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三原交匯話白銀
提到鸇陰渡,我忽然想起2014年7月份在白銀召開的絲綢之路文化盛會以及當時所考察的鸇陰古城。
7月5日,當晨曦初照,蘭白高速公路邊的層層山巒好似剛剛蘇醒的少女,羞噠噠地露出麵頰,像是在歡迎遠道歸來的遊子,熱情地張開了她的臂膀。
2014年,白銀地區的雨水明顯比往年豐沛,山巒上的綠色較往年也更濃烈。在這個明媚的早晨,眼裏所看到的是明澈的天空、寬闊的柏油路、齊整的草坪、晨練的市民.....
輕輕搖下車窗,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心中很是感慨:曾經汙染嚴重的白銀,真的已經漸漸遠去!
白銀之意雖為白色的銀子,也因產白銀而得名,但白銀市開采煉製最大的礦產品恰恰不是白銀,而是銅。白銀境內蘊藏有豐富的銅、鉛、鋅等重金屬,所以,白銀是國家在“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的老工業基地,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是新中國成立後組建的第一批以金屬冶煉為主的國有企業,依靠金屬冶煉、煤電資源開發等,短短幾十年,白銀一躍成為甘肅省第二大城市,白銀公司的銅產量曾連續近20年位居全國第一。因此,白銀也有一個美好的別稱——銅城。但是,白銀的環境與這個動聽的名字實在是相去甚遠。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白銀大型國有企業由於設備老化,自身積累減少,經濟效益下降,更談不上對環保的重視。加之嚴重依賴資源型產業,使得白銀陷入了環境困境。大量高汙染企業,成了這個城市的一個個毒瘤。一個個煙囪冒著濃濃黑色的煙霧,幾乎是晝夜不間斷地向天空彌漫,每當下過雨後,煙霧中的二氧化硫和水汽形成酸雨,結成酸霧,導致地麵能見度低,土壤酸化。據統計,僅白銀有色金屬公司和銀光公司所排放的高濃度工業廢氣,最嚴重的時候超過國家標準14倍。
對於白銀城區幾十萬普通居民來說,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曾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甚至是奢望。
更為嚴重的是,連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也在劫難逃。白銀曾經是黃河流域最大的重金屬汙染源。
直至2005年以後,白銀開始痛下決心治理汙染,所投入治汙的經費也是逐年增加,大氣汙染治理成為白銀市又一項重大工程。2010年以後,白銀逐漸步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天地,還老百姓一個碧水藍天生活環境的目標正在或已經變成現實。
白銀市位於甘肅省中部,轄白銀、平川2區和靖遠、景泰、會寧3縣,自然風光以孤島狀分布,主要有鐵木山、烏蘭山、屈吳山、壽鹿山、雪山寺等,這些自然景觀不僅有著茂密的森林,迷人的風光,並且有各具特色的寺廟建築。
白銀悠久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據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推算,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息。境內有半山文化遺址、吊溝古城遺址、糜灘石器文化遺址、景泰龜城、明代長城、鍾鼓樓、寺兒灣石窟、法泉寺石窟、北城灘城堡遺址等。西漢以後,白銀地區就開始建有縣治,這也是白銀建縣的開始,境內設置祖厲、鸇陰、媼圍3縣,祖厲縣所轄區域相當於今靖遠縣南部、會寧縣全部,鸇陰縣所轄區域相當於今平川區、靖遠縣北部、海原大部。西魏至唐時期,屬古會州,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為吐蕃所據有。北宋以後,這裏又是宋、西夏、金爭戰的前沿,明朝設置靖虜衛、會寧縣,民國以後,才形成了靖遠、會寧、景泰三縣建製的格局。
自張騫鑿空西域開通絲綢之路之後,白銀就成為絲綢之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傳播交流的重要橋梁。
新一代白銀文化人把白銀概括為“三原交匯,大河中流,長城雄北,絲路貫境”的地方。
根據史料記載,絲綢之路東段共有3條主線,分別是北線、南線和中線,從陝西出發,經涇川、平涼、固原,過黃河經蘆陽(今景泰)至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到敦煌。這條路線被稱為絲綢之路的原型。對於從固原至白銀景泰這段北線,據許多發現的遺址推斷,確是有很多種走法的。其一,從固原經平川屈吳山、打拉池、毛卜拉、大灣、響泉、陡城、黃灣,從迭烈遜渡河至景泰;其二,從固原經平川屈吳山至打拉池後,沿紅溝、楊梢溝、法泉寺至靖遠縣城,從虎豹口渡河,經吳家川至景泰;其三,從海原經興堡子川、北灘、永新、興隆、雙龍,從北城灘渡河至景泰;其四,到達屈吳山後,經打拉池、黃家窪山、、興堡子川、水泉、石門,從索橋渡口渡河至景泰.....
