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立 秋

立秋是個挺有詩意的節氣。

立秋交節時間在8月7日至9日期間。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裏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一葉知秋”。隻是,那時沒有自動化,不知怎麽合得那麽巧。梧桐落葉果真能應聲而下,那定是天人合一了。

唐朝“大曆十才子”之一的李益,在《立秋前一日覽鏡》裏寫著:“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妙趣橫生,況味無窮,又無可奈何。南宋詩人劉翰,詩名並不高,他寫的《立秋》因寫出了立秋節氣的幾個“關鍵詞”,從而流傳至今:“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立秋是個寄寓了很多希望的節氣,首先是對秋涼的期待。立秋了,雖然還有“秋老虎”,雖然還有“立秋一伏熱死人”之說,但是,總有一絲掠過的涼風,好像是秋的使者,起碼可以給人帶來心理上的涼爽。尤其是,立秋以後的夜晚,無論如何不會比暑伏天更熱。2013年7月30日,中國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高溫)Ⅱ級應急響應,這是自2006年《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使用後,氣象部門啟動的最高級別的高溫應急響應。因為連日來,全國多地遭受高溫炙烤,高溫達40℃的城市有不少,中央氣象台已連續4天發布高溫橙色預警。並預報,7月30日至8月8日,江淮、江南以及重慶等地仍將出現較大範圍日最高氣溫超過35℃的高溫天氣。這個預報和8月7日立秋的節氣高度一致。

當然,人們更有對秋收的期待。從文字角度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所謂“秋不涼,籽不黃”,“立秋十天遍地黃”,“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結頂”,一個碩果累累的秋天就要到來了。

農民說:“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立秋三場雨,秕穀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秋雨充沛,秋實豐滿。但人們都說“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秋風秋雨愁煞人”。見落葉和秋風秋雨而悲秋的人,不隻是文人。悲秋情緒並非“為賦新詞強說愁”,也是生理現象。秋內應於肺,肺在誌為悲,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所以,寫秋的文學作品以“悲秋”者居多,令人耳熟能詳的是歐陽修的《秋聲賦》。當代詩人汪國真的正麵寫秋的詩作《秋》,卻也以“悲秋”入手:“秋天常常令人傷懷/因為那裏有一份生命的無奈/蕭瑟更加重了這種氣氛/思潮不由在落葉中徘徊。自古有多少寂寞的人傷秋/望河水飄枯葉一年又一年/自古有多少傷秋的人寂寞/看天空飛疾鳥一載複一載。我說,秋是有一種悲,可那是悲壯 不是悲哀/我說,秋是一陣風/可那不僅有風沙 更有風采”。

古時立秋叫立秋節,又叫七月節,廣受重視。朝廷的迎秋儀式自不必說,民間的慶秋活動種類繁多且持續久長,摸秋,秋忙會,秋田樂,貼秋膘,啃秋,秋社等等一大堆。婺源篁嶺古村的曬秋活動,成為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後,更演變成鄉村旅遊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探秋拍攝。在這裏,做戲和看戲的雙方,相互刺激了興趣與需求,可見,許多的旅遊項目都可以無中生有。

立秋是個大節氣,即使在“四立”中也算得上是很特別的一個節氣。立春時節其實是在深冬裏,一個月後才有春的訊息。夏天是在立夏未到之時已經開始了,也就是說夏天的喜也好憂也好,都不是立夏帶來的。冬天與希望與生長無關,它是個應付與維持的季節,立冬這個節氣好像是個寡淡的節氣。隻有立秋,它能快速帶來秋的涼爽,它也能沉甸甸地帶來秋的收獲,它是個值得期待有著最真實希望的節氣。即使是悲秋,那悲的也是人生之秋,已然上升到哲學的高度。

中國人往往愛用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取名,我堅信,如果作一番精確的統計,叫“立秋”的人應該是最多的。可見,人們都喜歡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