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壺關大峽穀風景線
“莫道江南景色好,峻秀未必若壺關。”這是古人的詩句。江南的秀色,我是傾慕的。山西壺關的玲瓏俊秀,竟然媲美江南,這就讓我刮目。而它境內的大峽穀,則更令人賞心悅目。在我看來,它簡直就是上帝賜予人間的神靈之物。
壺關大峽穀在太行山的腹地。對太行山,我是懷有敬仰之心的。小時候從毛澤東的《愚公移山》裏知道了太行山這個名字,想著它不過就是愚公麵前的一座山峰。後來才知道,它是一座長約700公裏、橫跨中國四個省的山脈。它的雄偉、寬厚、博大;它的俊美、多姿、靈秀,成為我敬仰的理由。
千峰聳立,巍然聳立,五嶽見之而俯伏,昆侖比之而無色。這便是太行山的本色,這便是一個大丈夫的氣概。
太行山的每座山峰、每個峽穀、每個瀑布,都有讓人叫絕之處。不過,我以為,它最美的地方,應當是壺關大峽穀了。一座山脈的靈氣,仿佛全部凝聚於此,演繹著大自然的神奇。
賞心悅目,古風古韻。這是壺關大峽穀駐留在我的記憶裏的印象。它由五指峽、龍泉峽、王莽峽和紫團山組成,占地麵積達到了5848公頃,大景觀44處,小景點400餘個。如此的數字,令我震撼。
壺關大峽穀風光旖旎,容納了豐富的自然景觀,形成了波瀾壯闊的峽穀群。去過不少的峽穀,美固然美,但遺憾的的是過於單調,未及滿足眼福,便山窮水盡,再無內容。而壺關大峽穀則不同,它委實是“大”,“大”得令我腿酸腰困,步履艱難,目光疲累,也難以窮盡它的全部風光。於是,隻能留下無限的遺憾,發出深深的歎息。
如果你置身壺關大峽穀,便可以領略到濃蔭蔽日、綠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懸崖,千奇百態的山石,如練似銀的瀑布,碧波**漾的深潭,雄奇壯麗的廟宇,引人入勝的溶洞……從某處石碑上,從某個山民的嘴裏,還可以見到或者聽到那些古老的、令人神往的傳說。孔子回車、二仙真人的故事源遠流長,曹操北上太行留下的千古悲吟《苦寒行》和“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的詩句流芳百世。山峰的形狀,具備著人文的風采,如悠閑品茗,切磋棋藝的仙人對弈,像鎮守著自己領地的凜凜雄獅,以及那“超然雲霧中,不與群山伍”的照壁峰和沐浴朝陽的金雞報曉。這是山的神韻,與人文景觀珠聯壁合,相映成趣。這些傳說、詩篇和山峰的形狀,為一座氣勢磅礴的山脈,增添著人文的色彩。
傳說已去,史跡猶存。紫團山西南的真澤宮,是保存完好的唐代典型道教建築,有牌坊戲樓、三進院大殿、梳妝樓、鍾鼓樓、插花樓、望河樓等,整個建築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工藝精美,殿內壁畫、彩繪內容翔實,故事性強,雕石畫坊精美典雅。如此的史跡,是前人的藝術想象力所產生的藝術瑰寶,是無數能工巧匠聰明和智慧的結晶。在我的意識裏,前人的心血和汗水依然在壺關大峽穀汩汩流淌。
一陣風吹來,宛若遠古的風,在一座峽穀裏生存了數萬年,它見證了這座峽穀的前世和今生。無論是輕輕的吟唱,還是咆哮的嘶鳴,都是詩人般的**。風吹亂了我的頭發,啟迪開我的思維,讓我在一座峽穀裏浮想聯翩。這是壺關大峽穀的風,我應該永遠銘記。
峰的海洋,石的國度,洞的世界,水的寶莊……這些說辭,仍然無法涵蓋這座大峽穀的風貌。它又為千萬種植物提供了生長的園地,為無數的動物提供了生棲的場所,為數十萬太行山兒女提供了生存的資源。我在想著,植物、動物和人類是無法離開大自然的懷抱的。壺關大峽穀,宛若一個母親博大、慈愛的懷抱,讓生命在其中繁衍,讓靈魂在其中棲息。
如此的大峽穀,讓我如何不愛你?不為你吟唱出美麗的詩文?
