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歲月不蒙塵
初春的陽光,清晰地把地上的山脈河流呈現出來,讓人有不可琢磨的熟悉與陌生。房屋與蜿蜒的路,鑲嵌在縱橫交錯的田野,被一條泛著白光的史河纏繞,那種魅力用言辭難以恰當描述。一脈流水讓我懂得文明曆史的走向。
風起於青萍之末,卻馳騁於天地之間,世間萬物,無不受其吹拂。
同一輪明月下,誰不曾深藏一段固始往事。
曆史不在泛黃的紙頁中,而是在紙頁背後的故事裏。
豫南固始有太多的故事。有多少朝代和曆史人物與她的命運緊密相聯;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在這裏發生、演繹。
固始縣地勢大體由西南向東北呈傾斜狀,平均海拔80米,最高處曹家寨海拔1025.6米,最低處三河尖建灣村海拔23米,也是河南省海拔最低點,境內地形多樣,山區、丘陵、平原、窪地、濕地、灘地兼備。按照自然地形的高低走勢,分為南部低山區,中西部丘陵、壟崗、平原區,東北部低窪易澇區,並呈現出由東北部低窪易澇區向中西部丘陵、壟崗、平原區和南部低山區地形逐漸抬升特征。
顓頊時代,今大別山腹地北至淮河一帶為帝封皋陶安國屬地。
堯帝時代,安國析封出婁子國。
夏代,安國地域又析封出六國、英國、蓼國(偃姓)、黃國。
商代,今大別山北麓及史、灌河流域為婁、英、蓼國(偃姓)、黃諸國地。
西周,舊蓼(偃姓)北部先析地為蓼(姬姓),後又析地置蔣,番國遷入。今縣境為番(音潘,下同)、蔣國地,兼有蓼、黃等國地。婁,未見史載。
古蓼國是個小國,在春秋戰國那樣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必定備受強鄰的欺壓和**。
春秋,楚滅蓼、蔣、番(為吳滅)、黃諸國,建期思縣,南部雩婁舊地為雩婁邑。期思縣西南近大別山,北臨淮河。原蔣國地為郡邑蔣鄉,番國地為郡邑潘鄉。潘鄉邑舊名寢丘,春秋後期,公元前504年,“吳伐楚取番”,番國即被吳滅,所取即後期思縣的潘鄉邑。潘鄉邑及以南地區時為吳國所領有。公元前473年,越滅吳,潘鄉及吳時屬地又為越國地。
戰國,公元前355年,楚滅越,潘鄉邑等越時屬地又複屬楚。公元前227年,秦將蒙恬攻寢,取寢丘邑,時域地已屬秦。
秦,期思縣的潘鄉及蓼鄉、蔣鄉等,還有雩婁邑東北部地區初屬楚郡,後楚郡更名為九江郡(治壽春),期思縣及雩婁的上述地區屬之。域內於寢丘地置寢縣,於蓼舊地置陽泉縣,於雩婁舊地置雩婁縣,蔣國舊地仍為期思縣。
西漢,境域置有寢、期思、蓼、陽泉、安豐、雩婁6縣。寢、期思屬汝南郡。蓼、陽泉、安豐屬六安國。雩婁屬廬江郡。
東漢,境域置有固始、期思、蓼、陽泉、安豐、雩婁6縣。固始、期思屬汝南郡。蓼、陽泉、安豐、雩婁屬廬江郡。
三國魏,固始屬汝陰郡,期思屬弋陽郡,雩婁、安豐、蓼屬安豐郡,陽泉屬廬江郡。
晉初,固始等6縣循魏製,分屬汝陰、弋陽、安豐、廬江4郡。西晉懷帝永嘉(307年~319年)後,諸縣地屬後趙,不久屬前秦,再屬東晉。東晉安帝隆安年間(397年~401年),蓼縣並入固始縣,雩婁縣並入安豐縣,陽泉縣東徙。
北魏後期,固始地虛,設置不定。
北齊,蓼縣改置北建州。不久廢州,僑置新蔡郡,領固始一縣(固始複名)。
北周,置新蔡郡(治固始),不久改置澮洲。
隋,開皇初,澮州廢,複名固始。邊城郡廢,複名期思,皆屬弋陽郡。
唐,光州屬淮南道,領固始。期思並入固始。
五代,梁、唐,固始為吳地,屬光州。晉、漢,固始為南唐地,屬光州。周,固始屬淮南道西路光州。
宋,固始屬淮南西路光州弋陽郡光山軍事州。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改殷城縣為商城縣。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商城並入固始。
元,固始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汝寧府光州。
