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石首繡林山記

袁中道

大江自三峽來,所遇無非石者,勢常約結不舒。至西陵以下①,北岸多沙泥,當之輒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數百裏,皆不敢與之爭,而至此忽與石遇。水洶湧直下,注射拳石;石崿崿②,力抵其鋒,而水與石始若相持而戰。以水戰石,則汗汗田田③,滮滮涆涆④,劈之為林,蝕之為竅,銳之為劍戟,轉之為虎兕⑤,石若不能無少讓者。而以石戰水,壁立雄峙,怒獰健鷙,隨其洗磨,簸**之來,而浪返濤回,觸而徐邁,如負如北,千萬年來,極其力之所至,止能損其一毛一甲,而終不能齧骨理而動齦齶。於是石常勝而水常不勝。此所以能為一邑砥柱而萬世賴焉者也。

予與長石諸公陟其顛,望江光皓淼⑥,黃山如展旆,意甚樂之。已而見山下石磊磊立,遂走磯上,各據一石而坐,靜聽水石相搏,大如旱雷,小如哀玉,而細睇之,或形如鍾鼎,色如雲霞,文如篆籀。石得水以助,發其妍而益之媚,不惟不相害,而且相與用。予歎曰:“士之值坎壈不平而激為文章以垂後世者⑦,何以異此哉!”

山以玄德娶孫夫人於此,石被綈錦⑧,故名。其下,即劉郎浦。

是日同遊者,王中秘季清,曾太史長石,文學王伯雨、高守中、張翁伯、王天根也。

【注釋】

①西陵:即西陵峽,又稱巴峽。長江三峽之一,長一百二十裏,以險峻著稱。 ②崿(è惡)崿:高峻的樣子。 ③汗汗田田:形容水勢盛猛,聲音宏大。 ④滮(biāo標)滮涆(hàn汗)涆:凶猛盛大的樣子。 ⑤兕(sì四):野牛,或謂即犀牛。 ⑥皓淼:形容江水白亮而寬廣。 ⑦坎壈(lǎn覽):困厄不得誌。 ⑧“玄德”句:指劉備招親東吳之事。

【作意】

描述繡林山水石相激的壯觀情景,抒發不得誌文人的不平之氣。

【鑒賞】

石首在湖北公安東南,繡林山在長江南岸,正當北來的浩淼江水。其最大特點是水石相激,形成壯麗景觀。中道此文,題為遊山,卻從江水寫起,是其一大創造。為了突出繡林山的中流砥柱雄姿,文章極盡蓄勢之能事。它以擬人化的筆法,寫長江水出三峽之後所向披靡的浩大聲勢,以“當之輒靡”四字形容得淋漓盡致。江水挾數百裏**(書為人)之威,至此忽與石遇,令人不禁為石之命運擔心。而作者則對水石之爭,作了詳盡的描述刻畫,猶如兩軍對陣,寫得驚心動魄,熱鬧非凡。江水仗著其數百裏無所阻擋的威勢與力量,聲勢浩大地向山石發起一次次猛攻,如劍戟,像虎兕,亂刺亂咬,要把石頭劈成一塊塊碎片,咬成一個個洞穴。山石似乎抵擋不住。但繡林山的石頭則特別堅硬,勇敢地迎戰江水,千萬年來,隻不過被江水損傷皮毛而已,而根本傷不了它的筋骨,終於成為中流砥柱而為萬世所依賴。

人常說,水滴石穿。堅硬的石頭往往會敗在柔軟的水的手下。但是,中郎此文則得出相反的結論:石常勝而水常不勝。這是他獨具慧眼的發現,實際上是他一種獨特心理的反映。他二哥袁宏道在《敘小修詩》中說他的詩文“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於此亦可見一斑。

接下來寫他與朋友登山的情景及感受,似是從一個悠遠的記憶中走回到現實世界。言雖簡,意卻甚賅。先寫其山頂眺望,展示的是一幅鳥瞰圖:江水皓淼,必是在陽光照耀之下;形容黃山如一麵展開的旗幟,也是一種奇思妙想。接著寫的是近景:走到山下,各據磯上一石而坐,此時山水的浩**氣勢均不易感受,而突現出來的卻是它們的細部,且是由聲音而形狀,繼續發揮其水石相激、水常敗而石常勝的理論,更進一步提出石經水衝擊之後的益處:形狀有如古樸的鍾鼎,顏色好似絢爛的雲霞,而花紋恰像篆籀文字,石頭變得更嫵媚、更漂亮了!水石相擊,不但無害,而且有益,這也是一種超出常人的看法。其實,上麵所有這一切的描寫,隻是為後一句感歎張本:不得誌的士人,就像遭到水浪衝擊的山石,不但可以為砥柱,而且可以激發出永垂後世的文章!難怪他會對山石搏水生出這麽些“怪論”來。這大概也是他對自己的一種無奈的安慰吧!

最後補敘山的得名之由與同遊者的名單,使文章顯得更為完整。按常規,他的文章應抓住山之得名這個有趣的曆史故事大加發揮,但他並沒這樣做,而隻是一筆帶過。可見,他的本意隻是借題發揮,要寫出心中的一段鬱悶、一種感情罷了。

【補充說明】

袁宏道《敘小修詩》稱中道“既不得誌於時,多感慨;又性喜豪華,不安貧窘;愛念光景,不受寂寞”,正是一個“坎凜不平”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