壺關峽穀群的形成,科學的解釋是:在山西高原相對於華北平原的強烈抬升中,形成山體斷塊,經過拒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水流快速下切侵蝕而成區域性的峽穀群。在地貌形態上,形成了諸如嶂穀、甕穀、長崖、懸溝等典型組合,又由於岩石質地、色彩、紋理的變化,便揮灑勾勒出蒼涼冷峻,剛健質樸的太行山大峽穀。而我更願打開思維,展開藝術的想象:上帝給了大地一座山脈,令它在此鎮守,阻攔天災,護佑子民。而壺關大峽穀,則是子民享受精神慰藉的一幅畫卷。山體提供了子民的住所和餐飲的生活必需品,峽穀提供了視野和精神的美餐。
壺關大峽穀,古有“藏龍臥虎之地”的說法,在我看來,它豈止藏龍臥虎,自然界諸多的神奇,都在它身上顯現。
壺關大峽穀是自然的、人文的一道風景線。現在,讓我的筆墨,簡要的做一個素描,勾勒出它的細節之美。
十八盤綿亙在三百多米高的懸崖上,雄壯秀美。
九曲十八彎,喜歡這樣的境界。美的東西,常常在眼界之外。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十八盤是山西境內一條通商古道要津,也是軍事要隘。盡管早已廢棄,但盤掛在崖間的九折十八彎的遺跡,以及幾處供行者停歇的平台依然可見,尚能落足的石階也能數出一千多個。古人對十八盤的描述,有這樣的詩句:“俯臨澗壑險,勢陡不可看。心膽掉如碎,毛發亦為寒。”這描寫的是初期的盤道,清代康熙年間經過重修,才成為千階十八彎,“缺則補之,狹則廣之,執鞭者坦**而不驚,遊市者樂趨而不恐。”後者的文字,鐫刻於盤下的石碑上,題名《十八盤重修碑記》。
十八盤的長廊,在這個宜人的秋天,被我的腳步丈量著。
我的耳畔,響起一聲婉轉的鳥叫聲。四顧,卻沒有鳥的蹤影。或許,那是心靈的聲音。
到達十八盤頂端的聖人壇,瞻謁了孔子聖像,向下走過一段蜿蜒齊整的石梯路,就看見了一個天然石洞。站在洞口,看著洞裏的幽暗,暗自想著:世間的秘密,是否都藏在目不所見之處?
洞口是三棵檀香樹,人稱“三柱香”。洞裏供奉的是觀音菩薩,側麵的塑像是劉秀。這自然會有一個傳說中的故事。說的是王莽追殺劉秀,劉秀被觀音菩薩藏於此洞中,逃過一劫。劉秀登基後,封它為隱聖洞,後人傳為隱身洞。
沿洞下行,沿途崖間長流不息的清溪是神泉澗。曲曲折折,遮遮掩掩,宛若白居易筆下的琵琶女“猶抱琵琶半遮麵”。水的優美,離不開山的陪襯。神泉澗是一幅絢爛的水彩畫,一首婉約的抒情詩,一曲優美的旋律。走著,走著,我就像迷失了自己,化作一縷塵埃,一粒石子,被山水收留。
五指,是一種自然的意象。用它為一座山峰命名,源於命名者對自然的膜拜。
五指峰是五指峽的入口,形狀宛若伸出的五指。它集雄、奇、險、幽、美於一體,懸崖刀削斧劈,山石千奇百態。關於五指峰,古人如此描寫:“五朵危崖五指開,亭亭玉立絕塵埃,驚濤忽漲清泉水,是否翻雲覆雨來。”
登山途中,氣喘籲籲。忽然,有人呼叫:“那就是五指峰!”隨著他手臂的指向,我望見了它卓爾而立、氣勢雄偉的模樣。於是,腿不酸,腰不疼,向它攀援。
親近一座景物,是登山者的動力源泉。
