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大足石刻 凝固的歲月煙雲

我來重慶,完全是為了大足石刻。在菜園壩汽車站,我登上了一輛大巴。打了個盹,剛剛看見路旁“大足”的字樣,我就恍惚感覺到了,歲月遺留的煙雲,在大巴的身邊流淌。天空中、大地上,以及一棵樹的枝葉上,一窪水的漣漪間,一片瓦當的縫隙裏,仿佛都盤旋著歲月流逝的影子。

我玩味著大足這樣一個地名。豐衣足食,曆來是百姓的生活目標。大足,取意為“大豐大足”,寄望國泰民安,百姓衣食無憂。

喜歡一個人的出遊,且自詡為“獨行俠”。獨行的意義,在於它的自由散淡,無所牽掛。曾經兩次隻身去洛陽的龍門,獨自麵對著一麵麵石刻的雕像,感受著隱藏在它們內心的喜怒哀樂。而此行的赴行大足,也是衝著“石刻”那個冰冷的詞語。我知道,曆史的煙雲,一定會在這裏留下它的足跡。

“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享受這一美譽的,便是寶頂山摩崖石刻了。

寶頂山摩崖造像始鑿於南宋年間,四周2.5千米內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以大足大佛灣為主體,小佛灣次之,分布在東、南、北三麵。巨型雕刻360餘幅,以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二聖像、千手觀音像等最為著名。寶頂大佛灣圓覺洞。喜歡它的名字。佛的至高境界,便是圓滿,覺悟。搜索人生的真諦,我向來是崇尚著佛家的解說。虔誠地入洞,感覺到它是開鑿在一塊巨石上,宛若一天然廟宇。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薩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誠,左右壁為十二圓覺菩薩,跌坐蓮台,妙麗莊嚴,姿態不一。就不論衣裙的線條流暢飄逸,供佛的抬櫃,若不是旁邊導遊的提示,我還真以為是繪滿亭台樓閣,花鳥樹木的木製品呢!洞外的天光,似聚焦燈一般打在那尊跪佛身上,極具舞台效果。曾記得,我的夢境裏,常常於竹林中幻化出一個桶狀的半圓形洞口,迷惘時目光裏的視線就黑暗下來,一縷陽光,也許是月光,從洞口傾巢而出……很多夢的細節,在人生的某個瞬間,就會成為現實。我是這樣體會過的。歲月的煙雲中,漂浮過許多個體的生命。他們大多是常人,要吃飯,要穿衣,要嫁人或娶妻生子。他們無法離開生活的圓圈。然而,在某個高僧的指引下,他們中的一部分,會進入到某種精神的層麵,尋找更為神秘的精神享受。於是,他們的夢裏,會有許多的神秘現象。

圓覺洞裏的眾多石刻,正在我的凝視下演繹著人生的歲月煙雲。

漫步在寶頂山上,但見遠山近水,曉霧岫雲,村舍田園,阡陌陂塘,梵宮禪院,共同組成了一幅恬靜、超脫的佛國風光圖。我久久沉醉在這自然、人文的化境,竟樂而忘歸了。

我走進了大佛灣。此處有川東古刹聖壽寺,創建於南宋。廟宇巍峨,雕梁滿目,坐落於山勢峻秀、環境幽雅的林木之中。寺側南岩為萬歲樓,這是一座造型別致的二層飛簷翹角樓閣。

一尊尊石像千佛千麵,精巧絕倫。

佛的氣息,伴著清涼的風,撲麵而來。

大佛灣是個馬蹄形的峽穀,東、南、北三麵危崖聳峙,峭壁如削。在這環崖500米的天然雕塑麵上,布列著“西方三勝”、“釋迦涅槃聖跡圖”、“地獄變”、“圓覺道場”、“牧牛圖”等一係列以佛經經變故事為題材的石刻造像。大佛灣雕刻的一大特點,就是用巨型群雕表達佛經故事。據資料介紹,共有19組30多幅。著名的有: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像、釋迦涅盤聖跡圖、九龍浴太子等。造像旁還刻有經文、頌詞等文字說明,宛如一幅幅圖文並茂的連環圖畫。

佛教的人物以及由他們衍生的故事,凝結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精髓,凝固大足在這一麵麵的岩石上,成為永恒的畫麵。

大佛灣景區的規模、石刻的數量,比龍門石窟要小了很多,但是雕像的精美毫不遜色,也因為形成年代晚於龍門,因此保存得比較完整。不同的是,這裏的石刻題材具有兼容性,儒、佛、道共存。在我轉身之間,一幅幅生活化、人性化的場景撲麵而來。

