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蕉記

沈 周

夫蕉者,葉大而虛,承雨有聲。雨之疾徐、疏密,響應不忒①。然蕉曷嚐有聲?聲假雨也。雨不集,則蕉亦默默靜植;蕉不虛,雨亦不能使為之聲:蕉雨固相能也②。

蕉,靜也;雨,動也。動靜戛摩而成聲③,聲與耳又相能相入也。迨若匝匝??、剝剝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④,如僧諷堂,如漁鳴榔,如珠傾,如馬驤⑤,得而象之,又屬聽者之妙矣。

長洲胡日之種蕉於庭以伺雨⑥,號“聽蕉”,於是乎有所得於動靜之機者歟?

【注釋】

①不忒(tè特):不差。 ②相能: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③戛摩:敲擊。 ④匝匝?(zhá閘)? :狀聲詞。 ⑤驤:奔馳。 ⑥長洲:舊縣名,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市,民國初並入吳縣。

【作意】

抒發雨打芭蕉境界之妙及得動靜之機的愉悅。

【鑒賞】

“雨打芭蕉”,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境界,所以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畫家矚目這個題材,創作出了不朽的作品。沈周這篇小品則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角度,從“聽蕉”來切入主題,首先就令人耳目一新。

芭蕉與下雨,都是生活中極平常的事物,但是,當芭蕉處於雨中這一特殊環境時,作者卻挖掘出一個深奧的哲學命題:動靜相生,蕉雨相能。指出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辯證關係:芭蕉因雨而發聲,雨亦因蕉葉的“大而虛”才能使之發聲,二者缺一不可。

作為一個畫家,寫蕉不是著眼於“看”,而是傾力於“聽”,這又是他的獨特之處。他把蕉雨動靜相摩發出的聲音,連用了四句八個象聲的疊詞加以表現,把雨打芭蕉時由於雨的大小疏密而產生出的輕重徐疾不同的聲音刻畫得惟妙惟肖。也許他猶嫌不夠,又一口氣用了“如僧諷堂”等四個富有畫意的比喻,進一步把聲音形象化,並給人以不盡的想象發揮的餘地。他所寫的“聽者之妙”表示出,他不僅是一個高明的畫家,而且是一個出色的音樂家。正因為他用文字、用聲音、用圖畫給我們勾勒了一幅近乎立體的“聽蕉圖”,所以,幾百年以後,我們仍然能同作者當時一樣,長時間地沉醉在這種美妙的境界之中。

沈周的繪畫以工細見長,他的文章也充分體現了他觀察和表現的細致入(書為人)微,像雨打芭蕉的四組狀聲詞、四個比喻,細細體味,方能領會其細微的差別。至於他說的胡日之有所得於“動靜之機”究竟是什麽,則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餘地。

【補充說明】

沈周信《易》。郡守薦他賢良,他“筮易,得遁之九五,遂決意隱遁”。後另一郡守征畫工服役,鄰居有妒嫉者把他報上去,有人勸他走後門,“謁貴遊”求免,他說:“往役,義也。謁貴遊,不更辱乎!”坦然服役而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