之名。而藥用記載,始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我國第一部醫學名著《黃帝內經》和第一部文學名著《詩經》,也都對葛根的藥用和食用價值有書寫。葛氏起源已久,家族興盛。

保康山大林深,氣候溫和,適宜葛根生長,為山區農民增收,立下了汗馬功勞。張總說,農莊不過是牽引,是龍頭,是“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組織者,帶動農民采集葛,栽培葛,加工葛產品,發展葛產業。他們用的葛,純正農民工在深山老林裏挖的野生葛根,壯的粗如木桶,秀的纖細苗條。一時加工不完的,就種進田裏,絕對天然有機。看牆上的介紹,農莊已投資兩千多萬元,開發出野生純葛粉、葛根衝劑、葛片茶數十個係列。每個係列下麵,還有豐富的品種,子子孫孫,形成龐大的葛氏家族。這些山裏的天然奇珍,在武漢,在深圳,在廣州和東南亞等地區和國家,受到友好歡迎。舊年,線上線下,國內海外,葛產品銷售過千萬,帶動易地搬遷至農莊後側的貧困戶增收70多萬元,土地流轉為本地農戶淨收30多萬元,合作社成員分紅15萬元,溫馨了許多家庭。當下山村,需要這樣的企業。我們農民,要靠這樣的引領。共同的小康生活,奔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扶貧車間”的二樓,是電商中心。小坐之後,我們風一樣從每個工作室依次流過,走馬觀花,感受現代電子網絡對農業發展的助力。伏身電腦旁,一張張網上訂單,透著五湖四海的葛“粉”對野生葛產品篤定的偏愛與信任。那信任,是產品本質的博取,也有視頻耕種的溯源保證。在綠珍農莊,每一份葛產品,從種到出,都置於公開、透明、適時的網絡空間。每一個用戶,隨時可以調取、查看、溯證,分享傳統農耕文化在田園大棚中的每一個真切實在的鏡頭。這過程,閑散,悠然,也擴張著鄉野田園之美。

整個三樓是葛產品加工車間,現代化的流水線賦予傳統工藝以速度與精致。線的兩旁,幾十號來自二堂的精準扶貧農民工熟練地履行著崗位職責,心無旁騖。我暗自替他們高興。從遙遠閉塞的深山葛一樣的遷到河邊,搬進高樓,生計有來源,不愁吃不愁穿,才住得下,住得穩,懷揣美好希望,健步奔向小康。

葛園在車間的右側,原木築廬,葛藤點綴,看似簡潔,實則精巧而玲瓏,古色古香,坦誠地**著葛的粗獷與春的直率。那些傳統的製葛器具,石磨,石碾,衝臼……原始而陳舊,在小豔疏香的春色裏,像一件件曆史的陳列品,默默地呼吸著現代的空氣,展露曾經的繁華,回味著過去那個異常艱辛艱難的年代,在新與舊的對視中,也多多少少有些黯然與失落。曆史很有意義,總是在不斷地淘汰與創新中前進。而我們走過的每一步,卻又無一可以省略。

為葛園的古樸、清秀、精巧感動,我們在這裏小憩。三三兩兩,石桌邊,木棚下,品葛茶,聊詩文,推幾圈石磨,踏幾下碓窩,試試那些曾經熟悉的製葛工具,曬曬當空溫柔豔麗的太陽,仿佛這片田園,屬於自己。情懷豪邁的畫家,則急急撐開宣紙,就著明媚風光研墨調色,頓時,一串串微風中輕輕搖曳的紫色葛花,落英繽紛,掉進畫中。

於這片田園,我熟悉已久。孩子小姨的家,就離此不足百步。最初的印象,這裏是一片稻的汪洋,沿河波瀾。冬天,**的泥土上,搖曳著油菜花的幼苗,寒風裏孱弱得讓人憐惜。後來,改種經濟收效好的植物,建成蔬菜大棚,不想經營不善,未幾頹敗。幾年荒蕪,野草叢生。村民著急,鎮委著急,土地也著急。2017年,經鎮委引薦,綠珍公司接手了這片田地,重打鑼鼓另開張,以葛為基礎,除去荒蕪與淒涼,重新撐起破落的棚欄,辦起了這座有現代意氣的有機生態農莊。

走出葛園,隔壁04號大棚是傳統農業的現代示範,那些科普中的鏡頭,在這裏一一定格。地下,地表,地上,空中,梯級交錯分布著魚和各種植物,層次分明,從動物到植物,草本到木本,果蔬到花卉,琳琅滿目。水培,霧培,基質培,變幻著時尚的氣息,刷新著傳統農業田園耕種的古老姿勢。江河裏的魚,南北的水果、東西的菜蔬,辭別緯度經度與氣候的挽留,千裏相聚,十數種水生生物和600餘種植物在這裏齊生共長,和諧共處。

