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揚州風物掃描

古運河

運河在揚州境內,不過是轉了個身。

作為一個遊客,我不可能領略它更多的細節。

揚州是詩畫的故鄉,千年運河的流淌,使這幅畫具備了動感。

揚州段是大運河最古老的一段,水質清澈,穿城而過。沿岸,古跡林立,風土人情獨特。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古運河風光,猶如一條閃閃發光的玉帶,鑲在揚州大地上。

揚州是鹽運之都。因為有了運河,揚州才得以成為兩淮鹽業的中心。在東關街、東圈門和南河下康山街一帶,密集地保留著當年鹽商的住宅群落與私家花園。這些鹽商們的住宅園林設計獨具匠心,亭台樓閣精致美麗。

古時,運河兩岸的繁華,融入了這樣兩句詩中:“春風十裏揚州路”、“夜市千燈照碧雲”。運河邊的東關街,明清時曾是繁華的商業區,很多鹽商富賈聚居於此。在2006年的秋風裏,我的眼中,隻留下寬敞的古街,高聳的古樓、深幽的宅屋。

歲月的厚度,總會留下一些痕跡。

一座古屋的頂上,搖曳著一棵草。宛若,在訴說著歲月裏的故事。

運河,曾是中西方文化的交匯處。解放橋南的普哈丁園,安葬著默罕默德的後商。這是一座阿拉伯風格的建築,包括墓園、清真寺、園林三部分。濃鬱的異國情調,摻雜著中國古建築的細節。遙遠的一個傍晚,夕陽的紅暈下,一個女子在庭院裏彈琴吟唱。也許,她是一個混雜著中西方血脈的姑娘,眉頭的憂鬱,無法遮掩她的美麗。

船行右岸,有一條有著五百年曆史的老街——康山街,是揚州最有名的古街之一。這裏,曾浮現著明朝狀元康海,清朝皇帝乾隆,鹽業總商江春,內閣大學士阮元,文壇盟主袁枚的身影。

舉足輕重的身份,讓老街的地板留下無數的凹印。

在河西岸的唐宋古城遺址。我在孤身漫步。靜悄悄的腳步,不願驚動了長眠於地下的魂靈。

磚雕,木雕。我在吳道台的宅院裏穿來穿去。恍惚間,我也仿佛成為一塊木頭,享受著被雕刻的快感。

古運河的彎道,曲曲折折,揚州人俗稱之為大水灣。它處於唐代羅城和宋大城的東南角,也是古運河由北向南,轉向東西的彎道。當初,運河的開挖者為了消除地麵高度差,使運河水麵保持平整,采取了延長河道以降低坡度的辦法,把這段運河開挖成彎道。

古運河,洋溢著人類的智慧。

一幅《清明上河圖》的畫卷,在我的眼前,徐徐展開。

瘦西湖

瘦西湖的來曆,源於乾隆年間寓居揚州的詩人汪沆的一首詩:“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一個“瘦”字,濃縮了它的特征,它的神韻。

仿佛,《詩經》裏的那個窈窕淑女。

瘦西湖其實是大運河的一段河麵。湖麵時寬時窄,兩岸林木扶疏,園林建築精雕細琢。

它的美在於蜿蜒曲折,古樸多姿。瘦西湖自史公祠向西,經大虹橋、長堤春柳、西園曲水、小金山、白塔、五亭橋、至觀音山而止。

瘦西湖全長四點三公裏,沿湖分布著許多小巧別致,依山傍水的建築物。有的伸入湖中,有的浮於波麵,有的曲徑通幽,有的架在山上,姿態萬千,清絕深邃。曆代的詩人墨客,喜愛把瘦西湖比喻為清秀婀娜的少女,從而區別於嫵媚豐腴的杭州西湖。

漫步在窈窕曲折的長堤,一一品味著湖內湖外的長堤春柳、四橋煙雨、徐園、小金山、吹台、五亭橋、白塔、二十四橋、玲瓏花界、熙春台、望春樓、吟月茶樓、湖濱長廊、石壁流淙、靜香書屋等景點。我的心海,仿佛展開一幅天然秀美的國畫長卷。

