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捕魚記
貝 瓊
鬆江產魚非一①。取魚者,或以罩,或以叉,或以笱②,或以罾③。巨家則砍大樹置水中為魚叢,魚大小畢赴之,縱橫盤互,人亦無敢輒捕者,故萃而不去。天始寒,大合漁者編竹斷東西津口,以防其佚。乃徹樹兩涯④,鼓而敺之⑤。魚失其所依,或駭而躍,或怒而突,戢戢然已在釜中矣⑥。
於是駕百斛之舟⑦,沉九囊之網⑧,掩其左右,遮其前後,而盈車之族,如針之屬,脫此掛彼,損鱗折尾,無一縱者。
予觀而歎曰:“魚之托於水也,非無九州四海之可歸也,而歸於數畝之陂,朽株之下,以為至安無患,若登龍門焉⑨。惡知誘之者將以製之,養之者將以殺之。人之機亦巧且深矣!”予又傷其盡而無遺,何其不仁之甚耶。
嗚呼!天下之死於盡取者,豈獨魚已乎,豈獨魚已乎!故書為記。
【注釋】
①鬆江:今上海市鬆江縣,所產鱸魚甚名貴。 ②笱(ɡǒu狗):捕魚的竹籠。 ③:罾(zēnɡ曾):一種用木棒或竹竿做支架的魚網。 ④徹:同“撤”,除去。 ⑤敺(qū區):古“驅”字。 ⑥戢(jī基)戢然:魚張口的樣子。 ⑦百斛(hú湖)之舟:小舟。斛為容量單位,明代一斛為五鬥,合公製五十升。 ⑧九囊之網:即九罭,一種帶有囊袋以捕撈小魚的網。《詩經·豳風·九罭》:“九罭之魚,鱒魴。”朱熹集傳:“九 罭,九囊之網也。” ⑨龍門:山名,在今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間黃河兩岸。傳說鯉魚跳過龍門即可成龍。《藝文類聚》引《三秦記》:“大魚數千集龍門不得上,上者為龍。”《埤雅》:“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惟鯉或然。”
【作意】
通過看人捕魚,聯想到統治者對人民采取的竭澤而漁政策,抒發了其仁者之心情。
【鑒賞】
這是一篇言簡意賅的小品。捕魚,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每當看到網中銀鱗閃耀、肥魚翻騰時,人們多半是帶著欣喜的心情慶幸豐收的。這是因為,站在人的立場,養魚、捕魚、吃魚,乃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貝瓊卻別具眼光,他試圖站在魚的立場來看待這一切,結果就大不一樣了。
作者認為,水中之魚,本來可以寄身於九州四海的廣闊天地,但不知何種緣故(一念之差?),卻誤把人們在魚塘中設的魚叢當作了安身立命之處,還幻想由此可登龍門,不料正中了養魚人的圈套,待時機一到,便被駕舟撒網,一網打盡。從魚的立場看,養魚人對魚“誘之者將以製之,養之者將以殺之”,心機的確是“巧且深”,惡又毒了。作者對於將魚不論大小,“盡而無遺”的殘忍做法,尤其傷感,認為是太不仁了。
顯然,作者並非一個“魚道主義者”,他這裏所寫的“魚”,實乃人也。所謂“捕魚”,實際上就是指統治者對無辜人民的屠殺和誅求。他不願明說,或不能明說,但最後發出的“天下之死於盡取者,豈獨魚已乎,豈獨魚已乎”的感歎,已給人很強烈的暗示,較之明說,有著更強的感染力和鼓動性,並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餘地。
【補充說明】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瓊學詩於楊維楨,然其論文稱:立言不在嶄絕刻峭,而平衍為可觀;不在荒唐險怪,而豐腴為可樂。蓋雖出於維楨之門,而學其所長,不學其所短,宗旨頗不相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