這是一種全新的魚菜共生、循環互助係統。種在這裏的植物,都是礫培,沒有土壤。地下魚池積澱的魚糞和殘餘餌料,通過虹吸裝置轉化為地表、地上和空中管道槽植花草的養分,養得植物肥頭大耳。而植物的吸收,又對水完成了淨化與過濾,不用換水,循環回來就是魚類的生長清泉。張總說,科技為現代農業注入了全新活力,地下池中養魚,地麵種菜,空中氣霧培植花草,土地、空間和陽光都得到最大效率的利用。相比傳統耕植,節水95%,節肥90%,節省人工70%以上。最最關鍵的,是沒有蟲害,完全不用農藥,效率提升7倍以上。

走進棚裏,明顯感覺到別樣的溫暖。引頸觀望,我們目不暇給。地下,玻璃覆渠,小橋跨波,魚隨水遊。那些魚,似乎熟悉了人類,不躲不閃,爭相擁到人影晃**的水麵。在它們心裏,一定裝著一個個美好的夢,期盼著每一個臨水觀魚的人手裏,都會灑下點點美味的餌食。魚影動**之上,是綻放在地表的奇花異卉。我們去時,勳章菊、鳳梨、豬籠花、鳶尾、玫瑰開得正豔,風姿妖嬈,百媚千嬌。許多的花草,以我的知識,根本叫不出名字。許多的鮮豔,也辨不出是花,還是葉。用形色,也糊塗。鏡頭掃過之後,一種草木,花說是鶴望蘭,葉卻是玉簪。嗬嗬,不知也罷。我們對這個世界,本就有太多的無知,需要太多的了解和學習。研究植物,是植物專家的工作。眼下我們能做的,就是貪婪花色,好好欣賞這些奇花異卉。

這些草木的上麵,城際高鐵一樣的管道縱橫有序地在空間交錯,管上開著密密的槽口,裏麵同樣植著天南地北的花草。花葉蔓長春花、鐵線蕨、長壽花、仙客來、千日紅、百香果等風姿搖曳。燦燦挺立的,如瀑瀉地的,飄逸著長長裙裾的,散發著嬌豔光彩的花草,在人影幢幢裏,興高采烈,好似我們的到來,能夠最好地烘托她們的表演,或者說展示。她們像站在T台上的時尚名模,娉娉婷婷,搔首弄姿,極力地吸引我們聚焦目光。這些原本種在盆裏、土裏、地裏的花和草,現在都被高高地供在空中,裝點著過去一直貧困蒼白的空間,努力充實與改變著鄉村的麵貌和生活。

再往前,3號棚是“綠珍植物園”,匯集的植物,媲美相鄰的4號。喜歡的遊客,可以挑一盆,或者幾株,帶回去,花不了幾個錢,卻能美化居家空間,讓鄉村植物的芬芳在城市的方格家庭裏,燦爛地開放。

更多的大棚,生長著西紅柿、黃瓜、青豆、草莓等不同的時令蔬果,還有綠珍生態農莊主打的葛。不同的花木,各據一棚或者幾棚,交錯分居路的兩側。行走之間,令人垂涎欲滴的草莓,透過薄薄的棚膜,朦朧著紅彤彤的笑臉。來自小城和小城身邊的人,大人,小孩,老人,提著一兜兜鮮美的草莓,興奮著草莓一樣的光彩,在此棚與彼棚穿梭流動,唇齒與眉眼都忙碌著,像飛舞在花海中的蜂蝶,應接不暇。

保康鄉村經濟,打工收入之外,發展壯大本地農產品龍頭企業是重要牽引。葛是很好的經濟產業,野生資源的優勢得天獨厚。以現代方式生產,科技力量助力,前景春光明媚。這片大棚,以葛為主,帶動非季節性果蔬生產,產生的效益,肯定遠超季節性自然生長。就像帶著露珠的草莓,吃在嘴裏,鮮嫩水靈的滋味,總是鮮美許多一樣。但是大棚經濟的發展,並非蓋個大棚就馬上有功效那麽簡單。不然,先前這塊地,也不會荒蕪許久。地上的大棚,也不會破落。經濟總以看不見的力量,讓循著它的流向暢遊的人,如魚得水。

正是諳熟此理,這片生態莊園,別出心裁,於棚戶之外,留出一部分土地,像留出了一張張白紙,交給我們去寫作。

這是一個值得肯定與讚賞的嚐試,包括先前我們看過的魚菜共養、蔬果大棚,都敞開了大門,讓人隨便進出,走進田間地頭,享受迥異城市的田園氣息。隻不過,這些預留的土地,更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可以租種,享受自己動手耕作的鄉土生活與春播秋獲。