幾步一柳,好似綠霧般柔媚動人,加之山茶、石榴、杜鵑、碧桃等嫵媚的花樹陪伴,更覺舒卷飄逸,窈窕多姿。萬般的詩情畫意,盡現其中。

水的好處,在於倒映出地麵上的景物。在水邊行走,我眷戀的,是水中的影像。迂回曲折,迤儷伸展的柳影,仿佛少女的腰帶,在水的深處飄來**去,動人心弦。

水裏倒映的樹枝、葉子,精致,細微。好像,是為了照應那個“瘦”字。

“小心,掉水裏了。”我的入神,讓同伴擔驚受怕。

瘦西湖園林既有的自然風光,加上豐富的曆史文化,四時八節,風晨月夕,使之幻化出無窮奇趣。無數的景點經多年修建,格外嫵媚多姿。

我和友人相約,待到江南春色降臨,煙花三月下揚州時,再來漫步瘦西湖畔。

何 園

匆匆的腳步,在何園凝滯。

清朝時,康熙、乾隆二帝數次南巡揚州,當地的豪紳爭相建園,遂得“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說。

何園原名寄嘯山莊,取自陶淵明“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為清光緒年間任過湖北漢黃道台、江漢關監督官位的何芷(舟刀)所造,故俗稱何園。

它的細節之美,在我看來,是江南園林的佼佼者。

門楣上。精細木雕的圖案上,鑲嵌著龍的眼睛,人的眼睛。宛若,在審視著每位造訪者的身份和心思。並排的圓形門環上,拴著一條綢布。牆上,鐵製的的護欄造型典雅。回廊的地麵,是鵝卵石鋪就的形態各異的梅花鹿。鹿,是福祿的象征,表達著主人的期盼。樓台上的精美雕花欄杆,是當年從法國進口的精鋼做成,至今非常完好。

廳內廳外裝飾極其富麗,雕刻的如意、牡丹、梅花之類,寓意吉祥、如意、富貴。廳房裏,懸掛的紅紙球下,吊著色彩紛呈的紙條。其中一幅寫著:“哈哈一下,半邊不正。”

不知何意,卻很有趣。

樹枝和葉子的陰影,在房頂上形成一隻飛鳥的形態。

園中有園,樓外有樓,妙就妙在,中間有回廊複道連接。雨天,在各樓之間行走,亦無雨水之憂。

園中另一精粹是片石山房。這是何園的後花園,相傳為石濤和尚疊石的“人間孤本”。石濤是中國畫壇的一代巨匠,也是造園疊石的高手。步入片石山房,就見一灣池水,池旁湖石堆疊。有的如峭壁淩空,有的如磯石俯瞰。池內碧水嫋嫋,五顏六色的遊魚們正在享受歡樂。石壁上,葛藤枝蔓纏繞。湖邊,有一琴台和一雙古槐樹根做的棋台。牆壁上,有竹石圖的窗景。另一間則是書屋,字畫掛牆,有老者在內揮墨作畫。

想當年,主人泉邊撫琴。琴之幽幽聲,與泉水潺潺聲,交融成韻,心曠神怡。或與三五好友下棋觀景,吟詩作畫,好不逍遙。

潭中的人工造月,更是一絕,據說在月圓之夜,可以看到三個月亮。

天上明月,水中月影,而壁上的鏡裏卻還有一個月亮。如此的創意,屬於古人的靈感。

收獲細節,是我的嗜好。

個 園

何園,彰顯著細節之美,而個園,如它的名字,張揚著獨特的性格。

入園處,兩邊有方形花台,上麵修竹青翠,竹叢中石筍參差。正中為園門,上嵌“個園”石額。據說,是主人親筆所書,標出個園的特色。兩旁修石依門,筱竹勁挺,秋風乍起,枝葉搖曳。借了秋雨中微弱的光,依稀可見牆上“個”字形的花飾不斷移動變換。

袁枚有詩:“月映竹成千個字”。竹影成個,是一種禪意。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蘇軾對竹的崇拜,超越了物質的享受。