站在五指峰,俯視遠景,宛若,懷抱著一個沉睡著的嬰兒。他的笑容,他的哭泣,演繹著生命的過程。
五指峰是幸福的。它遠離了人間的紛擾,獨坐於壺關大峽穀的懷抱。四麵青山,幽林擁抱,一條清溪從它的頭頂蜿蜒躍下。臨水的景物,它的生命,無疑會鍾靈毓秀。
正是初秋時分,雨過初霽,山間白雲聚首,飄渺如夢。
五指峰,是壺關大峽穀標誌性的建築。
五指峰的峽穀深處,靜臥著一潭清幽的湖水。此刻,我站在了湖邊。
它叫黑龍潭。溪流停注於此,積水成湖。湖平如鏡,水質清純,如鑲嵌在深山的一顆明珠。景區內峰巒疊翠,懸崖連綿,絕壁飛瀑,怪石崢嶸,草木蔥蘢,恰如“久居深閨人未識”的妙齡美女。
黑龍潭,是一個二十多平方米的水潭,上有高瀑傾注,下有漫流濺玉,又有靈異的傳說。那傳說的版本是這樣的:守護黑龍潭的是一條黑龍。古時每逢大旱,人們就到這幾來求雨,但是求雨的人一定要屬龍和蛇。
跨過黑龍潭拱橋,沿崖岩小道行不多遠,就跨上了一條淩空棧道。這是一條在懸崖峭壁上鑿孔插架,用鋼鐵材料築成的棧道,其形羊腸九曲,邊有堅固扶攔。崖頭樹上,杜鵑鳴唱;崖下河間,野鴨呼叫……絕妙的大自然,將這聲聲啼叫化為一種禪的韻律,穿越了我的心靈。
駐足懸崖棧道憑欄觀景,腳下是深穀清流,身旁為懸崖絕壁,奇石野花,目不暇接。河水從20米高的懸崖上跌落到黑龍潭中,形成一道瀑布,潭水深不可測,碧綠如墨。兩側峭壁高峻,一線天際曲折婉轉,倒映在水中,波光粼粼,清幽雅靜。在黑龍潭北側的峰頂上,建有龍王廟,自古就是人們祈雨之地,故稱龍潭靈澤。過了龍潭靈澤,再往裏行,棧道延伸至孤山下。抬頭仰望,50餘米高處,淩空飛架一座鐵索橋,直達70餘米外對麵懸崖絕壁。
龍湖泛舟。一道水簾漫掛的丈餘高的人工大壩,湖麵碧波**漾,湖邊有鵝鴨戲遊,幾隻紅色橡皮小船由年輕人們劃著兜圈子。我對劃船不感興趣,就孤身坐在清澈的水邊,凝視著自己的倒影。
天空中,鋪排著藍雲。天光雲彩,在湖中徘徊**漾著倒影。湖水裏,悠遊著魚蝦龜鱉的身影。
它們是誰的後代?
湖邊的風,涼爽,清潤。我躺倒在湖邊,蜷縮成一隻蝦的形狀。倘若,能真的成為龍湖中的一隻蝦,那是多麽幸福的事情。
古詩雲:“若非紫團山頂雪,錯把壺關當江南。”紫團山的雪景如何,我沒有機會領略,但我見到了它的霧境。紫團山的命名,應當與某種自然氣象有關。紫氣繚繞成團,這是禪相。到了山上一看,在結滿枝繁葉茂的鮮果叢中,發現了紫團參。紫團參之珍貴,由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一則記載便可略見一斑。丞相王安石病喘,急需紫團參又找不到。這時從山西回京的官員薛師政正好帶有紫團參,便送給了他。王安石拒不接受。人便勸公曰:“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疾可憂,藥不足辭。”
紫團山,古稱抱犢,風光絕佳。它萬峰突兀,方圓百裏,氣勢浩大,有“南五夷(山),北抱牘(山)”之說,是海內不可多得之勝境。站在山間,頓感自我之渺小。突發奇想,我如果化身為一棵草,是否也是紫團山一景呢?