在農村,蔬果大棚早已不是稀奇。裏麵的果蔬,幾乎天天都能擺上我們的餐桌。簡單地大棚種植,似已吊不起大眾尋新獵奇的胃口。租塊地,自己種,反而能生出別樣的魅力。對老人,勾起的是少時記憶。對小孩,是鑒別五穀、認知菜蔬的教材。現在的孩子,吃著白花花的大米,認不出田間的稻穀。餐桌上香噴噴的菜肴,到了地裏,分不出花葉,叫上不名字。綠珍生態園推出的田園親子遊、菜地租種體驗,縮短的不僅是城市與鄉村的距離,步道板與泥土的差別,食物與原材的異同,也縮小著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生活融合的間隙。古老文化的精髓需要我們一代一代地傳承,文明的進步絕不能讓我們的孩子在享受天地自然厚賜的生存食物後,不辨不識,不知敬畏。

我在農村長大,從小親近泥土,對田地的偏愛,幾乎有些固執。感覺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散發著親切的芬芳。地裏的每一棵草木,都是我的親友。我的血脈裏,源源不竭流動的,是大地母親的氣血。刻錄於記憶深處的影像中,一個瘦弱少兒,八九歲的時候,就開始在厚重的土地上學習耕種。高高舉起沉甸甸的鋤頭,開墾菜地,播種蔬菜。提著竹編的小籃筐,在地裏尋豬草、拾麥穗。舞動明晃晃的鐮刀,收割玉米、黃豆、小麥和油菜。那段生活,苦難纏繞,但苦難之外,也讓我從小就認知了養育我的每一種作物,還有山水與草木。現在,喜歡田園,貪圖山水,已成為我的一種行為自覺。不論走到哪裏,總喜歡先到田地裏、山野中去轉一轉,看一看。甚至生出奢望,幻想退休以後,能在鄉村山野覓一方容身小地,裁竹結廬,回歸山林。

因為事業始於葛,始於農業,張總有一種濃烈的鄉土情結,對土地,對山野,對田園,敬畏而珍惜。他不想這片土地荒蕪,所以接手創辦了這家生態農業園。為那些破落的大棚和久荒的土地,注入新的內質。他不想農業失去魅力與傳人,所以推出親子遊、少年營活動,讓這裏的每一分土地,對我們,對孩子,都產生一種全新的吸引力。智慧就是這樣,地還是那塊地,棚還是那些棚,在不同的人手裏,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推出土地租種活動,並非企業不需要那麽多大棚。張總說,他隻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引起更多人對土地的尊重,吸引更多的孩子走進田園,見到他們吃的食物是怎麽從土地裏生長出來的,告訴孩子們,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有多麽珍貴與可愛。至於租多少地,種什麽,怎麽種,隨大家選定。三兩分不少,畝餘方不多。白菜、蘿卜、黃瓜、四季豆……想種什麽種什麽。兩分地,365元一年,農莊還贈送5種春季蔬果種苗,10斤有機糞肥,免費幫助翻一次地,施一次肥,或者及時跟進的耕種技術指導。而田裏的菜蔬豐滿了,全歸租戶,收獲絕對超值。

這是個有創意的城鄉互動,增加了小城人親近自然與田園的吸引力。租塊小地,有閑了,從小城出發,十來分鍾就到了田間地頭,鬆鬆土,鋤鋤草,順便采摘一些菜蔬,無化肥,沒農藥。自己親手種的,吃起更加味美爽口。也許,耕種之時,我們會流汗,手會起泡,感覺有些累,但麵對鮮嫩可口的有機蔬菜,心裏洋溢的,是勞動的幸福,享受的開心。自然,也會多一些對自然、對土地、對萬物、對耕種、對勞動的敬畏與尊崇。

也有不同選擇,為沒有更多時間,但卻希望經常品嚐有機蔬果,偶爾又能享受田園耕種樂趣的人著想,農莊實行租地代管,送菜上門。租塊地,有時間了,可以自己到田間,和孩子家人一起探討種什麽菜,怎麽種,享受田園之樂。沒時間,就委托農莊人員打理。成熟的蔬菜,由農莊派人直接送到家裏,花費不多,享受的是特供品質。

關於這片土地,以後也許還會有其他故事,或者創新。但不論什麽形式,自種,還是代管,都能達到了一個目的,可以讓我們的孩子認知五穀、菜蔬、水果在田間的形貌,了解我們吃的、喝的和喜愛的,來自何處,什麽時候種什麽,怎麽種。我們太需要這種傳承,或者教育了。而我們的土地,也需要這種傳承中的愛護,科學合理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