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中上母書
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報母矣。
痛自嚴君見背①,兩易春秋,冤酷日深,艱辛曆盡。本圖複見天日,以報大仇,恤死榮生,告成黃土②。奈天不佑我,鍾虐先朝③,一旅才興,便成齏粉!去年之舉④,淳已自分必死,誰知不死,死於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⑤,菽水之養無一日焉⑥,致慈君托跡於空門⑦,生母寄生於別姓⑦。一門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淳今日又溘然先從九京⑧,不孝之罪,上通於天。
嗚呼!雙慈在堂,下有妹女,門祚衰薄⑨,終鮮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為生?雖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遺;淳之身,君之所用。為父為君,死亦何負於雙慈?但慈君推幹就濕⑩,教禮習詩,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難。大恩未酬,令人痛絕。慈君托之義融女兄(11),生母托之昭南女弟(12)。
淳死之後,新婦遺腹得雄,便以為家門之幸;如其不然,萬勿置後(13)!會稽大望(14),至今而零極矣!節義文章如我父子者幾人哉?立一不肖後如西銘先生(15),為人所詬笑,何如不立之為愈耶!嗚呼!大造茫茫(16),總歸無後,有一日中興再造(17),則廟食千秋,豈止麥飯豚蹄不為餒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後者,淳且與先文忠在冥冥誅殛頑嚚(18),決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後,亂且未有定期。雙慈善保玉體,無以淳為念。二十年後,淳且與先文忠為北塞之舉矣(19)!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負。武功甥將來大器(20),家事盡以委之。寒食、盂(書為孟)蘭(21),一杯清酒,一盞寒燈,不至作若敖之鬼(22),則吾願畢矣。新婦結縭二年(23),賢孝素著,武功甥好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陽情也(24)。語無倫次,將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父得為忠臣,子得為孝子。含笑歸太虛(25),了我份內事。大道本無生(26),視身若敝屣。但為氣所激,緣悟天人理。惡夢十七年,報仇在來世!神遊天地間,可以無愧矣。
【注釋】
①嚴君見背:父親去世。 ②告成黃土:把成功的消息報告給地下的先人。 ③鍾虐先朝:災禍全部降臨在明朝。白堅《夏完淳集箋校》謂“原刊作‘先朝’,當經改易,《藝海》作‘明朝’,近真”。鍾,匯聚。 ④去年之舉:指順治三年(1646)作者與老師陳子龍、嶽父錢衍在太湖起兵抗清複明一事。夏任吳易軍中參謀,兵敗,隱藏於民間,後被捕。 ⑤斤斤:形容時間之少。 ⑥菽水之養:供養父母。語出《禮記·檀弓》。菽(豆)水,表示家貧。 ⑦“致慈君”二句:慈君,指作者的嫡母盛氏。空門,佛門,托跡空門,即出家為尼。生母,指作者的生母陸氏。篇名中的母,兼嫡母盛氏與生母陸氏而言。 ⑧九京:猶九泉,指地下。 ⑨門祚(zuò坐):家門的福氣。 ⑩:推幹就濕:把孩子推到幹的地方自己睡在濕的地方。形容母親育兒的辛勞。 (11)義融:夏完淳的姐姐夏淑吉的別號。 (12)昭南:夏完淳的妹妹夏惠吉的字。 (13)置後:抱養義子。 (14)大望:大而有名的家族。 (15)西銘:張溥的別號。他死後無子,錢謙益等代為立嗣,因錢變節降清,為人所詬病。 (16)大造:天,造物主。 (17)中興再造:指明朝由衰而盛,重新恢複。 (18)文忠:夏完淳父親夏允彝死後的諡號。頑嚚(yín銀):頑固而愚笨的人。 (19)北塞之舉:反清的戰爭。因清統治者源出北塞,故雲。 (20)武功:夏淑吉的兒子侯檠的字。 (21)寒食:寒食節,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此指清明節,有祭掃祖墳的民俗。盂蘭:盂蘭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僧寺作盂蘭盆會超度亡靈。這一天也叫中元節,民間有祭祀亡故親人的習俗。 (22)若敖之鬼:指沒有後代祭祀從而挨餓的鬼。典出《左傳·宣公四年》。 (23)結縭(lí離):成親,結婚。 (24)渭陽情:甥舅之間的情誼。典出《詩經·秦風·渭陽》。 (25)太虛:天。 (26)大道:佛家之道。