資料上說,紫團山有八大景色:仙翁崖、雲蓋寺、照壁山、倚秀峰、南參園、唐崖碑、將軍峰、翠微洞和白龍潭。我的體力,難以一一領略,隻是近觀了雲蓋寺。雲蓋寺,因其在山之巔,又稱白雲寺。我的感覺裏,雲蓋寺的叫法有點兒俗,白雲寺倒是雅稱。寺裏有南向的二進院佛寺建築,大殿鬥拱層疊,木質透雕,四組戲劇磚雕溫文爾雅。
潛入紫微洞。它是深不可測的,宛若一處迷宮。在紫微道人麵壁處,我凝滯了腳步,心懷敬仰。麵壁,這是一種大境界,足以撫慰孤獨的心靈,避開煩亂的世俗。洞中有天神、羅漢、八仙過海、玉龍捧壽等溶岩層。天神玉龍、仙人羅漢,聚集於此,研討天象,切磋仙術。峽穀裏夢幻般的景色,也許是他們的點滴智慧吧?我一直以為,仙人者絕非常人。深山幽洞,是他們修煉的天堂。常人向往宮殿、城闕、金銀、美女,而仙人崇尚著精神的修煉,也才有了不同凡響的人生。
我見到了適宜於南方生長的紅豆杉,令我喜出望外。
紅豆,喻示著愛情。
紅豆峽中景物的命名,照應了這樣的主題:情門、情石、緣石、鵲橋、七仙浴、月老潭、相思園、連心鎖、繡球樓……我沒有挖掘其中的故事,但我相信其中必有愛的情愫。
走進紅豆峽,在一座小樓的簷頭下,看見了紅燈籠。十字大結的紅綢帶子從樓頂的兩角直斜垂到地下。燈籠上有的貼著“雙喜”,有的寫著“百年好合”、“鸞鳳和鳴”等字樣。綢結上有的綴著一雙雙紙剪的蝴蝶,有的係著一束束當地的山**。喜慶的氣氛中顯現著莊重典雅,傳統的習俗中閃放著現代文化色彩。原來,這天是農曆七月初六——明天,這裏要舉辦七夕情人節了。據說,一年一度的七夕情人節,已經成了紅豆峽的一個旅遊品牌。莊重大氣的樓宇,質樸素雅的平房,別具匠心的廊屋,天然古拙的影壁,似乎都被人間的愛情煥發了生機。
第二天,見證過別開生麵的集體婚禮,便來到紅豆峽的淵源所在——原始紅豆杉林區。
好一片賞心悅目的紅豆杉!翠綠欲滴,疏密有序。“紅豆生南國……此物最相思。”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使一種植物種子具有了靈性,在一千多年的流傳過程中,由比喻男女之間的相愛思念,成了寄托愛情的典雅信物。
摘下一片橘黃色的紅豆杉葉,小心翼翼的加進隨身帶的《蒙田隨筆集》裏。保存一片樹葉,就是珍藏了一座峽穀的秘密。
攀上峰頂,站在駱駝峰觀景台,眺望太行山景,山高我為峰。山風拂過,我打開了衣扣,讓清風**滌著心靈的汙濁。
跨過仙人橋以及相連的山洞,我進入了龍泉峽。
龍泉峽穀中古老的痕跡,猶如蒼老的皺褶,是歲月留下的印記。麵對它,我歎息著人的生命的短暫。
走進龍泉峽,我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曆史的煙雲,迷離,深邃。
雖然近在咫尺,但龍泉峽和五指峽卻是兩個不同的氣候帶。龍泉峽水更豐,草更綠。在震耳的轟鳴聲中,飛濺的瀑布,我感到了幸福的眩暈。峽穀兩側,懸崖高聳,遮天蔽日,裸石嶙峋,千姿百態。溪水在峽穀中蜿蜒,似銀蛇蠕動,似玉帶輕飄,時而涓涓有聲,輕吟淺唱,時而默默流淌,溫柔恬靜;時而成為深潭,高深莫測。龍泉口邊,崖壁對峙,龍口雙泉,噴珠吐玉。飛龍潭上,一道三十多米高的瀑布,飛瀉而下,濺玉揚珠,聲如雷吼,流光溢彩。
峽穀懸崖高矗,氣勢淩空。崖壁上懸掛的鍾乳石若人若物。步入公主洞,中間一石若少女的頭像,麵頰豐盈,臉圓如月,裙衫翩翩,秀發披散,側臉含羞,嫵媚動人。龍潭王子背倚麒麟,左手拉襟,右手撫劍,瀟灑而立。王子對麵的龍潭左側,崖壁上有一石似老壽星,大腦門,白須飄逸長過腰際。和岩石一樣的壽命,該有何等漫長呢?無須言語,隻須仰望,甘當一座山的守望者。