看過個園的介紹,知道它的主人叫黃玉筠,他喜歡竹子的君子之風,又因三片竹葉的形狀似“個”字,取袁枚句意,命名個園,既取了竹子的半邊,又應和了庭院裏各色的竹子。與其他以疊石為勝的園林相比,個園是以竹石取勝的。

個園的竹,曾經不下百種,現已不存。我眼裏的個園,個性不在其竹,而在於假山。在中國園林藝術中,它可謂是獨樹一幟。它的布局之巧,選材之淨,構思之絕,兼南方之秀於北方之雄渾於一體,令我大開眼界。

在用石的角度上,個園采用了不同質料的石料,以體現不同的季節。最出名的是“四季假山“,采取分峰疊石的手法,運用不同的石頭,表現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為國內園林惟一孤例。在麵積不足五十畝的園子裏,竟然開辟了四個形態逼真的假山區,分別命以春、夏、秋、冬之稱。“春山宜遊,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十二生肖石,象征生機勃盎然的春天。太湖石,體現盛夏的江南秀色。黃石,烘托秋天群山峻秀的挺拔身姿。而雪石,則突出冬日積雪未化的寒冷感覺。

不同質地的石頭,具備著自我的個性。個園,也才呈現著獨特的景象。

正是深秋時節,個園的牆頭,爬藤植物在向冬天過度。有的變成淺紅、深紅、深紫,有的落盡枝葉,隻留下藤蔓。於是,被它們襯托的一麵麵牆,形成了色彩、圖案的盛宴。

凝視著這樣的一麵麵牆,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別致。

大明寺

煙花三月下揚州。這說的是乾隆皇帝。

乾隆三十年,他巡遊到揚州,見“大明”兩字,非常刺眼,便親筆將大明寺改成法淨寺。公元1980年,為迎接鑒真大師像從日本回揚州探親,才複名大明寺。

乾隆帝反感“明”字,更難以容忍前邊再加個“大”字。

這有損他的威嚴。

其實,大明寺始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與明朝無關。

大明寺的古跡讓我歎為觀止。鑒真和尚紀念堂、歐陽修祠堂、道光、康、乾皇帝南巡時的詩碑、金碧輝煌的大雄寶殿、巍峨的棲靈寶塔……千年的瓊花、古銀杏,讓我疲憊的眼球得到緩解。一棵穿越了千年風雨雷電的樹木,它的內心,一定包含著滄桑。

所以,當我的目光與它對接的時刻,它在輕輕地呻吟。

一股涼爽的秋風,送來一束桂花的清香,令我神清氣爽。。

西花園內,有天下第五泉。水味醇厚,最宜烹茶,唐代茶人陸羽沿長江南北訪茶品泉期間,實地品鑒過大明寺泉,讚之為為天下第十二佳水。唐代品泉家劉伯芻飲了大明寺泉水,大呼:天下第五泉也! 歐陽修在《大明寺泉水記》裏也美譽道:“此水,為水之美者也。”

五泉茶社,是一座仿古的柏木建築,分上下兩廳。兩廳之間以假山連接,上廳好像置身於蜀崗之上,下廳背臨湖水,猶似懸架在湖水之中。

品茶小憩,細細品飲著用五泉水衝泡的江南香茗。果然,茶味醇香,餘味無窮。仰首,望不盡的觀音山色;俯視,數不盡的瘦西湖風光。

品茶賞景,這是至高的生命體驗。

登上蜀岡中峰,殿宇宏敞,花木蔥蘢。仿佛,聆聽到悅耳的佛音。唐代鑒真大師曾主持此寺,傳經講律。

寺內古代建有九層的棲靈塔。大詩人李白、白居易、劉禹錫等都曾登臨賦詩、傳為佳話。

大明寺,並非單純的佛教寺廟。山水人文的魅力,讓它享有 “揚州第一名勝”之美譽。

歐陽修祠

歐陽修,是我敬仰的文人。

一篇《醉翁亭記》,自然淡雅,婉轉流暢,既表現出他“樂民之樂”的胸懷,又充滿了悠閑自適的人生情調。

離開滁州心愛的醉翁亭,42歲的歐陽修來到了揚州做太守。雖然,皇帝的任職聖旨中對他讚不絕口,似乎委以重任。但歐陽修不是傻子一個。他明白,因為自己的直言諫諍,皇帝早已視之為患。這一次的被貶,就是自己最終的定局。

