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性才有生命2

個性化的人物不僅要有獨特的思想和行為,而且還必須有個性化的語言。清代李漁說過:“言者,心之聲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夢往神遊,何謂設身處地?無論立心端正者,我當設身處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當舍經從權,暫為邪辟之思。務使心曲隱微,隨口唾出,說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果能如此,即欲不傳,其可得乎?”語言是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隨著人們出身、學識、經曆、脾氣、教養、職業等的不同,表達思想的方式和語言也一定有其自己的個性特點。高明的作者必須如魯迅所說,要寫得使人可以從說話看出人來。否則,即使避免了“千人一麵”,也難免不是“千口一腔”。《聊齋》有許多作品在語言的個性化方麵是頗有成就的。像《聶小倩》中兩個老太婆(鬼鴇母)的對話,《邵女》中媒婆的聲口,《仙人島》、《小翠》中姑娘們鬥嘴的腔調神情,《賭符》中賭徒的口語,《閻王》中理“歪”氣壯的村婦語言,等等,真是“說一人肖一人”,使人有“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感覺。

具有個性的、獨特的人物,來自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發現和感受。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之間,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又以種種原因而互相區別。無論是“正麵人物”還是“反麵人物”,其外貌是絕不會重複的,其內心世界也是絕不會雷同的。作家隻要從生活出發,從自己的真情實感出發,而不是從某種抽象的概念出發,敏於觀察,善於發現和表達,就會使其筆下的人物個性化。《聊齋》所塑造的各種不同個性的人物,正是蒲鬆齡對生活獨特的觀察和感受的結果。有了許許多多各不相同、獨特的個性,人物的多樣性也就不求而自至了。蒲鬆齡的時代,大概還沒有什麽把人物分為英雄人物、中間人物、反麵人物等規矩,所以,他筆下的人物實在很難用這樣三個概念加以概括。他在《聊齋》中寫了多種多樣的人物: 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神仙鬼怪,花草蟲魚,幾乎無所不有。盡管這些人物寫得有好有壞,有成功或不大成功等區別,但由於他沒有什麽框框,所以,人物並沒有定型化,而是多樣的、複雜的和發展變化的。無論是人類還是狐鬼仙佛,總是根據生活的實際和主題的需要,在不同的作品中有不同的麵貌。一些為作者所熱愛的人物也不妨稍有弱點和缺點,而作者所鞭撻的人物也不簡單地就是草包一個,甚至某種人物在這一篇是以正麵人物身份出現的,而到了另一篇卻成了反麵角色。譬如冥王這個角色,在許多篇中是正義公理的化身,與人間濁世形成鮮明的對照;但在《席方平》中,冥王卻是一個反麵人物,成了人間濁世的影子。唯其不固定化,才避免了平均化、雷同化,才有個性的多樣化;而正因為有了個性化和多樣化,人物才能在藝術形象之林占有一席之地,《聊齋》也因此才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能夠風行數百年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