【作意】
獄中交代後事,表達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
【鑒賞】
夏完淳是明末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以不到十七歲的年輕生命在中國漫長的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無論其人品、文品,都足以作為楷模而流芳千古。
夏完淳五歲通《論語》,六歲熟經史、能詩文,有“神童”之目,十五歲即參與父親夏允彝反清複明、恢複江南的大計。父親兵敗自殺後,他與老師陳子龍堅持鬥爭,並且“遵父遺命,盡以家產餉軍”,入(書為人)吳易軍中,作為幕賓參謀軍事。吳易兵敗,他繼續為抗清奔走,由於謝堯文通海一事被清兵逮捕下獄。在羈押期間,他就作好了必死的準備,寫了大量慷慨激昂的詩文,抒發其愛國愛民、忠貞不屈的感情。《獄中上母書》就是其中最為感人的一篇。
人最寶貴的就是生命,生死關頭是對人的最嚴峻的考驗。夏完淳以十七歲的青春年華,麵對專製暴政的死亡威脅,他毅然選擇了“以身殉父”的報國之路,這需要多麽大的勇氣!在父親的教育下,他早就立下了以身許國之誌,早就有了視死如歸之心。所以,當他追述父親抗清失敗自殺以來兩年的曆史時,滿腔悲憤隻是痛惜反清複明事業的失敗,而沒有絲毫的怯懦之情。短短幾句,活畫出一個失敗了的英雄的高大形象。文章的後麵,點明“二十年後”要與父親再做轉世後的反清義士,更是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他至死不屈的頑強精神。“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這是自司馬遷以來最為擲地有聲的豪言壯語!他是為國家、為民族而死的,所以死得重於泰山,死得其所。他十七歲的生命,遠勝過凡夫俗子的七十年、七百年!
本文的另一重要內容是囑托後事,體現了對母親、夫人和其他親人的真誠而深切的關心,充滿了人情味,表明他畢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青年,畢竟是一個七情六欲俱全的活人。但可貴的是,他是把國事置於家事之上,把愛國家、愛民族置於愛家庭、愛親人之上的,兩者的位置擺得很正。譬如,他一方麵抱憾不能對兩位母親盡“菽水之養”之責,對八口之家何以為生感到擔憂,但另方麵又認為自己為國而死,並沒有對不起她們。這種境界,自非常人所能及。
除了對“雙慈”的安頓照料妥加托付外,就是對是否“置後”的態度。古人對於是否有男孩傳宗接代是很看重的,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夏完淳小小年紀卻頗為豁達,表示,遺腹子如是男孩,當然最好;如不是,情願絕後,也不準抱養一個。他認為,如他父子的節義文章,如果有國,自然能“廟食千秋”;如果亡國,“總歸無後”。這是極有見地的議論。有人說,他反對置後的決絕態度是對夫人的擔心與警告,恐怕是低估了他那寬廣的胸懷。
書的最後,以詩句作結,更從哲學的高度、宏觀的角度表達了他當時的思想和感情,進一步刻畫了他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境界。真是悲歌慷慨,擲地有聲!
【補充說明】
夏完淳在獄中還寫有《土室餘論》,其中說:“淳固知生不如死久矣。特以國難家仇未能圖報,忠臣孝子自當笑人,故飲恨吞聲,苟全性命。……先文忠為國死,淳也為國生。於是七尺受一命之榮,九重蒙三錫之典。恨不滅此朝食,下報幽冥。”郭沫若認為,《獄中上母書》與《土室餘論》等“均是血性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