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望歸亭記
望歸亭,建於2002年,位於秭歸縣歸州鎮所在地的半山腰。亭內有蛇形樓梯,直通亭頂。佇立亭台,仰可觀宇宙之大,盡數星月;俯可察品類之盛,感歎繁華。若是朋友聚會,或品茶,或唱歌,或吟詩,或對弈,實在是難得的清靜之地。
2006年國慶,我同幾位朋友有幸登臨此亭,其快樂心境,難以言表。記得歐陽修曾經說過:大凡天下最美與最快樂之事,是不能同時兼得的。若要享受登山臨水風景之美,一定要到荒僻寂寞之地;要想觀看人物和物產的興盛與繁華,一定要到四通八達、車船交會之地。歐陽修的話也許頗有道理,可是若要以此來形容歸州之鎮的景況,似乎又不夠準確了。
歸州鎮座落在一個“U”字形的山腳下,於望歸亭上鳥瞰,鎮分三線:臨江一線為“九龍路”,道路兩旁,林木蔥籠,店鋪林立,百貨雲集,花團錦簇;中間一線為“香妃路”,是鎮直機關辦公之地,房舍夾道,標牌垂掛,房舍牆頭,紅旗飄揚;最後一線為“桔鄉路”,則是居民的住所了。無論辦公屋舍,還是居民住所,一色的是明清建築,白牆黑瓦,風格古樸。最令人稱奇的是,房屋東西兩端的山牆好似馬頭,也稱“風火牆”。馬頭牆,具有防風防火的能量。鎮的東頭是鎮政府,鎮政府的門前是公園,公園的上麵是廣場。廣場上,栽植著從老歸州遷徙來的古榆樹,陳列著從大三峽搬遷來的纖夫石,綠色的草坪上聳立著暗黃色的大銅鍾,銅鍾上鐫刻著精粹短文《歸州紀事》。每遇峽江急風,就覺濤聲陣陣,鍾聲隱隱,述說著歸州自殷商以來的曆史。鎮的西邊,也是一個公園。遠遠望去,猶如一個綠色圓球,鑲嵌在一片桔林之中。這哪裏是一個鎮啊,分明是一個偌大的園林。
老歸州曾是秭歸縣城的所在地。自從1994年三峽大壩動工之日起,因是淹沒區,秭歸縣城就開始東遷茅坪了。縣城遷移,不僅遷走了富麗與繁華,也移走了深沉和喧鬧;留下的是斷牆殘壁,留下的也是清靜與寂寞。但歸州人是勤勞的 ,也是智慧的。他們在屈原祠的東頭,建起了一個嶄新的歸州,並大打“屈原牌”,招引峽江上下的客人,雲集歸州。每到傍晚,屈原祠燈火通明,歌聲飛揚。國慶節那天晚上,我們原本是去賞月的,可終被屈原祠的熱鬧景象所深深吸引。這幾日,正是三峽大壩蓄水之時,江水也漸漸逼近屈原祠,一條大船橫陳於江岸,一時間,船上岸上,遊人如織。船上,一人唱,眾人和,一首《遊江曲》的船工號子,響徹夜空。細聽那號子,頗是激昂與悲愴,叫人全身熱血奔湧:“三閭(喲)大夫(哦),(咳嗬嗬)聽我講:你的(呀)魂魄(喲),(咳嗬嗬)不可向東方(哦嗬)。東方(啊)有魔鬼(喲),(咳嗬嗬)高數丈(哦嗬)。人到(啊)那裏(喲),(咳嗬嗬)必受傷(哦嗬)……屈原祠內,人頭攢動,摩肩接踵,依然是一片歡聲笑語。偌是仔細打量,就會發現:聆聽導遊講解的有之,細瞅詩碑而發出驚歎的有之,與屈原雕像合影而不苟言笑的有之,舉杯飲酒而劃拳猜令的有之,於人群中環顧美女的有之……總之,登山臨水自然之美,都市繁華喧鬧之樂,歸州是兼而有之的!
我問:此亭為何喚名“望歸亭”?歸州鎮黨委書記王華告訴我:新歸州是他的前任鄭之問先生帶領歸州人修建的。鄭之問是一位學園林專業出身的官員,對園林建築情有獨鍾。如今歸州建築之美,正是他踏訪園林群芳,集中專家意見的結晶。歸州鎮上的道路、亭閣的命名,也大都與秭歸的曆史有關:“九龍路”,是以老歸州江中九條龍也似的巨石而得名;“香妃路”,是因香溪河的王昭君而取名;“望歸亭”,則是紀念屈原而名之的了。屈原於公元前339年,誕生秭歸樂平裏,曾效力於楚國,不幸為奸臣讒言所傷,以至報國無門,仰天長嘯,飲恨於湖南的汨羅江。此亭命名為“望歸亭”,也正是表達歸州人民呼喚屈原,盼望屈子歸來的一片赤誠。
古人雲:什麽東西謂之不朽呢?那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我淺見,“三立”之誌固然可嘉,人活一世尚有“一立”足矣。鄭之問殫精竭慮建歸州,不就是立功嗎?大凡古人建亭都是有文字記載的。我見“望歸亭”,有亭翼然臨風,有匾橫掛浴月,憾無詩文勒石。於是,我試著寫下《望歸亭記》,擬送歸州最高首長——它的前任者鄭之問、後任者王華,以表示我對他們屈子般勞作的驚歎!
2006年10月15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