給我印象至深的是幾乎占了整個東崖的“佛涅槃圖”。佛側身北首而臥,身長約31米,下半身隱入岩際,右肩沒入地表,規模宏大,使人產生“極天極地”、無限深遠的遐想。佛慧目微閉,神態安詳、恬靜,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佛前躬身肅立、垂眉誌哀的弟子等隻現出半身,如同從地裏湧出一般,給人以氣氛悲慟之感。整個群體造像均是削去巨大的岩層,在原地“剝”出石坯之後,一鑿一鏨地刻成。在驚訝、讚歎之餘,我不禁對古代雕塑大師的鬼斧神工和艱巨勞動肅然起敬。

進門不遠,兩尊石像“道祖乘牛登岸上,山君伏虎鎮橋頭”,呈現出道家息心養性的姿勢。再往前,有一組牧牛雕刻,由一個個小故事、幾十個人、牛組成。牛在道家的說法中代表內心的欲望,整組雕刻表現的是人如何控製自己的欲望。中心景區以佛教內容為主,佛祖與文殊、普賢兩位菩薩的立像,釋迦涅槃臥像,眾菩薩羅漢聽經,眾金剛,天龍八部,地藏王菩薩,孔雀明王,柳本尊,六道輪回,地獄眾司,父母恩重像……其中最精彩最細致的是千手觀音,在一麵八十八平方米的崖麵上,中間觀音菩薩雙手合十坐像,身後如孔雀開屏般伸展1007隻手,持400多件法器。手的姿勢、法器無一雷同,整座像塗以金漆,金碧輝煌,歎為觀止。那麽多的雕像,構成了前世,以及後世的故事。

駐足在一幅養雞女的石刻前。一位女孩掀開雞籠,兩隻雞正在爭啄籠上的一條蚯蚓。女孩歪著頭,微閉著眼睛。她的頭上,頂著一個類似帽子的東西。可是思忖許久,我也無法給它以準確定義。是的,曆史太久遠了,我不是一個考古學者,常常要麵對著古跡古物發愣。聽著一旁導遊的的解說:此像為地獄變相龕“刀船地獄”組雕之一,俗稱“養雞女”。女孩臉部的線條柔和細膩,表情安詳。籠邊的小雞伸長脖頸,靈動可愛。按佛教說法,吃雞犯戒。由因果上推,養雞是造成冤孽的原由。但養雞,卻分明是百姓習以為常的生活,工匠於心不忍,隻好把少女與雞雕刻於地獄世界中。

哲學家謝林第一個將建築喻為凝固的音樂。依照這樣的思維方式,石刻,應該是凝固了的歲月煙雲。古代的工匠們按照藝術家的構思,將失去的生活,包括精神的、物質的物象雕刻在岩石上,留下永恒的曆史瞬間。

北山(包括北塔)、寶頂山、南山、石門、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也是公元9世紀末~13世紀中葉間,世界石窟藝術中最為輝煌的一頁。遺憾的是,我無法領略它的全部。

頭頂著淅瀝的雨滴,我的足跡,流落到了北山。雖然已經是四月初了,可是北山依舊略顯寒意。沿著長滿青苔的山路,穿過一片竹林,就看到了北山石刻的真麵目。也許因為寶頂是所有旅行社安排大足行程必去的地方,遊人如織,而北山,卻有些寂寞,冷清。

而這,卻正好是我心定神凝的地方。

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陳列館”的北山石刻,古老而神奇,其精湛的雕刻藝術令人歎為觀止。

資料上說,北山,古名龍崗山,距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公裏,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範圍麵積7.62公頃,一般保護範圍麵積21.82公頃。北山佛灣摩崖造像,始刻於唐末,至南宋結束,石刻位於大足縣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以大佛灣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處。長達500多米。岩高約7米,沿崖造像。從南到北形狀若新月,龕窟如蜂房。造像5000餘尊。造像細膩精美,技藝嫻熟巧妙。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淺小龕窟殘毀外,其餘均保存完好。

北山的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風格從唐的端莊豐滿,造型渾厚過渡到宋時的趨於修長,衣紋服飾華麗繁雜。特別是北山石刻裏麵觀音塑造,完全符合我的審美取向。造型秀美,細節裝飾到位的觀音造像,帶有濃鬱的生活審美在裏麵,觀音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菩薩,而是走到民間的一位純善女子。