明,固始屬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寧府光州。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改屬中都臨濠府(府治壽州)。十四年(1381年),複屬汝寧府光州。憲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析西南32裏複置商城縣。
清,固始屬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南汝光道光州直隸州。
民國初年,固始屬豫南道。五年(1916年),豫南道改稱汝**,固始屬之。二十一年(1932年),固始屬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潢川專員公署所轄。
建國初期,固始屬潢川專區。1952年潢川專區並入信陽專區,後改稱信陽地區,1998年信陽地區改為信陽市,固始屬之。
2014年1月,固始為河南省直管縣。
以上對固始的介紹,有些煩瑣,大多數是這樣簡要介紹的:固始,在夏、商為蓼國地,西周時期曾為蓼、蔣、黃、潘等國地。春秋中期,楚滅此地諸國。南北朝屬豫州。
目前的固始所在地,就是古蓼國、番國所在地,蓼國都城大約就在城東北40餘裏地徐集鄉境內,番國都城就在現今的縣城附近。那時候蓼國或番國的麵積還要大些,包括安徽臨淮的幾個縣鄉,還有信陽目前所屬的一些縣鄉。這些地方幾乎都與固始有著很深的淵源。
然而,固始卻總會以自己的方式展開另一程的生命敘事。
曆史潮水滾滾向前。
固始作為曆史上中原地區向皖、蘇、閩、粵、浙、贛,尤其閩台一帶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在上自秦漢,下至明清的漫長歲月裏,徙民南方不計其次,難以計數。因為有了曆代移民南國之舉,故閩、台一帶對固始多懷“祖地”之尊,《閔中記》稱:“今閩人皆稱固始人”。鬥轉星移,移民後裔遍播海內外,於是,固始便有了僑鄉的稱謂,名揚天下,被譽為“中原第一僑鄉”。
千百年來,朝代的興衰,戰爭的驅逐,災難的逼迫,迫使固始人多次南遷。
早在西晉時期,就有大批的固始先人南下北上。《閩書》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中原板**,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
盛唐時期,一支浩大的人馬攜輜負重、風塵車馬,從固始一路逶迤向閩南進發,續寫了一段傳奇。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陳政、陳元光父子先後率兵三千六百名赴泉潮一帶鎮撫騷亂,屯墾建宅,大興水利、農桑和文化教育,開建漳州。陳政父子所率入閩將士及眷屬數千人,計有八十餘姓,落籍閩地,鎮邊戍守,開啟了固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移民。更令陳氏家族在曆史中留下了為人難忘的一頁。
唐僖宗光啟元年(公元885年),固始王審知兄弟三人,率鄉民五千人隨農民義軍入閩。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審知皇封閩王,建立了威震一方的閩南王朝,所率將士五十餘姓,亦在閩地落戶。自那以後,固始後裔的足跡跨越千山萬水。
北宋末年,宋室南遷,固始鄉民為避戰亂,紛紛南徙閩地尋親、投友,多有落戶定居。
我們尋找著曆史的腳步,傾聽著祖先的聲音。曆史上四次大遷徙的固始人,為閩地的文明進步做出了寶貴貢獻,其後裔漸次播遷東南亞並及世界各地,固始因之成為閩粵台港同胞及海外僑胞世代縈懷的鄉關祖地。講華夏文化,看中原大地;講根親文化,看豫南固始。據悉,在台灣寶島,戶數在500戶以上的100個大姓中,有63個族譜上均記載其先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這63個姓氏戶數占台灣總戶數80.9%。豐富的曆史淵源,理所當然地造就固始成為蜚聲海內外的“唐人故裏,閩台祖地”。
這些輝煌絕不“僅存於曆史中”。 許多時代都已經從固始的身邊一一過去,而它,至今仍然沒有起身離去。
固始,地不老天不荒啊!
