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珍奇滿目3
6
跟利川近了,親了,便知道原來是可以通過對氣味的感受來了解利川的。
隨著春天的到來,行走利川的大地上,沐浴在利川的春風裏,你會清晰地嗅到一股濃烈的茶香。的確,利川茶葉也是不錯的,產量高,品質也獨特。這都是利川境內山青水秀,四季雲霧繚繞,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帶來的福音噢。正如清同治版《利川縣誌》記載的那樣:“當地土人遍種其茶,其茶清香堅實,經久耐泡,向異他處,亦地氣然也!”
提到利川的茶,熟悉利川的人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毛壩、忠路、沙溪這些地方。在整個利川市,茶葉還算不上是經濟支柱,但在這些局部地方,卻也是當地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再說呢,東西好不好是不能跟產量高不高劃等號的,何況利川茶葉的產量從絕對數量上說也並非小數。
利川的茶,重在品質。利川的茶農,一方麵因勢利導,在種植上擴大麵積,增加產量;另一方麵講究科技,實行科學種管,大量發展無性係良種茶,提高茶葉品質;再一方麵,通過改進加工技藝,不斷開發新品種,以贏得市場。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一批茶葉加工企業雨後春筍般地成長起來,根據不同地區人們的消費習慣,加工出不同品種的綠茶、紅茶,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並出口到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瑞典、丹麥、法國、荷蘭、日本、新加坡、阿聯酋等國家和地區。魚木銀峰、水杉王金菊、“星鬥山”係列毛峰、忠路霧洞綠峰等綠茶和珍眉、珠茶、宜紅功夫紅茶,都在全國、全省評比中獲得美譽,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早在盛唐時期,忠路霧洞茶即是朝廷必備貢品之一。到了明代,霧洞茶更是名聲大振,明成祖朱棣受貢親賜:“此茶生來出霧洞,弟兄結拜在虛空;今夜敬茶同飲後,共品滿園輔朝忠”。
利川的茶,不僅作為一種飲品而存在,也是美化家園的重要內容。毛壩鄉堪稱茶葉之鄉,全鄉以茶葉為支柱,使全鄉農民群眾走上了致富之路。走進毛壩,給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那滿山滿嶺的茶園,把整個毛壩鄉點染得一派碧綠,那一行行一壟壟的茶樹,就像是碧海中的層層浪波,行走其間,恍若浮遊在碧海之上。
2006年,州裏組織的一批中外攝影家去到利川,市裏就專門安排他們到毛壩拍攝茶園。那層層疊疊翠綠的茶園展現在攝影家們麵前時,一個個激動得哇哇直叫,加之身著土家服裝的姑娘們在茶園裏一點綴,極大地激發了攝影家們的創作**,所到之處,姑娘們采茶的嚓嚓聲跟相機快門的哢嚓聲匯成一片,一幅幅精美的圖片承載著利川的風物與風情,隨著攝影家的鏡頭,被源源不斷地傳送到山外。
利川的茶,不僅是香的代表,也是美的化身。給人的感受已遠遠超出了其傳統的意義與價值。
7
利川的味道,也是吃出來的,品出來的。
利川地勢開闊,雨量充沛,光照適宜,水田麵積大,在恩施州當屬水稻主產區了。因為氣溫相對偏低,水稻種植一年隻有一季,有的是時間讓水稻們慢慢吞吞地生長,不急不忙地成熟,不像江漢平原、海南那些地方,一年兩季、三季,成長過程總是匆匆忙忙,因此利川的水稻籽粒飽滿,米質好,出米率高,不僅營養成份豐富充足,口感也要好出一大截。
齊嶽山下的南坪,處在利中盆地的腹地,那裏出產的大米又香又軟,特別好吃,曆來受到遠近消費者的歡迎。人們利用這一品質獨特的資源,辦起了清江源米業公司,將南坪的大米加工成精米,銷售到本省武漢和鄰近的重慶等地,所到之處,深受歡迎。南坪大米已成為利川糧食產品的一個上好品牌,清江源米業公司也成了利川糧食加工企業的龍頭,在帶動全市農業產業化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因為利川複雜的地形和由此帶來的複雜多變的氣候條件,使得利川在出產方麵時不時冒出一些讓人難以解釋的現象,比如說謀道支羅那個小地方出產的一種大米,特別香,特別軟,特別好吃。到底怎麽個好吃法呢?我是沒法用文字描述得清楚的,當地老百姓也隻是說:“那米煮的飯香得幾裏路遠,不要菜也能吃上幾大碗!”
