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妣事略
歸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②。年十六來歸③。逾年,生女淑靜——淑靜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④;又期而生女、子,殤一人⑤,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順;一歲,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數顰蹙顧諸婢曰⑥:“吾為多子苦!”老嫗以杯水盛二螺進,曰:“飲此後,妊不數矣⑦。”孺人舉之盡,喑不能言⑧。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⑨,孺人卒。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傷哉!
於是家人延畫工畫,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諱桂。外曾祖諱明;外祖諱行,太學生;母何氏。世居吳家橋,去縣城東南三十裏。由千墩浦而南,直橋並小港以東,居人環聚,盡周氏也。外祖與其三兄皆以貲雄⑩,墩尚簡實,與人姁姁說村中語(11),見子弟甥娘無不愛。
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棉(12),入城則緝纑(13),燈火熒熒,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14)。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冬月爐火炭屑,使婢子為團,累累暴階下(15)。室靡棄物,家無閑人。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輟。戶內灑然。遇僮奴有恩(16),雖至棰楚,皆不忍有後言(17)。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18),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19),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20),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屙(21),舅母卒,四姨歸顧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與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歸王三接——孺人所許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補學官弟子(22),十六年而有婦——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23),仿佛如昨,餘則茫然矣。
【注釋】
①先妣:對自己已去世的母親的尊稱。孺人:明清時七品官的妻子或母親的封號,也用作對一般婦女的尊稱。 ②弘治:明孝宗年號,時為1488—1505年。 ③來歸:嫁過來。舊時婦女出嫁曰“歸”。 ④期(jī基):一周年。 ⑤殤:未成年而死曰殤。 ⑥顰蹙(pín cù貧醋):皺眉頭,憂慮的樣子。 ⑦不數(shuò碩):不常。 ⑧喑:啞。 ⑨正德:明武宗的年號,時為1506—1521年。 ⑩以貲雄:因為有錢而出名。 (11)姁(xǔ許)姁:和氣的樣子。 (12)之:去。治木棉:紡紗。 (13)緝纑:搓麻線,以備織夏布或蚊帳。 (14)不二日:指三天兩頭,經常。問遺(wèi衛):問候與饋贈。 (15)暴(pù鋪):同“曝”,晾曬。 (16)遇:對待。 (17)後言:背後的話,指背後也無怨言。 (18)從兄:堂兄。 (19)留:留在家中,指逃學。 (20)齟齬(jǔyǔ舉雨):原指意見不合。這裏指差錯,不順當。 (21)羊狗之屙:指由牲畜傳染的瘟疫。屙(ē婀),病。 (22)學官弟子:指秀才。 (23)追惟:追思。
【作意】
追述母親生平,表達深切懷念之情。
【鑒賞】
歸有光擅長寫平凡事,畫普通人。把看似生活瑣事寫得娓娓動人,親切感人,是他一些優秀散文的重要特點。這篇《先妣事略》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
名人的母親不一定是名人。歸有光的母親十六歲出嫁,二十五歲去世,基本上是一個生兒育女的家庭婦女,並沒有什麽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事跡,加之她去世時,作者尚年幼,到寫文章時,隻能追思一二,其他都茫然了。所以,要為這樣一位母親寫事略,確實不易。但作者居然能把它寫成不朽之作,其奧秘何在呢?最主要的就是:作者能敏感地抓住生活中那些最能傳達人們之間關係和感情的細節,用真摯的感情、質樸的語言、白描的手法表達出來,從而使之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正如王錫爵所說,歸有光的散文是“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言語之外”。
文章追思先母,避免了按時間先後記流水帳的不利寫法,一開始就突出其“為多子苦”的痛苦而無奈的處境。從“來歸”到八年內連生六胎(其中一對雙胞胎)七個子女的事實引出做母親的尷尬處境:一方麵出於母愛,辛勤地哺乳孩子,另一方麵不能不發出痛苦的歎息:“吾為多子苦!”是啊,這樣一個連年不斷地生孩子的年輕母親,她完全犧牲了自己的幸福,簡直成了一架生孩子的機器!短短的一句話,蘊藏了她多少複雜的感情!正因為如此,她才會不顧後果地接受老嫗的不科學的避孕方法,將她送來的杯水盛二螺一飲而盡,結果落得“喑不能言”的下場。其內心的痛苦想必更甚,因此,才會早早地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母親去世後,作者簡單地記敘了諸兒的反應及畫像兩件小事,也真切感人。母親死了,幼小的孩子並不解死為何意,看見家中的大人哭,也跟著哭,但並不知道母親死了,還以為母親睡著了呢。這個細節突出了幼兒的天真無知,而用在這種生離死別的悲痛場合,當然格外令人傷感。畫母親遺像,要求畫師“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既給母親畫了像,也給兩個孩子畫了像,是極省儉的筆墨。
接下來介紹母親的家世及生平的一些瑣事。一是勤勞:不管在娘家還是在婆家,都手腳不停地做,“勞苦若不謀夕”。二是節儉:煤球讓婢女做,家中沒有閑人,沒有丟棄之物。三是對下人寬,對孩子嚴:娘家有饋贈,人人皆可得食,雖是小恩小惠,亦可收買人心;但歸有光讀書想偷懶,她卻毫不留情,刮風下雨不準逃學,半夜讓他背《孝經》,要背得爛熟才高興。從對付一個幼兒來說,這樣做未免不近情理,但拳拳之心還是可以理解的。
從作文教條來看,這篇文章有點顛三倒四、條理不清的味道,但用在這樣一個題目上,倒顯得十分貼切,讓人覺得這是一個對母親懷著深厚感情的孩子情感跳躍的結果,從而更添真實性。從中,我們也可體會,文無定法,隻要樸實地寫出真情實感,一樣可以成為好文章。黃宗羲在《明文案序》中說:“議者以震川為明文第一,似矣。”恐怕隻有從這種角度去看,才能得到認可。
【補充說明】
歸有光雖然仕途坎坷,卻敢於與當時的文壇盟主王世貞抗衡。他曾聲稱:“餘好為古文辭,然不與世之古文者合。”並說:“蓋今世之所謂文者,難言矣。未始為古人之學,而苟得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爭附和之,以詆誹前人。”矛頭直指王世貞。王聽後辯說:“‘妄’則有之,‘庸’則未敢聞命。”歸則進一步追擊說:“惟‘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但晚年的王世貞對歸有光還是表示傾倒,稱歸“於古文辭……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超然當名家矣”,並讚曰:“千載有公,繼韓、歐陽;餘豈異趨?久而自傷。”似乎後悔兩人之間有過的爭論。