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紅色的印記
第三節 紅色的印記
每每登上高處,迎風而立,聽那呼呼的風聲,看那搖曳的枝葉,我的心思也隨風飄搖。我想:那可是當年土地革命時期,利川大地上獵獵飄動的紅旗麽?
飽覽醉人的青山綠水的風光,感受神怡的山高水長的神韻,我內心總是充滿一種感恩的情愫。山還是那些山,水還是那樣的水,可是在不同的處境和心境下,給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曾經的窮山惡水,現在是青山秀水;過去的烽火狼煙,現在是霞光霓虹;早時的霧靄陰霾,現在是晨嵐曉霧;往日的呐喊拚殺,現在是勁歌樂舞。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是由於那些紅色印記的點染。
利川因為整體地勢相對較高,似乎風就總是很大,隨時隨地都讓人感覺到風的存在,尤其是登上高高的齊嶽山、寒池山、福寶山、甘溪山那些地方,風總是呼呼地刮個不停,掀動衣角,撩起頭發,也牽動綿綿思緒。
古時候,人們說利川是“楚蜀通衢,路多險隘,古昔用兵,倚為咽喉。”現如今,人們說它是“我國東進西出、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曆史上一直是軍事重地,兵事頻仍。自宋末元初以來,在土司製度下,各土司之間幹戈不止;改土歸流以後,各民族、各階層之間矛盾重重,境內多次爆發農民起義,地方武裝跟朝廷軍隊之間爭鬥不息,太平天國石達開部、白蓮教、哥老會等農民起義軍在利川長期活動;辛亥革命爆發後,蔡濟民、牟鴻勳、董必武等人響應孫中山的“護法”號召,在利川組織“鄂西靖國軍”,從事反對軍閥的護法戰爭,大批利川籍誌士踴躍加入其中;之後,數十支神兵武裝揭竿而起,武裝抗捐、抗稅、抗糧,保境安民;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董必武等人在利川傳播馬列主義,同年8月,劉伯承率部攻克利川,喚醒廣大工農群眾,為謀求解放而走上了革命道路;土地革命時期,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在利川開展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利川成了一片革命熱土。
翻開利川市的“紅色地圖”,作為革命遺址和紀念地標誌的紅色火炬,標注在版圖的許多地方——汪營集鎮的賀龍智取汪家營舊址,毛壩鄉境內的陳家閣紅三軍軍部及賀龍舊居、夾壁村春天坪紅軍傷員洞,文鬥鄉境內的十字路湘鄂西中央分局會議舊址、張春元烈士墓,忠路老屋基張爺廟湘鄂西前敵委員會舊址、小河境內的龍塘鋪稅卡及附近的石膏洞、寒坡嶺戰場遺址、麂子寨戰場遺址,沙溪響水洞川主廟的“賀龍腳印”,團堡鎮石龍寺旁的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塔……作為利川的子民,我不敢忘卻,也不會忘卻那些點染在利川大地上的點點紅痕。那些紅色的印記總讓我充滿虔誠與敬仰,並給我警醒和激勵。
對於利川的過去,我已無法親曆,隻能借助那些浩瀚的史料,從平麵的沉靜的字裏行間窺見立體的鮮活的片片段段,並用我的思維之線將其串綴起來,在腦子裏繡製出一幅完整的畫麵來。
1