於是,歐陽修在揚州尋找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在蜀岡中峰的大明寺西側,歐陽修發現了一片清幽古樸之地,便在此構宇建堂。登臨該堂,可遠眺江南對岸諸山。“遠山來與此堂平”,歐陽修命名其為平山堂。平山堂落成後,他又親自種植花木,要將此處布置成自己詩中所描述得那樣:“深白淺紅宜相間,疏密還須仔細栽。我思四時攜酒往,不叫一時不花開”。

揚州城內,遍布著婀娜多姿的柳樹。揚州的地理氣候,適合楊柳的生長,而歐陽修又非常喜歡柳樹,這便心有靈犀。歐陽修曾遍植柳於堂前。後人為紀念他,稱之為歐公柳。

四鬆草堂內,一棵圓柏的身上,掛著牌子:0018號。我知道,那是名木的標誌。它是揚州年齡最大的圓柏,410歲。雖然年壽至尊,但並不是最粗的。大明寺入口處,也有株圓柏,才150多歲,就和它差不多大小。

這,也許正是歐陽修生命的寫照。

佇立在歐陽修的石刻畫像前,久久不願離去。光緒五年,歐陽修的裔孫歐陽炳在京城做官時,花了一千兩紋銀,通過太監的關係按清宮內府藏本臨摹。石刻刀工精微,由於反光原理,歐陽修的胡須遠看為白色,近看呈黑色。

在黑色的背景下,歐陽公身著長袍,雙臂合攏,擱置胸前。他的目光是下垂的,一副謙恭之態。曆經了官場、世事的磨礪,他知道,俯首為民,方為至高境界。

或許,正是基於這樣的胸懷與理想,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期間,雖政務龐雜,但綱目不亂,關心民瘼,抨擊暴政,深受百姓愛戴。他先是堅拒不受淮南轉運使呂紹寧進獻的所謂“羨餘”之錢十萬,而後又施行寬簡之政。 “天性仁恕,斷獄常務從寬”,“故凡死罪非已殺人而法可出入者,皆全活之”。一係列的仁政愛民之策,贏得交口稱讚。

在他生前,揚州百姓就曾為其建有一座生祠。年久祠廢,人們便改祀於平山堂。

歐陽祠內,中楹供石刻歐陽修畫像,廳堂正中懸“六一宗風”匾額。晚年,歐陽修自號六一居士。“六一”,指歐陽修《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加上自己一個老翁。

一種道家的境界。

朱萸灣

茱萸灣,是一個誕生夢境的地方。

茱萸灣,位於揚州城區東北郊灣頭鎮。因此地盛長茱萸樹,故古時曾名茱萸村。又因古運河至此轉彎,故又名灣口、灣頭。

茱萸灣是古運河從北麵進入揚州市區的門戶。隋煬帝三下揚州,清康熙、乾隆帝六次南巡,都曾經過這裏。唐時,茱萸灣還是一個港口。唐詩裏描繪了這裏的水色風光:“半邏鳶滿樹,新年人獨還。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灣。”

置身於茱萸灣公園,我的視野,傾注在千頃綠地上。一幅幅巧奪天工,令人心醉的植物美景,豐富著我的審美感覺。荷風曲橋、梅山春深、芍藥嬋娟、寒梅傲雪、茱萸古韻……這些美景,其獨特的體量不同於傳統的私家花園占地較小的局限性,意境的開放性合乎現代旅遊理念。這些水墨畫般的整體效果,雖由植物自身圍合的局部空間相加構成,卻又大於整體的空間效果,使我在遊覽時體驗到了那種綠楊城郭的如夢意境。

