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小 雪
看到小雪這個詞,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是人名。確實,這又是一個適宜入名的節氣,甚至比秋芬(秋分)來得更直接,連諧音都不需要。如果說秋芬有一股襲人的鄉土氣息,那麽,小雪則是風花雪月的,她那麽清新,那麽雅致,那麽高潔。“雪花漫舞、白雪陽春、銀裝素裹、雪飄如絮、粉妝玉砌、瑞雪飛舞、冰雪聰明……”隻要是和“雪”有關的詞語,多有褒義和讚美的色彩,難怪人們如此青睞,那些被喚作“小雪”的女子憑空也多了幾分可愛。
小雪交節時間在11月22日或23日。
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東北風開始成為中國廣大地區的常客,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過於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小雪和雨水、穀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
黃河中下遊平均初雪期基本與小雪節令一致。在小雪節氣初,東北土壤凍結深度已達10厘米,往後差不多一晝夜平均多凍結1厘米,到節氣末便凍結了一米多。所以俗話說“小雪地封嚴”,之後大江小河陸續封凍。長江中下遊初雪來得遲,一般在12月中下旬,但是,初冬景象已然十分明顯,完全是一幅“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了。
小雪的雪總是弱不禁風的,有幾分嬌羞,有幾分柔美。清代王士禛在《題後》有曰:“寂寥小雪閑中過,斑駁新霜鬢上加。”借喻小雪所抒發的情懷,即使是愁緒也是淺淺淡淡。小雪的雪常常是半冰半融狀態,或落到地麵後立即融化了,氣象學上稱之為“濕雪”;有時還會雨雪同降,叫做“雨夾雪”;有時還下些如同米粒大小的白色冰晶,稱為“米雪”。勉強“紛紛揚揚”了幾下,還沒沾地就已化為烏有,路麵都打不濕,給人的感覺太含蓄太夾生,沒有一點兒酣暢淋漓的勁頭。當然,有總比沒有好。農諺道:“小雪大雪不見雪,小麥大麥粒要癟”、“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瑞雪兆豐年。
雖說是瑞雪兆豐年,但是我們年少時總是感覺豐年太少,因為總是缺衣少食。到小雪時節,晝短夜長,母親就會打起節約糧食的主意。記得小學階段,早晨,母親會為我們弄一頓紮實些的早餐,我們中午不回家就在學校裏硬扛著。晚餐,又是紮實一點,這樣一天就省下了一餐。小學階段,正是人長身體的時段,少吃一餐飯當然餓。所謂饑寒交迫的滋味,其實就是年少時在小雪大雪節氣間感受到的。也有一句諺語叫“窮人怕冷,富人怕熱”,關鍵是,那時全社會幾乎都是窮人。
在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文化中,有兩個內容必不可少,一個是農作的指導性,另一個就是養生進補的習俗。雖然是二十四節氣個個都要進補,但最適宜進補的大概要算冬天了,“冬天進補,開春打虎”。這個節氣,人們需要以食補來驅寒,宜吃的溫補食品有羊肉、牛肉、雞肉等。中醫認為,小雪節氣最宜補腎,益腎的食品則有腰果、芡實、山藥、栗子、白果、核桃等。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這時也更為適宜。民間還有:“冬臘風醃,蓄以禦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幹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這時動手做香腸、臘肉,春節時正好享用。小雪時節適當進補可平衡陰陽,但進食過多高熱量的補品,會導致胃、肺火盛,表現為上呼吸道、扁桃腺、口腔黏膜炎症或便秘、痔瘡等。因此,進補的時候尤其要注意是否符合進補的條件,虛則補,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範圍,還應吃些性冷的食物,如蘿卜、鬆花蛋,以平衡膳食結構。
我的高中是在十幾裏外的學校住讀。高一時的那個國慶節,我想請假回家一趟。那時的國慶節在農村是個極其寡淡的節日,對於我這個另類的請求,班主任十分不解:“國慶節還要回家?難道你家有好東西吃?當然,有好東西吃天天是節,沒好東西吃節也不是節。”二十四節氣都講進補,實際上是太缺補才講補,人們總是差什麽想什麽,缺什麽叫什麽。中國乃至人類社會幾千年,搞飯吃都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缺衣少食在曆史長河中占據了太長的時段,自古都是民以食為天。現在胖子遍地走,營養過剩者比比皆是,所以進補之說大可不必,二十四節氣的進補民俗越來越淡化了。
白居易在《問劉十九》中寫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冬雪將至,和朋友喝著新釀的熱酒,雪下得大些又何妨呢?有酒有肉還有暖氣的寒冬,當然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