利川城西去25公裏,便是汪營鎮。汪營又叫汪家營,據《利川縣誌》(光緒版)記載:“國初,流寇餘黨擾境,有汪姓者率鄉人立營防禦賊,故名。”汪營集鎮坐落在利川至重慶萬州、石柱兩條重要通道的交叉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清乾隆二年設場,距今已有250多年曆史,加之自明末以來,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部、林之華部、石達開部先後進駐此地,並在此展開過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因此曆史上汪營的名聲就是不小的。不過如今多數人對汪營的了解,主要還是因為賀龍率領紅軍曾在那裏三進三出,並上演過一出“智取汪家營”的好戲。
那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冬至1934年春,賀龍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在利川活動。1928年5月,曾在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潘季川,返回利川與中共施鶴臨時特委委員金裕漢、利川藉共產黨員劉子壯,在汪營利用神兵力量舉行農民暴動,攻打牟植森團防,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利川人民開展武裝鬥爭的序幕正式拉開。緊接著,賀龍率領紅軍在利川十進十出,踏遍了利川大部分地區,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十多次戰鬥,發動群眾開展打土豪、分財產的鬥爭,給利川染上了一層濃重的紅色。1928年12月14日,賀龍率領紅軍從老屋基張爺廟出發,打著精靈宮神兵第一路司令楊維藩的旗號,將紅軍化妝成神兵,聲稱要投奔李長清的神兵隊伍,派人到汪家營與反動神兵頭子李長清聯係,順利進駐汪家營,乘跟李長清“結義拜把”設宴之機,將李長清及其親信一舉抓捕,並於次日在汪家營上場口一個叫灰包的地方予以處決。
解放後,為紀念賀龍領導的工農紅軍在汪營的活動情況,政府在集鎮上立了一座紀念碑,成為進入汪營集鎮的重要標誌。後來隨著集鎮的不斷擴展,對交通條件的要求越來越高,紀念碑立在集鎮中心已不合適,於是在市老促會和鎮黨委、政府的努力下,將紀念碑搬遷到集鎮以外,並建起一座公園,成為當地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賀龍智取汪家營後,在那裏駐紮下來,組織當地民眾開展革命鬥爭,並以此為中心,向周邊地區擴展,將革命的火種播撒到毛壩、青岩、長五間、馬鬃嶺、紅椿、黃泥塘、臘水溪、沙溪、小河、箭竹溪等地,與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擴充紅軍兵員1000餘人。
1934年,賀龍曾在沙溪鄉響水洞川主廟前的一塊巨石上講述革命道理,當地石匠楊守勤聆聽了那次講話,深受教育。賀龍走後,他在賀龍站過的地方精心刻下了一雙“賀龍腳印”,表達了人民群眾熱愛紅軍、熱愛賀龍的真摯感情。現在川主廟已被拆除,但那雙深深雕刻在石頭上的“腳印”仍保存完好,近旁一顆香楠樹高大挺拔,恰似一位威武的衛士,在忠誠地護衛著革命先輩的足跡。沙溪鄉人民政府在“賀龍腳印”旁邊,還立了一塊“紅三軍英雄紀念碑”,以緬懷革命先烈的功績。
凝望著那雙“賀龍腳印”,我內心總是難以平靜,禁不住在心底裏哼唱起那首叫《咱老百姓》的歌來:“……誰隻要為了咱老百姓謀幸福,浩浩青史千秋那個萬代留美名!”
那雙鐫刻在青石上的腳印,曆經70多年的日曬雨淋,風吹霜凍,卻依然是那樣清晰,那樣深刻。我想,在時間的打磨下,終歸有一天它會變得模糊,甚至隱去,但它會永遠清晰而深刻地銘刻在人們的心靈深處!