我尾隨著一個旅遊團,聽著導遊小姐的介紹。在136號轉輪經藏窟中,她忽然抬高了嗓門:“這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啊!”凝神聆聽著她的介紹,方知該窟建於公元1142~1146年間,造像以恬靜的麵部刻劃反映其內心之寧靜,以玲瓏的衣冠顯其身份的高貴。以線造型,線麵並重,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瓔珞蔽體,飄帶滿身,花簇珠串,玲瓏剔透,裝飾味濃;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

125號數珠手觀音,113號、133號水月觀音,155號孔雀明王窟,177號泗洲大聖龕,180號十三觀音變相窟……組合變化豐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麵麵觀,出人意料的意境層出不窮。離開了導遊小姐,我放慢了腳步,一一瞻仰著這些石窟。靈魂,仿佛也融入了造像的形象、姿態、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飾物之中。那些被細節組合起來的畫麵,誘導我回歸於千萬年前的歲月裏。

虔誠的目光,久久停滯在136號日月觀音像上。她長著六臂,結跏趺坐金剛座上,鼻梁高棱,眼簾低垂,神情安詳自在,端莊溫和。兩隻上舉的手臂圓潤細嫩,勝似玉筍。四周無人,我便排除雜念,仿照著她的樣子,舉起雙臂,閉目垂頭。恍然之間,我也如同凝固了的觀音,被北山摩崖收留。

那種被凝固的感覺,真的很好。

旅遊的意義,絕對不應該是走馬觀花。我不喜歡拘泥於教科書般的講解。有的景物,是無需講解的。個性的體驗,會使不同的景物生發出別具一格的意象。

一千多年的光陰,大足石刻執著地刻畫著歲月的年輪,吸收日月精華,凝練世事感悟……5萬餘尊造像、1030個龕窟、75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的豐韻,獨樹一幟的藝術形式和審美風格,這一切,使大足石刻與中原雲崗、龍門“鼎足三立”,並贏得了“中國石窟藝術的最後絕唱”的美譽。

更為驚喜的是,大足石刻蘊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意識,集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而異於前期石窟。它融神秘、自然、典雅於一體,合藝術、宗教、科學成大統,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國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大足石刻,包容萬千且終年葆育從容氣度。巴蜀文化濃厚的地域特色、封建盛世絢爛的世俗生活、廣博精深的佛教義理,都體現得淋漓盡致。

手頭有一份資料。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大足地區的險峻山崖上保存著絕無僅有的係列石刻,時間跨度從9世紀到13世紀。這些石刻以其藝術品質極高、題材豐富多變而聞名遐邇,從世俗到宗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這一時期的日常社會生活,並充分證明了這一時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諧相處局麵。

大足,巴蜀山水的一角,於不經意間驚豔了世界。

奔波在大足山水的日子裏,總是伴隨著陰雨的天氣。空中,濃重的雲彩,飄來**去,尋覓不到落腳的地方。而身前身後的風,也在變戲法似的搖晃不定。是的,歲月的煙雲,在我與生俱來的思維中,是以飄渺的形式存在的。可是,在大足,我卻以另外一種形式領略到了。這個形式,就是凝固。用石刻的方式記載歲月的煙雲,這是史學家、雕刻藝術家賦予人類的貢獻。

石刻,是整個人類的文化積澱。而在大足這一方聖土,更以其自然、人文、宗教、曆史的厚重,匯聚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象。

在我略顯疲倦的眸子裏,天地宇宙的幽玄,衝破區域文化的長空,在大足凝固。

大足石刻,一片誘發奇想的浮雕世界。它延續了中國石窟藝術的發展軌跡,曆經千年宛然鮮活。它不僅是地球上一個美的地區單元.而且包含了自然史和人類史某些重要特征的區域。宗教的精粹、藝術的典範、傳遞著人類永恒的文明。“很美,一種人間的美,人的美。”汪曾祺先生的句子,詮釋了大足石刻的真諦。

大足,並非俗稱的大腳佛。可是,我喜歡這樣通俗的解釋。在大足的日子裏,如果不是我的一雙大腳,怎能四處奔走,上下顛簸,縱覽歲月遺留的痕跡呢?曆史的煙雲,是盤旋於空中的,而人類的每一個黎明,每一個情感的鏈接,每一個悲喜的故事,都是從足下開始的。擁有一雙大腳,踏踏實實、快快樂樂地行走四方,豈不是愉悅的人生境界?

雨中的行走,讓我突感身體的不適。揮揮手,該說再見了。離開大足的那一刻,天忽然放晴。座座凝練著歲月煙雲的山峰,在陽光下璀璨奪目。

乘上回重慶的巴士,忽然有點悔。未能領略大足石刻的全部,無疑會留下遺憾。不過,這也留下了懸念。下次來,南山、石門、石篆山,是非去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