一位哲人說過,我們走不出自己的曆史,猶如我們走不出自己的房間。曆史並不僅是寫在紙上的帝王將相的戰爭與陰謀,也存在於每一個生命個體真實的情感記憶之中。文學的魔力就在於,它讓我們“挽留”自己的曆史記憶,在敘事的重構和想象中,成為對過往的紀念。
由此,我想起了一位友人。他對固始的前世今生理解得非常透徹。
誰的文字就是誰的文字,不可替代、不可複製,即使將他的名字蓋住,也知道是他寫的。這就是陳峻峰。他的根穩穩紮在固始這片土地上。
一向喜歡陳峻峰淡定自若、舒卷自如的文字,滄桑裏氤氳著人文情懷。這不,他的長篇散文著作《三炷香——曆史行色與他鄉敘事》,就是一部鉛華落盡見真淳的佳作。這本書內容豐富多彩,尤其對生命原色和家族曆史的描寫,極大的豐富了作品的內涵,也為作品增加了可讀元素,是一部民族遷徙史,陳姓氏族誌,悵然千秋,一腔情懷,如泣如訴,是一本有關家族記憶的書。往往在熠熠生輝的宏大敘事下麵也遮蔽不住人性的幽暗。他的文字能經受住重複閱讀,一句是一句,有節奏感,猶如大別山的山峰和史河的流水,讓人感到他的文字有力量,有底氣,有擔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陳峻峰,無疑是一個讓家鄉人有所期待的優秀作家。空靈的語言、紮實的根,觸及生命中最敏感的部位。
閱讀陳峻峰的文章,如同他家鄉的史河水一樣明淨自由,徐徐緩行,時而**出些許幸福的漣漪。作者的感情是很重要,更要有高智商,有超強豐富的想象力和自由駕馭文字的功力。
我一向愛讀峻峰的文字,近年來,幾乎閱讀了他所有的著作。
曆史的鉛華在歲月中流失。但祖先的膽略、雄才和豐功偉績仍熠熠生輝,不斷的昭示著後人,成為凝聚海內外固始後裔同胞的強大的精神支柱。一脈相承的文化,相近的生活生產方式,相同的遺傳基因,承載著巨大的民族認同感,形成無限的向心力。憑著共同擁有的血脈印記,帶著對祖先的頂禮膜拜,我們齊聚先輩們生息的地方,尋找那熟悉的鄉音,掬一口甘甜的故土水,仔細辨認那似曾相識而又陌生的阡陌小道,不禁讓人感慨萬千,心緒難平。飲水思源,故土尋根,無論身居何處,從事什麽樣的職業,那種尋根求源、究其根本的認祖歸宗意識從來沒有一絲一毫的減弱,反而隨著歲月的更替愈發濃烈。祖上的遠徙南遷,把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方式、優秀的文化和濃鬱的風土人情傳播到了閩南、粵北,繼而漂洋過海,傳播到了台灣、東南亞地區及世界各地。如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仍然稱自己為“唐人”,他們集聚的地方被叫做“唐人街”,其直接證據就是固始唐朝兩次大移民的結果。千年時光封存不住曆史的印記,崇山峻嶺隔不斷血脈親情,當文明古國再次崛起、稱雄世界的時候,億萬遊子、炎黃子孫紛紛踏上訪祖尋根之旅,再續親情血緣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曆史的輪回,了卻了祖先魂牽夢繞的心願,同時也將自己的根深深地紮在故土,烙在了子孫後代的心靈。
也正是無數個被探尋、還原出的曆史細節,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個大的曆史格局,豐富並不斷更新著我們對於曆史和當下生活的認知。與往事幹杯並不容易,尤其對一個與時代發展感同身受的人而言。
千古興亡多少事,歲月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挽住時光不許動。總有一些故事,能延續我們的期待,那些遙遠的先祖依稀就在我們眼前,我們看著他們歡聚,看著他們別離,看到他們舍生取義,跟隨他們一起歡笑,一起垂淚。
固始仿佛一本厚重的書,厚得讓人有些目不暇接,她不僅融合了根親文化,而且滲透了豫風楚韻的曆史。
曆史就是這樣子,沒有永遠,隻有變遷和發展,翻開來一看,其實就是本寫滿了故事的書。
固始往事,在生命深處的跌宕,雖世事蒼茫、歲月促老,卻永遠鐫刻在你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