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塞外雄關
我們一行離開西夏帝陵後,向三關口一路進發。這條道路主體路段逶迤於賀蘭山下,由銀川直達巴彥浩特,我們的考察車如同一隻小蝌蚪匍匐前行。此時,金色陽光漸漸有了暖意,藍天、白雲、巍巍賀蘭山,搜腸刮肚想到的一個成語,那隻能是心曠神怡了。
三關口又稱赤木關,是寧夏與內蒙的交界處。自古即是阿拉善高原進入寧夏平原的重要通道。三關口是一處北出塞外的雄關,自古即為戰略要地。上至西周、秦、漢年間已經極受重視,到北朝時期各少數民族更是注重經營,即使像唐代這樣的盛世,三關口同樣維係著關中地區的安危。
出三關口,就真正到了塞外。塞外在古代泛指長城以北的地區,也稱塞北。“塞外雄關”這個標題讓我的思緒不覺多了一層悲壯。悲壯的根源,是聯想到了根植在記憶中的一首首塞外古詩。
隨便摘抄幾首吧,給悲壯的情緒繼續添加點柴火。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塞上聽吹笛
高適雪盡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隴西行
王維
十裏一走馬,五裏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
孤城、關山、羌笛、楊柳、胡馬、匈奴、玉門關、陽關,這些詞素構成了我腦海中的塞外景象。
在我的概念裏,所謂關隘要地,一般都比較狹隘,但三關口的開闊遠超出我的想象,銀巴公路橫亙於南北蜿蜒曲折的賀蘭山之間,賀蘭山雖說不失雄奇險峻之勢,但陡然變得平緩。
進入三關口,我們慢慢行進,因為氣候變涼,公路、山巒上、長城殘體上的漫漫積雪還沒有融化。
張主席帶我們考察三關口是早就約定好了的,此時,他早已在三關口界碑那裏等候。
下車後,互致問候,一邊聽著張主席的講解,我們一起沿著陡峭山徑向長城頂端攀登。
三關口從東向西,曾設頭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且於南北兩山夾峙的山坳狹窄處地段,建有關隘。故人們也稱三關口為三道關。為了邊防安全,明王朝於三關口築長城、設關隘,使三關口成為興慶府城防的“四險”之一。
我們停車的位置即為頭道關,這裏即是古時候三關口關城所在地。
張主席介紹道,頭道關為赤木關主關,南北翼與長城主體城牆相連接,過頭道關向西約2.5公裏即為二道關,二道關現在僅在南側山頭上殘存一座夯土墩台。過二道關順銀巴公路繼續向西約2.5公裏後,山穀漸趨狹窄,僅為兩山峭壁相夾一條道路,萬分險要,此處便是三道關。當初修銀巴公路時,三道關最後一些遺址已被毀棄。如此說,三道關是最為險峻之地。
我們不覺已爬至山頂。早就聽說三關口長城建築很獨特,身臨其境,感受頗深。過去所見過的長城以黃土夯築居多,但三關口的長城卻有多種夯築方法,有全部用石塊壘砌的,有用大量黃土摻雜少量石子夯築的,有用大量石子摻雜少量黃土混打的,還有依賀蘭山走勢,因地製塞,削劈石崖形成的石長城。據說當年修築長城時,這一帶多沙礫少土壤,於是軍士們剖遍諸崖穀找土。又因缺水,遂做水車到關口的平吉堡取水,然後將壤土、礫石拌合在一起夯築而成。
當看到巨大石岩上明顯殘留的劈打痕跡,張繼煉主席問:“這種加工方法用什麽詞形容比較恰當?”馮玉雷社長稍加思忖,說用“劈”較合適。張繼煉主席嘖嘖稱讚:“不愧是名作家!”在一處砂礫堆砌的長城殘體上,馮玉雷社長意外發現一株枯黃的蒙古扁桃,張主席用特別肯定的語氣斷定,這是明朝士兵當年取土時將帶來的種子或草根,夯進牆體。張主席一席話,讓人不覺聯想到幾百年前明王朝那一個個沒有留下名字的士兵,他們無意中帶來的蒙古扁桃的種子,這粒種子在雨水滋潤下,發芽、開花、結果,開始了一代一代生命的延續。她如同一位傲然的女神挺立於此,給三關口的蕭瑟增添一抹暖意和柔美。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存在,很少有人注意到她的美麗,她不是為了被人膜拜而生。
山頂上寒風凜冽,站在山脊巨大的石長城殘體邊,俯瞰峽穀,咽喉要道一覽無餘,銀巴公路直穿而過。放眼向四周張望,皆是蒼茫群山,寧夏平原遼闊的廣袤原野,盡收眼底。順著長城殘體眺望,斷斷續續的長城殘體從北麵的高山上逶迤而下,越過關口公路和幹涸河床,又沿南麵的山坡繼續伸向遙遠的天際。
此時,雖已近中午,山巔上的陽光隻能給人心裏一點暖意,嗚咽著的寒風刮個不停,有點愈來愈猛烈之勢,像是要迫不及待為我們訴說幾百年前的往事。是的,當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鐵蹄攻打西夏時,就曾經從三關口越過賀蘭山。蒙古鐵蹄所過,遍地廢墟,燦爛的西夏文化從此湮沒難聞。
我們下山、上車,行程繼續。塞外雄關在我的思緒裏被一堆詞匯湮沒:悲傷、悲壯、豪邁、雄闊、戰火、烽煙……我想找一個最能表達內心情感的詞匯,卻發現,留在腦海中的不是語言、不是詞匯,而是那株讓人感到心酸的蒙古扁桃。【51、5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