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風岩記
張明弼
避風岩在端州之北三十裏許①,或曰與硯坑相近②,古未有是名,餘避風其下,故贈以是名也。
餘何以避風其下?崇禎己卯仲秋③,餘供役粵帷二十五日④。既竣事,則遍謁粵之大吏——大吏者,非三鳴鼓吹不啟戶⑤,非啟戶則令長不敢入⑥。餘東馳西騖⑦,左詗右需⑧,目厭於閽騶鹵簿絳旗朱帽之狀⑨,耳厭於笳鼓引讚殿喝之聲⑩,手足筋骨疲於伏謁拜跽以頭搶地之事(11)。眩瞀車上(12),至不擇店肆而解衣臥之(13)。凡六日而畢,則又買舟過肇(14),謁製府(15)。製府官厭貴(16),禮愈絕(17),控拜數四(18),頷之而已(19)。見畢即登舟,將返楊山。
九月朏(20),宿三十裏外。力引數步(21),偶得一岩,江回峰抱,風力稍損(22),乃息焉。及旦而視之,則斷崖千尺,上侈下弇(23),狀如簷牙(24);仰而睨之(25),若層衡之列煙上(26),崩巒傾返(27),頹石矗突(28),時有欲落之勢,栗乎不可以久留焉。狂飆不息,竟日居其下。胥仆相扶(29),上舟一步,得坐於石隙草際。聽怒濤聲,若奔車敗馬(30);望沸波,若一群白鵝鼓翼江心;及跳沫山足(31),又若千百素鱗爭躍上岸(32)。石崖磔磔(33),不沾土壤,而紫莖纏帶(34),青蕪數尺(35),一偃一立,若青獅奮迅而不得去;又若怒毛之獸,風過毛豎,不能自休。
身住江坳,目力相界(36),不能數裏,而陰氛交作(37),如處黑帷。從者皆慘容而相告曰:“日複夕矣,將奈何?”餘笑而語之曰:“第安之(38),第安之。吾視夫複嶂重巒、繚青緯碧(39),猶勝於院署之嚴麗也(40);吾視夫崩崖傾石、怒濤沸波,猶勝於貴人之頤頰心腑也;吾視夫青蕪紫莖、懷煙孕露,猶勝於大吏之絳騎彤騶也;吾視夫穀響山嘯、激壑鳴川,猶勝於高衙之嗬殿讚唱也;吾視夫藉草坐石、仰矚雲飛、俯觀重泉,猶勝於舉跽伏謁於尊宦之階下也(41)。天或者見吾出則傴僂、入則簿書已積兩載矣(42),無以抒吾胸中之浩浩者,故令風濤阻滯,使此孤岩以恣吾數刻之探討乎(43)?或茲岩壁立路絕,猿徒鼯黨猶難托寄(44),若非習金丹火龍之術,騰空躡虛(45),不能一到,雖處大江之中,飛帆如織,而終無一人肯泊其下以發其奇氣而著其姓字;天亦哀山靈之寂寞,傷水伯之孤清,故特牽扼餘舟與彼結一日之緣耶(46)?餘年少有誌,養二龍於水壑(47),調一鶴於中峰,與羽服思玄之徒(48),上煙駕(49),登月館,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縈帶(50),而心為時奪,至墮俗網(51),往返數千裏,徒以充廝養之役(52),有才無時,甘於下人。今日見此水石,若見好友,猶恐諄芒、盧敖諸君詆餘以井甃之識(53),而又何事愁苦於茲岩之下乎!”
從者皆笑,餘乃納以茲名。
岩頂有一石,望之如立人。或曰飛來之塔頂也,或曰當是好奇者躋是崖之巔(54),如昌黎不得下(55),乃化而為石雲。岩側有二崩石,一大一小,僅可束兩纜。小吏程纓曰:“當黑夜暴風中,舟人安能擇此?神引維以奉明府耳(56)。”語皆不可信,並記之。
【注釋】
①端州:治所在今廣東高要縣,以產硯著稱。許:處。 ②硯坑:地名,因采硯而得名。 ③崇禎己卯: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 ④供役粵帷:在廣東官府做小官。 ⑤三鳴鼓吹:明代大官升堂前的一種儀式,即擂三遍鼓,吹三遍嗩呐,以示威嚴。 ⑥令長:泛指小官吏。 ⑦東馳西騖:快速地東奔西走。 ⑧左詗(xiònɡ熊去聲)右需:左去探詢,右去等待。調:有所候伺。 ⑨厭:滿,飽。閽(hūn昏)騶(zōu鄒):守門和隨車馬的卒役。鹵簿(lù bù路瀑):儀仗隊。朱帽:紅帽子,代指衙門差役。 ⑩引讚殿喝(hè賀):引見前唱名與隨後的應和。也是古代官衙中的一種引見儀式,以顯示官府威嚴。 (11)拜跽(jì記):跪拜。跽指長跪不起。以頭搶地:叩頭著地,古時以此表示虔誠。 (12)眩(xuān渲)瞀(mào冒):頭昏眼花。 (13)店肆:店鋪,這裏指旅店。 (14)買舟:租船。肇:肇慶。 (15)製府:總督的尊稱。 (16)厭貴:極貴。 (17)絕:絕滅,指無禮。 (18)控拜:投身於地行跪拜禮,表示極虔誠。 (19)頷(hàn汗)之:點點頭。 (20)朏(fěi匪):農曆初三,月亮剛剛露臉。後即代指初三。 (21)引:牽引。步:量詞,一步等於五尺。 (22)損:減弱。 (23)上侈下弇(yǎn掩):上寬下窄。 (24)簷牙:屋簷的突出部分,因形狀如牙齒,故名。 (25)睨:斜視。 (26)層衡:重疊的房屋。 (27)傾返:向後傾斜。 (28)頹石:坍塌下來的岩石。 (29)胥仆:小吏和仆人。 (30)敗馬:逃走的馬。 (31)跳沫:濺起的水滴。 (32)素鱗:白色的魚。 (33)磔(zhé折)磔:破裂的樣子,這裏形容石崖的不完整。 (34)紫莖纏帶:紫色的藤條像帶子一樣纏繞石上。 (35)青蕪:碧綠的野草叢。 (36)相界:視界,視野。 (37)陰氛:陰雲愁霧。 (38)第:但。 (39)繚青緯碧:纏繞著山石的青草碧樹。 (40)院署:官署衙門。 (41)拳跽:蜷伏身子長跪。 (42)簿書:簿冊文書,這裏指做文字工作。 (43)探討:尋訪研究。 (44)鼯黨:鼯鼠的同類。鼯鼠有膜,善飛。 (45)金丹火龍之術:指道家修煉之術。《列仙傳》載,陶安公善煉丹,後騎赤龍飛升。躡虛:足踏天空,指在空中飛行。 (46)牽柅(nǐ你):牽引挽留。柅,遏止。 (47)“養二龍”二句:指學道修仙的行為。 (48)羽服思玄之徒:穿著羽毛衣服思想玄妙的人們,指道家信徒。 (49)煙駕:雲車。 (50)聚米縈帶:形容山水之小。 (51)俗網:世俗的羅網,指官場。 ( 52)廝養:於雜事雜活的奴仆。 (53)諄芒、盧敖:秦方士,曾勸秦始皇求仙。詆:詆毀。這裏指批評。井甃(zhòu宙)之識:像井底之蛙一樣的見識,喻見識短淺,典出《莊子·秋水》。 (54)躋(jī雞):登。 (55)昌黎不得下:傳說韓愈登華山,至頂峰,見山勢險峻,嚇得不敢下來。 (56)明府:對知縣的尊稱。
【作意】
記避風岩的由來,抒發厭惡官場、向往自然與自由的感情。
【鑒賞】
這是一篇別開生麵的遊記。作者到廣東出了一次官差,時間不長,但感受卻至深。他去“供”什麽“役”,不得而知,從他臨別必須“遍謁粵之大吏”並特地去肇慶叩見製府看,想必是代表什麽大官去辦一件重要差使。幹事情花了二十五天,而臨別去官府打點卻費去六七天時間,就是這幾天時間,使他看到了地方各級官吏的可憎嘴臉以及他們“辦公”時候的可怕排場,並且感受到了下級小官在大官麵前所受的屈辱及壓抑心理和痛苦心情。同《報劉一丈書》對照起來看,更可深知明代官府的黑暗與腐朽,所不同的是,宗臣筆下的那個“某”官,對官場的這些醜惡東西甘之如飴,並以能同流合汙為榮,而本文作者則對官場這一切深惡痛絕,對自己被迫低三下四拜謁權者之門深以為恥。這種感情鬱積胸中,正好借旅途在避風岩小憩的機會發泄出來,既寫景,又抒情,並且把二者巧妙地結合起來,說它是遊記也可,說它是借題發揮的寄托文字也未嚐不可,的確在遊記文字中開了新生麵。
作者善於蓄勢又巧於對比。前麵寫他公幹結束時遍謁高官,既是事實的追述,又是巧妙地為下文蓄勢;接著寫避風岩的自然景觀,處處是實景,又處處顧到與前文的照應。所以,當作者對著驚慌失措的從者一口氣說出六個“吾視夫”時,我們才驚奇地發現,原來他前麵的描寫竟都是把官場的醜與大自然的美有意識地進行對照的,從而不能不佩服他的布局功夫。這一連串的對比,痛快淋漓地揭示了官衙的可憎可恨,筆墨酣暢地畫出了大自然的可親可愛,猶如江河瀉地,飛流直下,氣勢磅礴,寓意深遠。他幹這種低聲下氣的官差已有兩年,鬱積在胸中的憤慨以此為契機得以噴發出來,才會有如此洶湧澎湃的力量。
後麵寫他發現避風岩,表麵上歸之於天意,實際上仍是寄托著人事的。說是天意,從兩方麵來寫:一是天也同情他兩年來“出則傴僂、入(書為人)則簿書”的可憐處境,讓他在這裏得到一個發泄的機會;二是天同情山靈的寂寞和水伯的孤清,故意創造一個機會讓作者來加以反映,使之走出千百年來不為人知的冷寂世界,出現於世人麵前。其實,關鍵在於後麵的“有才無時,甘於下人”,那才是作者心中鬱積的憤懣。避風岩如此秀麗多情,但不被人賞識,則千百年來默默無聞,連名字都沒有;作者自恃有才有識,但隻能充“廝養之役”,低聲下氣地出入(書為人)公門。如今,雙方在大風的撮合下,得以相識、相知,“若見好友”,豈不是人生一大快事嗎?晉代陶淵明恥為五鬥米折腰,終於辭官“歸去來”;李白雖聲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但還是在官場中盤桓;本文作者一再表白自己從小有求仙學道、淡泊出世之誌,但終於也沒有下文。世上知而不能行的人在所多有,我們也不必多所責備,如果作者的行動更積極一些,也許將使作者與文章都更上一層樓的。
【補充說明】
張明弼其人事跡不顯,因張潮輯《虞初新誌》,收入他的兩篇傳記文《冒姬董小宛傳》和《四氏子傳》,其文遂為人所知,《冒姬董小宛傳》一文尤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