那種大米當地人取名叫支羅米。出產支羅米的地方——支羅,是個小地方,就那麽幾分水田,每年產水稻總共不到500公斤,因此能夠吃到的人是極少的,每年的稻穀總是在頭一年就被人付定金預定了,收割時也無需主人勞駕,而是定購者自己來收割,擔心主人用贗品把真品給調換了。對此,主人也不生氣,那樣反倒省去了好多麻煩,節省了許多時間與汗水。
支羅米量雖不大,但曆史悠久。土司時期是給土司進貢的貢米。清光緒年間的《利川縣誌》上說,支羅米“置少許甑中,即清香撲鼻”。是什麽原因形成了那樣一種特殊現象呢?外形上看不出支羅稻穀跟別處的有什麽兩樣,可味道就是不同,想來想去,當地人認為原因可能就在那點兒土壤或者是那股水上。到底是不是呢?誰也說不清楚。但支羅米作為一個品牌已是古時候的事了,據史料記載,古時緊鄰的川東萬縣城就曾專設支羅米行,凡支羅米,價高一等。自然的,現在的人們也從中獲得啟示,準備將支羅米作為一個品牌加以開發,以期形成規模生產,讓更多的人品嚐到支羅米的美味。不知這事到底能成不能成。不過依我個人看來,原汁原味的支羅米很可能是有限的,但將“支羅米”作為品質獨特的優質大米的一個符號,打出一個有影響的品牌來,是完全可能,也是完全可以的,就像福建出產的烏龍茶,有一個很有名的品牌叫“大紅袍”,而真正的大紅袍產自武夷山,僅有三棵喬木茶樹,據說還有武警專門站崗負責守衛,是國寶,每年的產量自然是極其有限的,但以此作為一個烏龍茶的品牌,一直做得很好。
利川出產的一種高山芸豆,也很有特色。利川芸豆產於海拔1400-2000米的高寒地帶,主要品種有大白芸豆、小白芸豆和紫花芸豆幾種,顆粒飽滿,但都不是很大,僅比高山金豆米稍大一些,比市麵上常見的芸豆要小些。利川芸豆具有清潔光滑、肉質細膩、清香可口、營養豐富等特點。經省農科院專家檢測,除了富含蛋白質、澱粉、脂肪等營養成分,還具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芸豆主要作為菜肴,與排骨、豬蹄、雞鴨肉等一起燉、蒸或煮熟後與肉類食品燴炒,清香酥軟,口味極佳。
利川主產芸豆的高山鄉村,有的公路尚不能通達,運輸極為不便,使得芸豆這種上佳食品不能及時運送到城市裏去,讓城裏人一飽口福,山裏人本可用以增加收入的門路也難以變成現實。2004年,州委書記湯濤將柏楊壩鎮的大水龍村作為自己的扶貧聯係點,大水龍村也是一個盛產芸豆的高山村。湯書記頭一次去村裏調研時,花了大半天的功夫才爬到村裏,跟群眾座談時,大家首先提到的就是交通問題,為了說明修通公路的必要性,舉的例子就是說好幾戶人家的芸豆運不出去,請人背下山,再請農用車運出去,拌成了肉價錢。湯書記問身邊的一位農民:“你家裏還有多少芸豆沒運出去?”那人豎起四根手指,說至少還有四百斤。湯書記又問運不出去怎麽處理?那人說自己吃,吃不完的就喂豬。湯書記把群眾的要求記在心裏,當年就組織有關部門,幫忙把公路修上了山,大水龍村的群眾放心大膽地種起了芸豆,加上高山蘿卜,當年群眾大麵積增收。
後來,在市糧食局的支持和組織下,清江源米業公司建起來了。我跟局長劉德勝討論公司發展問題時,希望把利川的高山芸豆也納入公司的經營範圍,跟農業產業化結合起來,促進農民增收。劉局長很高興,說大家想到一塊去了。第二年,精美包裝的利川高山芸豆就進了超市,成了利川又一個叫得響的食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