景色的妙處,需要心靈的嗬護。閉眼,那些美景在黑暗裏旋轉,宛若夢中的景象。

茱萸灣景區是一座融自然風光、人文景觀、花卉、植物、動物散養及表演、遊樂為一體的半島生態型動植物園。唐代詩人劉長卿那首《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揚州》,這樣描繪著它迷人的風光:“山中動泉脈,渡口發梅花。蕪城春草生,君作揚州客。半邏鶯滿樹,新年人獨還。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灣。”

雙市花:瓊花和芍藥。芍藥見的多了,我便傾情於瓊花。它葉柔瑩澤,花大如盤,色白如玉,嫵媚動人。

貼近瓊花,我合攏了眼皮,嗅著花的香味。

哢嚓——同伴見我入迷,便舉起了相機。

走過芍藥園,進入由拚紋石小徑和木樨亭、金桂、銀桂、四季桂和丹桂共同構建成的桂花園。

桂花枝繁葉茂,身姿挺秀,香氣清幽襲人。

紫薇園和桂花園相鄰為伴,紫薇又名百日紅,俗名怕癢樹、無皮樹,紫薇不僅可供觀賞,而且有益於身體健康,它能吸收有害氣體,也是製作盆景的好材料。

沿紫薇園繼續南行,就到了茱萸灣的最高處——梅花山。梅花山四周遍植骨紅、烏梅、揚州黃等數十個梅花品種,導遊告訴我,在大雪紛飛的冬季,若登上梅花山,踏雪賞梅,定會神清氣爽。

我無法長期留滯於茱萸灣。這是命運的定數。聽說,無論那個季節,都會感受到它的天賜美景。春季,桃花笑靨;夏天,芙蕖朵朵;金秋,金桂飄香;寒冬,臘梅傲雪。

四時季相的相序變化,似一幅幅合著天時良辰綻開的水墨畫景,如此美妙和諧。

如此的水墨畫,定格在茱萸灣。

鳳凰島

在揚州,一直期待夢幻中的世外桃源。

這便是鳳凰島。

鳳凰,它高貴的身份,決定了它的生存環境:遠離塵世,在天高雲淡處。

乘坐著大巴,經過接近一小時的顛簸,我們到達了目的地。

鳳凰島,南連長江,北接邵伯湖,境內江河湖相連,水道縱橫。相比人工雕琢的園林,它呈現的是原生態的魅力。遊樂區裏。全都是用木頭製成的東西,一點油漆都沒有刷。就是連接處,也是用粗大的麻繩綁起來的。

乘氣渡登上聚鳳島。一陣陣微風,輕輕地滑過湖麵。水麵像起皺的綢緞,江水一層層向岸邊湧去。耳邊響起的,是呼呼的風聲和嘩嘩的水聲,刺激著我的耳膜。沒有海水的磅礴,也不像充滿柔情的小溪流水,豪放中有柔情,柔情中帶著豪放。

聚鳳島,河、塘、**、灘等地貌俱全,是典型原生態韻味的濕地小島。如果,從空中鳥瞰,它的形狀像一隻脖子埋在翅膀之中的天鵝,靜臥在碧波之上。島上雜樹林立、藤蔓婆娑、野草豐茂。

聚鳳島是江、淮之間平原湖泊濕地的活標本。它還原了大自然的本性,是動植物的天然伊甸園。

我情有獨鍾的,是那碧綠的蘆葦叢。喜歡蘆葦,源於帕斯卡爾的名言:人是一棵會思想的葦草。在我的意識裏,蘆葦,是最接近帕斯卡爾筆下的那棵草。離開夥伴,我匍匐在其中,讓思想的韁繩牽著飛翔。

走在彎彎曲曲的小木橋上,清新的空氣中夾雜著青草的芳香。呼吸,是人類延續生命的方式。深深地呼吸,是此刻理想的選擇。

它是天然的、綠色的氧吧。

森林、蘆**、濕地形成的自然生態環境,吸引了大批白鷺、野鴨等候鳥和數十種小動物在這裏棲息和繁衍。

一隻野鴨,撲棱著翅膀,在水麵滑翔。

在桃花源般的環境裏生存著。我以為,它是幸福的。

“嫋嫋煙雲鳳凰島,但邀清風伴我行。”在那天的日記裏,我寫下了這樣兩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