禪,代表著身心中澄澈的情感、智慧和覺醒。禪門的教旨是:一法不生,萬水千山。於是,我也穩住心跳,紋絲不動的站在崖壁的對麵,聆聽著一個神靈的心聲。
仰望一座山,需要漫長的精神修養。
青龍峽穀體開闊,山峰相依相連,植被蔥蘢,溪流充盈,既有大自然原本的荒涼印跡,又有人類曆史的滄桑寫照。可說是荒涼與滄桑同在,雄渾與秀麗共美。
我以為,青龍峽應當是壺關大峽穀最美的景色了。高山聳峙、群峰林立,參差嵯峨,雄奇壯美,石塊形態各異:老鷹、雄雞、玉兔……更為奇異的是,這些石塊錯落有致,宛如人工斧匠的傑作。峽穀如世外桃源般的恬淡,田園農舍、青瓦青石,雞鴨悠閑。
既然是桃源境界,那就如飲甘泉,慢慢品賞。幽深、清純的靈氣,為我抹去心中的塵埃。我喜歡在山間漫步小住,其渺小的一生,注定與山水有源。我認為,山水之氣,多有靈感。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源於人內心深處的一種思想,一種欲念,一種感受。
青龍峽是太行山大峽穀下遊最大的支峽。因峽內有條瀑布直下注入青龍潭,故得名青龍峽。峽穀入口寬敞,往裏便是一線天。逆水循徑而上,顧盼著東崖頭千姿百態的象形山石,眺望著西山絢爛如霞的紅葉,繞過獨立的河灘、大如殿宇的奇石,穿林過水,徒步上行,青龍潭瀑布便映入眼簾。白生生的水,如雪的肌體。在瀑布邊久站,難免有水珠濺到臉上。濕滑,涼潤。那是仙水,我舍不得擦去。
青龍潭水碧綠幽深,清澈見底。周邊柿樹的倒影,將串串金紅果實**漾成種種形狀,同魚兒交互嬉戲,構成了一幅靈動的畫麵。沿潭邊繞入瀑布後凹進的崖下,穿過飛掛的水簾,帶著一身水濕,登上青崖雲梯,歇息在降龍亭。遠眺,隻見天高地遠,長崖蜿蜒,山嶺跌宕,淡嵐浮現。
我眯著眼,伸出雙臂,做出了一個擁抱的姿勢。
一座大峽穀,在我的擁抱下,會不會感到幸福,我真的不知道。
一座峽穀,容納了天界的仙氣,身臨其境,既有博大浩渺的自然景致,也有波瀾不驚的精神境界。這便是壺關大峽穀賦予人類的傑作。一路追尋而來,穿過茂密的林木,俊秀的山岩,幽謐的山洞,它展示給我的,是大自然的神秘。這是太行山隱秘的內心世界,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寧靜。
壺關大峽穀是千萬年山洪衝刷形成的勢如奔走遊龍的自然奇觀。它隱藏在這兒,仿佛是為我精心設計的。穿越、攀援,讓心神寧靜,讓思緒蔓延。
每座峽穀的形成,都是曆經了艱難的痛苦。是的,一種陣痛。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峽穀的形成都是經曆了種種陣痛:火山爆發、地震和水、風等的浸蝕。凡成大器者,無不仰慕它的雄姿,它的壯麗。就像古語說得那樣:仁者樂山。曾經以為,自己是個仁者,但活來活去,總也成不了大器。我知道,這是命。
在壺關大峽穀,我才真正領悟出了“仁者樂山”的內涵。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高揚的頭顱,一次次在它麵前垂下。
壺關大峽穀可以進入我的文字的景物當然還有許多,像王莽峽、水妖洞……每一處都是經典的山水,每一處都是出色的畫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為它勾畫出了形態各異、氣象萬千的山峰、林木、瀑布、幽洞、岩石……一山一石,一瀑一洞,一樹一花,都是禪語中的物象。你隻要走進它,便可享受到身心的洗禮,精神的陶冶。
歲月無痕,峽穀有情。如詩如畫的壺關大峽穀,留下的隻是幽長深遠的純靜和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