綿延的絲綢之路不僅聯係起了兩千多年的文明和繁榮,同時也串起無數個古城驛站、侯室衙門。當時的媼圍縣古鎮,就是絲綢之路北線上的一個重要驛站,也是當時通往西域的第一個重鎮。媼圍縣在《漢書·地理誌》、《後漢書·郡國誌》中是有明確記載的,隸屬武威郡管轄,在《景泰縣誌》中對媼圍縣是這樣敘述的:“東漢、三國時,媼圍境內安定富庶。西晉及南北朝時期,社會也相當安定,經濟持續發展,佛教日益盛行。”同時,媼圍古鎮也是管轄護衛古黃河渡口,保障絲綢之路安全暢通的一個重要軍事要衝。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後,由於戰亂頻繁,生產力破壞,媼圍縣才逐漸衰落廢棄。明朝萬曆年間,媼圍縣一帶又出現了屯田移民,修築長城,重開絲路。今日的索橋古渡距媼圍古鎮約15公裏,周圍隨處都可以看見明長城的殘段及烽火樓台。
關於絲綢之路東段北線,事實是遺址多、說法多、走法多、爭議多,不過,正因為北線眾多路線在舊史文獻上無法查找的缺憾和尚存的爭議,卻激發了眾多學者和地域文化研究者對其探究的興趣。
從白銀市沿高速公路,穿越綠色群山,過三灘黃河大橋,從平川新墩高速路口下高速,繼續沿109國道行駛約2公裏,再從左側岔路口處拐進去,便可以看到石牌門廊上“鸇陰古城”四個大字,石牌立柱上兩邊的楹聯顯得極有韻味:“千古漢風天行健,長河紫塞地勢坤。”分明,鸇陰城已到。
白銀籍退休教師楊國材老人介紹說:鸇陰城和柳州城是連著的,民間也稱東城為“纏州”,西城為“柳州”。
鸇陰城東麵緊鄰109國道,北麵倚著沙河,西麵、南麵已被農田包圍,城內全部開辟為耕地,四周城牆毀損極為嚴重。鸇陰城東麵城牆現僅存一段,北麵城牆尚存兩段,南麵城牆中部原有的甕城已損毀。城周邊有城壕,雖然已平整為農田,但深約3米、寬約10米的城壕,依然明晰。沿著城南北方向的城牆,築有灌溉農田的灌渠,溝渠露出大量的繩紋板瓦,還有少量繩紋夾砂粗黑陶片及繩紋灰陶甕殘片,據考證為漢代板瓦和灰陶殘片。
從鸇陰城西南方向繼續前行約50米便是柳州城遺址。
柳州城遺址略呈長方形,座西北向東南,與東城相近而不同向,西北城牆依照山形構築,東北、西南城牆設門,各有甕城,甕城口全部麵向東南。城北、東、南牆下有城壕,城四角有圓墩台,四麵城牆均有馬麵。
柳州城城內雖然也已平整為耕地,但城內古建築遺址尚存,地麵遺物有黑釉、青花、筒瓦、板瓦、青磚等殘片,曾有瓷器、箭鏃、鐵鏈、鐵片等出土,原有的暗道和西北角處城外的沙河連通,據考證可能為汲水通道。
柳州城周圍的土築城牆尚基本完好,氣勢較鸇陰城要雄偉。
白銀的地域文化研究者張明清老師認為:西城是前秦平涼郡郡治和唐代涼川縣治,涼川縣城稱為“柳州”,可能是音轉,也可能是西夏留下的城名。甘肅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的唐曉軍博士也認為,柳州城應該始於西夏時期。
鶉陰、鸇陰、平涼郡、麥田城、西魏會州、隋會州、柳州城......我在想,處在絲綢古道上的白銀各地,本不缺曆史底蘊,不缺文化資源,也不缺文化人才,但在曆史文化及曆史文化遺址傳承、保護、研究方麵,卻明顯掉隊了,所幸白銀依然有許多文化的守護者和尋根者,因為對這塊土地的摯愛,他們勇敢的挑起了重任,也引起域內外眾多專家學者對絲綢古道上白銀源頭探尋的興趣,此乃白銀之幸。
比如,帶病工作的沈渭顯館長。【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