2
忠路小河那個地方也是很有名的,出名的原因,不僅是那裏分布著世界罕見的水杉母樹群落,還因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賀龍、關向應、周念民等革命先輩在那裏從事革命活動,並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傳奇動人的故事,在當地民間廣為流傳。
雞公嶺,是忠路小河算不上怎麽挺拔險峻卻很有影響的一座山。說雞公嶺很有影響,是因為它跟一個傳奇故事密切相關,那個故事的主角還是賀龍。
土地革命時期,賀龍領導的紅軍在利川上演了一幕又一幕革命鬥爭的傳奇。
1934年元月中旬,賀龍率紅三軍來到雞公嶺駐紮下來。由於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在鄂川邊境節節勝利,蔣介石欲剿不能,坐立不安,最後決定采取招降的辦法,欲將賀龍收買,特派熊貢卿作為國民黨政府官方代表,前往利川小河雞公嶺勸降。賀龍自然是不會就範的。麵對來使,賀龍經過仔細思考,想出一個應付的辦法,不僅不能歸降,反而要將計就計,充分發揮那個送上門來的“信使”的作用,於是假稱願意“談判”。得知消息,熊貢卿十分高興,興衝衝來到雞公嶺跟賀龍見麵。賀龍設酒宴盛情款待,二人邊飲酒邊“談判”,利用熊貢卿醉意朦朧的機會,從他口裏套出許多重要軍事情報,達到了“款待”的目的,便下令將熊貢卿及其隨從全部抓了起來,之後押往湖南龍山茨岩塘興隆坳,在那裏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宣讀了逮捕熊貢卿等人的決定,並召開軍民大會對熊貢卿進行公審,然後將其處決,從而徹底挫敗了蔣介石勸降的陰謀。
3
小河有個叫龍塘鋪的地方,當年是一條交通要道。國民黨忠路區區長張堯虞曾在那裏設置稅卡,巧立名目,橫征暴斂,向往來行商收取苛捐雜稅,激起了當地百姓和往來行商的義憤。1934年4月10日,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從鹹豐活龍坪進駐忠路小河附近的文鬥十字路進行休整,當時活動在利川齊嶽山上白楊塘的遊擊獨立團,在團長周念民的帶領下,到十字路與紅三軍會合。周念民就是小河人,對當地情況十分熟悉。於是軍部派周念民率領紅軍小分隊奇襲稅卡,為民除害。
周念民,1905年出生在小河鷺歸壩。1926年入國民革命軍軍校教導團河南陸軍訓練處學習,畢業後任連長、營副、副官;1928年加入愛國將領方振武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第四軍,任少尉、上尉參謀;1929年夏,因抵製蔣介石強行改編,憤然脫離軍隊,10月回到家鄉小河,接過父親手中的民團,將其改造成進步武裝;1930年4月,在漢口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受黨組織之命回到小河,利用民團武裝反對苛捐雜稅,受到縣府鎮壓,隨即轉移到四川黔江縣黎水壩廣文小學,以教書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對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周念民與校長田純卿等人組織“抗日救國會”,黔江縣政府下令要逮捕周念民,在田純卿的掩護下,周念民帶著幾名骨幹,於10月潛回小河,組建遊擊隊,11月受到縣保安部隊圍剿,再次回到黔江;1932年7月,重回小河龍塘鋪開設地下兵工廠,遭敵突襲,隨即前往武漢,繼續從事地下工作;1933年6月,因受到湖北省政府通緝,重返小河,再次組建起300餘人的遊擊隊,10月,率部加入賀龍領導的紅三軍,被編入新兵獨立團,任團長。
在賀龍的指派下,1934年4月11日清晨,周念民率領60餘名紅軍戰士,化妝成商人,來到龍塘鋪,發動突然襲擊,一舉將稅卡搗毀。
周念民智取龍塘稅卡的故事,至今仍在當地群眾中流傳,不少史料中也都有明確記載。當年的稅卡為明三暗四的木結構民房,占地約100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木柱木板上密集的槍眼仍清晰可見。1987年4月,利川市人民政府將龍塘鋪稅卡命名為文物保護單位,立牌予以保護。
周念民率部奇襲龍塘鋪稅卡之後,一直跟隨賀龍活動,先後擔任過紅三軍九師和六師參謀長、紅三軍參謀處處長等職。1935年2月,由於左傾路線的影響,周念民在湖南永順縣塔臥被錯誤殺害,年僅30歲。
為紀念周念民烈士,1991年,利川市人民政府在龍塘鋪建起“念民小學”,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廖漢生親筆題寫校名。重慶市黔江區委、區政府將周念民曾經任教過的黎水壩廣文小學命名為“念民學校”,並於2004年4月立碑紀念。2005年,利川市城區濱江大道建成,在清江岸邊的濱江大道上,為周念民烈士塑像一尊,供人們瞻仰。
行將離開利川之時,我跟同樣行將與利川告別的黃敏一道,去到龍塘鋪念民小學,看到學生和老師都學習、生活在一種祥和寧靜的氛圍裏。站在學校操場上,遙想當年周念民等革命先烈為了今天的和平安寧而浴血奮戰,出生入死的情形,再看看眼前的一切,我想,周念民等革命先烈也該含笑九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